緬甸歷史地圖介紹
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為緬甸,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緬甸歷史地圖,希望能幫到你。
一、緬甸簡介
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為緬甸,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老撾。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后,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后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并占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游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于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
2005年,緬甸政府將首都從最大城市仰光遷至內比都(前稱彬馬那)。緬甸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
二、歷史變革
蒲甘王朝
(1044年~129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1044年~1077年在位)于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阿朗西都國王(1111年~1167年)在位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并在13世紀初期達到鼎盛。當時建造的3000余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后,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緬中行省
(1286年~1290年)
1286年,中國元朝設置“緬中行省”(又稱“征緬行省”)。1290年緬中行省撤消,但之后的蒲甘國王幾乎都是元朝的傀儡。
后來緬甸分裂,撣族和孟族分別在緬甸東部和南部建立勢力。
東吁王朝
(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并于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之后莽應龍即位,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交戰而耗盡國力,最后因勃固城于1599年被阿卡族占領而遷都阿瓦。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出現,趕走當時攻占阿瓦的孟族人,并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
(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占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1875年,西部克倫尼邦被確認為主權國。
殖民時期
(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后攻占勃固城并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后,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
1885年,英國發兵滅緬甸,并入大英帝國所下屬的印度,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中國清朝政府命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
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英緬戰爭,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但緬甸對中國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貢。至于中緬邊境未定界,應由兩國會商勘定。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并將政府設于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于伊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涌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890年~1947年,撣邦、佤邦成為大英帝國的保護國。克欽邦、欽邦則為分開的行政區。
1894年,薛福成在倫敦與英國簽訂《中英滇緬商務條款》。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
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自治。緬甸脫離英屬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的緬甸本部(英屬緬甸)。
1942年5月,二戰,日本占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傀儡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
1942年,昂山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及中國遠征軍的戰斗,然后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
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傀儡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
1944年,日軍在戰場節節敗退,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并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
1945年,全緬抗日勝利,戰后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
民主化歷程
1947年,眾撣邦、克欽邦、欽邦及緬甸本部于撣邦境內彬龍(也譯為班弄)小鎮上,簽署《彬龍協議》,協議之目的為:聯合緬甸、撣邦、克欽邦、欽邦等,聯合向英國爭取獨立。
1947年7月,昂山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繼續領導獨立運動。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國60多年的殖民統治,緬甸獲得獨立,蘇瑞泰為首任緬甸總統。
1948年~1958年,以吳努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為緬甸聯邦的執政黨。
1958年~1960年,吳奈溫強迫吳努讓其成立“看守政府”。
1960年~1962年,吳努的緬甸聯邦黨(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潔派改名)在1960年緬甸大選獲勝而執政。
1962年~1974年,吳奈溫奪取政權,廢除聯邦憲法,成立“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排除民選制度,開始軍人獨裁統治。
1974年~1988年,吳奈溫頒布新憲法,承認若開邦、欽邦、克欽邦、克倫邦、卡耶/克倫尼邦、孟邦、撣邦為行政單位。吳奈溫脫下軍裝,自任“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主席,“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緬甸聯邦”改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8年8月8日,緬甸軍人政府鎮壓了民眾對于經濟不振和政治迫害不滿的抗議活動。該事件被稱為8888民主運動,吳奈溫退居第二線,由蘇貌接班,執政黨由“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更名為“緬甸民族團結黨”,成立“緬甸聯邦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為首的軍隊接管政權,成立“恢委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
1988年9月23日,將“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
1989年,緬甸軍人政府將“緬甸”的英文寫法“ Burma”更改為“ Myan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