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歷史
巴拉圭共和國位于南美洲中部,系內陸國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巴拉圭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一、巴拉圭歷史簡介
巴拉圭共和國位于南美洲中部,系內陸國家。面積406752平方公里。人口 350萬(1984),95%為印歐混血種人,其余為印第安人和白人。95%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通用瓜拉尼語。首都亞松森。
二、獨立前
巴拉圭,在西班牙王國將近300年的殖民統治中,是以一個不引人注意的內陸省份存在的。這種不引人注意的特性,即使在巴拉圭獨立之后,直到今天也依然頑固地保持。相對其他省,巴拉圭省的瓜拉尼印第安人,恐怕是最少能感受到西班牙人的統治和征斂壓力的。
拉丁的巴拉圭歷史,是從葡萄牙冒險家加西亞到達巴拉圭河口開始的。加西亞在這里初步取得了瓜拉尼酋長們的信任,征募了2000多戰士,在查科地區的印加帝國東境劫掠一番。但是后來不知因為什么原因造成了加西亞與瓜拉尼戰士之間的內訌,最終加西亞的小分隊全部葬身于瓜拉尼武士之手。
但從加西亞的經歷看來,瓜拉尼人是可以與歐洲人合作的民族。因此,陸續到來的西班牙人可以安然在巴拉圭建立居留地,沒有遇到太多反抗地把以亞松森為中心的地區變成西班牙美洲的巴拉圭省。在巴拉圭獨立之前,僅僅在十六世紀70年代,一個自稱為奧貝拉阿-太陽光的瓜拉尼預言家,掀起圣戰,短暫地挑戰過天主教會在瓜拉尼社會的滲透。
獨立前的巴拉圭歷史中,最鮮明的一頁,就是耶穌會歸化區長達兩個世紀的存在。羅耀拉創建耶穌會的思想中,帶有樸素的空想社會主義色彩的修行社會理想,終于在瓜拉尼社會找到了契合之點。1588年,耶穌會教士進入巴拉圭東南部,順利地建立起了30多個歸化區。大批瓜拉尼人遷移到歸化區內,以天主教修行活動為綱,形成了封閉孤立的自給自足的社會。每個歸化區都按照統一的規劃建設,正方形的社區,每條道路都是筆直的。每個房子都建了統一樣式的門廊,即使是雨天走遍全城,也不會淋到雨。所有在歸化區生活的瓜拉尼人和耶穌會僧侶,土地共有,財產共有。他們一起工作,共進三餐,按時彌撒。產物平均分配,接濟貧弱老苦。
這樣一個社會,悄悄地,與世無爭地存在了兩個世紀。很難說是瓜拉尼人的性格適合這種紀律森嚴有序的社會,還是這樣封閉有序的社會造就巴拉圭人的性格。即使是在耶穌會歸化區與西班牙的巴拉圭省殖民當局之間發生政治沖突后,不事武備的耶穌會歸化區,竟然可以在1725年~1735年間與亞松森的克里奧爾民兵斗爭了10年,在1750年~1761年間與外援不斷的西班牙軍隊進行了11年戰爭,歸化區能集結起的瓜拉尼人的力量已經初見端倪。
耶穌會歸化區的國中之國在政治上失敗后,各個歸化區日漸荒廢,湮沒在叢林中。今天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耶穌會歸化區,桑蒂西馬-特立尼達(La Santisima Trinidad)的巴洛克風格建筑,精美的瓜拉尼雕刻,以及赫蘇斯-德塔巴蘭格(Jesus de Tavarangue)三大拱門濃厚的西班牙天主教風味,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人去探詢兩個多世紀以前天主教共產主義夢想。
三、關于獨立
巴拉圭的獨立,雖然是緊隨拉美獨立運動的風云際會,但卻凸現出孤獨和封閉的一面。拉美的考迪羅主義,在巴拉圭也明顯地可見,但從歷史的脈絡追溯上去,巴拉圭就是一個孤獨的巨大的考迪羅。無論是弗朗西亞、老洛佩斯、小洛佩斯,還是馬里尼戈、斯特羅斯納,都更象是獨占了所有權威于一身的巨大的考迪羅。
也許是這個國家太小,沒有充裕的土地和莊園,去構建類似其他拉丁美洲國家那樣的莊園主政治結構。也許又是瓜拉尼文化中權威主義的根深蒂固,使得這個國家只存在政治思想上的反對派,而缺乏以經濟為基礎的政治反對派。但這還是不能說明問題,巴拉圭的第一個移民首領伊拉拉,一個沒有瓜拉尼文化影響的外來者,就可以保持20年的統治地位,西班牙任命的歷任的權力,都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