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瑞士歷史簡介
瑞士歷史是一部記錄阿爾卑斯歐洲戰場上各種事件的歷史,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瑞士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瑞士歷史介紹
公元前 5~前 4萬年瑞士就有人類居住。公元前 800年~公元初,這里先后出現過哈爾施塔特文化和拉登文化。公元前 2世紀大部分瑞士領土被克爾特的海爾維第部族占領,公元前58年被羅馬G.J.凱撒的軍隊征服,羅馬帝國的統治達 400年之久。3~7世紀,日耳曼部族阿勒曼尼人侵入瑞士東部和北部,并在此定居,成為以后瑞士的德語區;勃艮第人侵占西部,成為以后瑞士的法語區。萊茵河以北地區仍保持羅馬遺風,成為雷托羅曼語區。后來提契諾州加入瑞士聯邦,成為今日瑞士的意大利語區。774年,瑞士領土全部并入法蘭克王國。11世紀起,汝拉山脈以東的勃艮第地區、阿勒曼尼公國和阿爾卑斯山以南地區均歸神圣羅馬帝國統治。以后瑞士領土被分裂為許多獨立和半獨立伯爵領地、封建領主領地和貴族共和國。策林根、基堡、薩瓦和哈布斯堡四大家族先后在瑞士爭權奪利,最終哈布斯堡家族成為瑞士最大的封建領主。
1291年,瑞士中部三個森林州施維茨、烏里、翁特瓦爾登在哈布斯堡家族衰落之際結為"永久同盟",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奠定了瑞士作為獨立國家的基礎(見瑞士永久同盟)。14~15世紀,同盟擴大了領土并加強了軍事實力。盧塞恩、蘇黎世、楚格、格拉魯斯、伯爾尼各州先后加入聯盟,1370年簽訂了八州《牧師憲章》,結成聯邦。1481年弗賴堡和索洛圖恩參加同盟,簽訂了《施坦斯協議》。1499年瑞士聯邦拒絕哈布斯堡家族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帝國改革計劃,從而導致士瓦本戰爭,結果瑞士人獲勝,簽訂了《巴塞爾和約》,爭得了實際上的獨立。巴塞爾、沙夫豪森于1501年、阿彭策爾于1513年,先后分別參加同盟,聯邦又增加到13個州,瑞士聯邦尚無常設的中央機構,只定期召開全聯邦議會。
瑞士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中恪守中立,有利于國家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十年戰爭結束后,根據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瑞士被國際上確認為獨立國家。16~17世紀期間,瑞士經濟衰退,農民多次爆發起義,新教各州與天主教各州也爆發內戰。新教在瑞士的勝利,促進了瑞士資本主義的發展。
從18世紀起,瑞士各大城市先后爆發反對城市寡頭政治的起義。1798年春,法國軍隊進入瑞士,占領伯爾尼,瑞士13個州的聯邦瓦解。同年 4月,有22個州參加的海爾維第共和國在法國支持下宣告成立,通過了法國模式的憲法。從此,瑞士成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但依附于法國。1803年 2月拿破侖廢除了海爾維第共和國,恢復了瑞士聯邦制。拿破侖帝國崩潰后,瑞士聯邦制訂新的聯盟條約,宣布嚴守中立,1815年11月20日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此后,瓦萊州、日內瓦州、納沙泰爾州等相繼加入聯邦。定都伯爾尼,瑞士成為一個統一的聯邦制國家。1848年通過的新憲法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并保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士均保持中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瑞士未遭入侵,平安渡過了戰爭時期。戰后,政局相對穩定。從1959年起,一直由激進民主黨、__民主黨、社會黨和中間民主聯盟四黨聯合執政。瑞士不是聯合國成員,但參加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50年9月14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瑞士歷史介紹瑞士聯邦
塞爾特瑞士
從鐵器時代的西元前850年以來這塊將成為瑞士的土地西部住著塞爾特人,東部住著雷蒂亞人。部落之間大致的界線從康斯坦茨湖經由林特(Linth)河谷至哥達。塞爾特部族中最強大的赫爾維蒂(Helvetii)控制著侏羅和阿爾卑斯山脈之間的大部分地區。由于來自日耳曼部族的壓力,西元前58年他們試圖遷徙到高盧西南部,但是羅馬人不準許他們離開。高盧戰爭的最初一仗就被凱撒所敗,赫爾維蒂的幸存者只好以羅馬的附屬者(但為有特權的盟友)身分回到其瑞士的土地上,從而填補一塊空白,否則很可能促使日耳曼人進一步蠶食。
羅馬統治時期
西元101~150年塞爾特人、雷蒂亞人和羅馬人住在一起幾乎從未有過不和。羅馬人擴大塞爾特人原居住地并建起新的城鎮。他們改進水供應并建起競技場和戲院,最佳例子可見于奧格斯特(Augst)和阿旺什(Avenches)。維拉斯(Villas,設防農場的一個類型)也建立起來,為農業開發也為將羅馬勢力擴散至周圍鄉村提供基地。
南部運至北部的有新的水果農作物和蔬菜。盡管羅馬立法者阻止在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生產葡萄酒,但葡萄藤仍被引進北方。為了增加小麥、牛和乳酪的出口,也為了在羅馬和帝國的北方前哨基地之間提供較佳的交通路線,道路被延長并穿越中部地區,而且加以改進。
野蠻民族入侵
第一次野蠻人入侵發生在西元259年。到西元400年羅馬瑞士已經瓦解,羅馬化的塞爾特人土地被勃艮地人和阿勒曼尼人等日耳曼部族所占。勃艮地人數量較少,占領瑞士西部。他們雖然維持政治控制,但卻與原來的故土失去聯系,被羅馬塞爾特人同化。今日瑞士法語區幾乎就是5世紀后勃艮地人定居的那片土地。
6~7世紀阿勒曼尼人大規模遷徙,深入到萊茵河以南。他們的人數比勃艮地人多得多,并與萊茵河北面的親屬保持接觸,他們所開拓的土地只有一部分受到羅馬影響,從而更易于將他們的文化和語言強加于塞爾特人。6~13世紀日耳曼人的霸權主義逐漸從羅伊斯河向西滲透到薩林(Sarine)河。阿勒曼尼人還向萊茵河上游各地推進,把塞爾特人趕到阿爾卑斯山區。今日,在格勞賓登河谷的這些塞爾特后裔操瑞士的第四種語言--羅曼什語。
5世紀晚期和6世紀早期,勃艮地人和阿勒曼尼人都處于法蘭克人的控制之下,后來他們即成為查理曼神圣羅馬帝國的一部分。843年,查理曼逝世后不到30年,《凡爾登條約》將瑞士瓜分給他的孫子們。洛泰爾一世(Lothar I)的中部王國包括勃艮地人的住區,即阿勒河以西,而阿勒曼尼亞(即萊茵河的北面和南面)形成日耳曼路易二世的東法蘭克王國。至1000年,后來成為瑞士的土地又被分成12個主教管區,最大的4個為洛桑、康斯坦茨、瓦萊和庫爾。
王朝的瑞士
日耳曼人支配的神圣羅馬帝國下的瑞士地區于11世紀再次統一,但是帝國的漸趨衰敗遂產生一種類似獨立國家的松散聯邦,使札林根(Zahringen)、薩伏依(Savoy)、基堡(Kyburg)和哈布斯堡(Habsburg)等家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于13世紀初以地區勢力脫穎而出。11和12世紀由這些家族所興建的新城市為不斷增長的商人提供安全的駐足之地,這些商人都與西歐迅速擴張的貿易有關。許多設防中心有雙重功能,既能防御新獲得的土地又可作為王朝進一步擴張的前哨地。
13世紀末哈布斯堡家族成為瑞士居統治地位的家族。他們原建于1020年的城堡具有戰略意義地坐落于離阿勒河、羅伊斯河與利馬特(Limmat)河匯流處的幾哩之內。哈布斯堡的勢力及領土擴張威脅著瑞士中部的一些小社團的獨立,各種突如其來的事件促成瑞士聯邦的建立。
看了瑞士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