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鐘表的歷史簡介
提起手表,人們一定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瑞士手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瑞士鐘表的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瑞士鐘表的歷史介紹
歷史的腳步從不停歇,歐洲在中世紀近千年的漫漫長夜里終于看到了一絲曙光。
十三世紀末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為歐洲各國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對于集科技與藝術于一身的鐘表來說,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機遇。當時意大利北部地區的教堂開始修建鐘樓來提醒人們禱告的時間,至今那里的教堂與其他地區顯著的區別就是與主體建筑分立的鐘樓。
歐洲第一臺具有報時功能的鐘就出現在1335年的意大利米蘭。到了十五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鐘表成為地理大發現進程中必不可少的計時工具,制表技術得到了飛快的發展。而新航路的開辟,極大地方便了歐洲同非洲、美洲之間的貿易往來,財富和金、銀等貴金屬從海外源源不斷地涌入歐洲,為鐘表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凝聚著知識、文化,體現最新科技,并且變得愈加精美的鐘表自然而然地成為闊綽起來的歐洲君主貴族們競相把玩追逐的時尚。
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西班牙最先強大起來。但由于西班牙政體僵化,經濟結構原始,手工業基礎薄弱,加之財富掠奪來得過于容易,使得西班牙只顧揮霍和擴張軍事,未能發展國內的工商業。結果,西班牙從海外殖民地掠奪的大量金銀和財富最終都流向了西歐各國,幫助這些國家的工商業發展起來,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所以,西班牙在十六世紀中葉以后就迅速地衰落下去,淪為歐洲最窮的國家。于是,歷史青睞了法國。法國在1453年贏得了英法百年戰爭的最后勝利,完成了民族統一大業,國力日益昌盛起來。素來追求時尚和熱愛藝術的法國王公貴族開始大量訂購奢華昂貴的鐘表以彰顯其身份尊貴,法國鐘表匠人首先得以盡展才華,不斷地創造出令人眩目的精美鐘表,鐘表業因而在法國蓬勃興盛起來。
但好景不長,法國人沒能經受住歷史的考驗。隨著1517年馬丁·路德發動的風起云涌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整個歐洲,法國的基督新教--胡格諾派和天主教之間爆發了宗教斗爭。斗爭中遭到迫害的胡格諾派教徒紛紛逃離法國,投奔定居在瑞士日內瓦的另一位宗教領袖--法國的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所以胡格諾派也被稱為加爾文派。日內瓦當時是歐洲宗教改革的中心,大批逃難而來的胡格諾派教徒和從其他各地聚集來的新教教徒使得日內瓦很快成為歐洲新教的中心,號稱“新教的羅馬”。
加爾文派教義提倡節儉,反對奢侈,禁止教徒佩戴珠寶首飾等一切炫耀財富的行為,不允許浮華享樂,所以日內瓦當地的金匠和珠寶匠人為了生存,不得不想辦法轉行。正巧逃難來的新教徒中有不少身懷祖傳絕技的制表工匠 ,為當地帶來了法國制造鐘表的技術。來自法國的制表技藝和瑞士當地的首飾加工技藝就這樣自然而然地互相結合起來,新生的鐘表業開始在日內瓦出現。
很快,制表業就成為一門新興的、獨立的手工行業,風靡整個日內瓦地區。日內瓦成為了世界鐘表制造中心。隨著行業規模的擴大,世界上首家鐘表行業協會--日內瓦制表協會成立于1601年。當時,日內瓦的制表廠和手工作坊已經多達五百余家。愈趨擁擠的城市空間和激烈的競爭,迫使一些制表手工藝人遷移到了人口較為稀少的周邊地區。在此期間,雖然法王亨利四世于1598年頒布了著名的《南特赦令》,恢復胡格諾教派的信仰自由。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可惜這道赦令在1610年亨利四世死后,并未被認真執行。到了著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他干脆在1685年廢除了《南特赦令》,宣布胡格諾教派非法。因此,這次產業轉移并沒有回流到法國, 而是由沿著法、瑞邊境一路向北。于是,位于日內瓦北部,屬于瑞士納沙泰爾州(Neuchâtel)的汝拉山區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制作鐘表的作坊。正是有了這樣的歷史背景和機遇,在法蘭西沒落的鐘表業在瑞士國土上重新落地生根、發展壯大起來。
瑞士景色非常優美,土地卻十分貧瘠,幾乎沒有任何可利用的自然資源,也不適合農業耕作。在旅游業尚不發達的前工業時期,除了去當雇傭兵,瑞士人只能專注于需要投入很多人工精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在那個年代人們所能夠完成最需要耐心、最耗費精力,但又最有成就感的工作就是鐘表制作。惡劣的生存環境和長期的艱苦生活,練就了瑞士人勤勞刻苦的品質和強烈的求生意愿,他們以開放的胸懷歡迎任何可能的發展機遇。
時間進入了十八世紀,制造鐘表成了納沙泰爾地區最賺錢的行業,鐘表工廠和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由日內瓦北部沿著汝拉山脈向東北一直蔓延到巴塞爾。這一地帶逐漸在整個歐洲聲名鵲起,被稱為“鐘表山谷”。制表技術從這里甚至傳播到了北部更遠一些的德國黑森林地區,那里后來成為德國的鐘表之鄉,手工制作的布谷鳥鐘聞名遐邇。位于汝拉山西側的法國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é)地區也因此得以保留了一部分鐘表產業并逐漸重新匯集了一些來自歐洲各地的鐘表手工藝人。現在,法國生產的手表80%產于此地,地區首府貝桑松(Besançon)是法國的鐘表中心。
既然說到了納沙泰爾州,就不能不介紹納沙泰爾州的重要城市拉紹德封(La Chaux-de-Fonds)--世界鐘表之都。許多享譽世界的瑞士名表的總部或工場都位于這座城市,其中許多品牌甚至發源于此。雖然拉紹德封擁有如此眾多光華璀璨的品牌,但這里卻地處偏遠山區,是瑞士最寒冷的地方,保持著零下41.8 oC的瑞士最低氣溫記錄,被稱為“瑞士的西伯利亞”。
拉紹德封這座城市很奇特,甚至可以說是“丑陋”。與歐洲和瑞士同時期的其他城市截然不同,在拉紹德封完全看不到以集市或教堂為中心的城市布局,沒有錯綜復雜狹窄彎曲的小巷,也找不到城市發展的歷史痕跡。倘若你只是慕名而來,肯定會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路,絲毫看不出這是一座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幻燈:1000年的納沙泰爾)。但是,只要你慢慢地細細體會,就會發現鐘表文化在這座城市里無處不在的烙印--拉紹德封處處積淀著深厚的鐘表文化和傳統。
拉紹德封的城市布局似一個巨大的棋盤整齊有序,制表產業為城鎮規劃的中軸線,工廠和居民住宅相互混雜著,沿著與軸線垂直的平行街道向兩側展開,這種城市規劃充分考慮了當時興起的鐘表制造業的需要,反映了十七世紀以來的鐘表制造業的文化需求。城市的街道非常寬闊筆直,建筑物間很講究朝向和間距,注重自然光線直射入室內,同時重視防止火災。在電力還沒有普及的時代,房屋采光對制表工匠尤為重要,而對于工廠和作坊來說,防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拉紹德封是單一制造產業城鎮的杰出典范,完整保存了工業時代以來的城市原貌,制表產業至今依舊保護完好,相當活躍。所以,拉紹德封被認為擁有特殊的歷史和文化價值。2009年,拉紹德封和毗鄰的姊妹城市力洛克(Le Locle)一起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世界遺產中心(UNESCO)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另外,瑞士規模最大、館藏最齊全的鐘表博物館就坐落在拉紹德封。博物館收藏了從古老的日晷到先進的現代鐘表共4500多件展品,記錄了鐘表發展的歷史,是來到拉紹德封的游客的必游之地。
鐘表業從日內瓦逐漸地轉移到了拉紹德封,眾多鐘表公司和大量優秀的鐘表工匠來到了這座寒冷的山間小城。不過,日內瓦依然保持著“不可憾動”的制表中心的地位和驕傲--日內瓦只生產優雅的藝術品,不生產鐘表機芯。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鐘表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需求量越來越大,僅由一位鐘表制造師傅單獨完成整個制作工作變得越來越不切實際。技術分工和生產合作因此勢在必行。當日內瓦人“頑固守舊”不肯變通時,聰明的拉紹德封人當然懂得取長補短、避實就虛的道理。于是,當地許多精通機械、擅長制作機芯的鐘表工匠開始專門制作鐘表機芯和其他零部件。生產出來的零部件再被收集到附近或者日內瓦的鐘表廠,在那里被組裝成各類鐘表。就這樣,在拉紹德封不僅出現了一個新的鐘表制造中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鐘表貿易中心。
在十八到十九世紀鐘表業發展的全盛時期,拉紹德封90%的居民都從事與鐘表生產有關的行業,生產的手表數量已是日內瓦所有手表廠產量總和的五倍。1800年,瑞士鐘表產量已經占到了世界鐘表的總產量的三分之二。到了1900 年,僅僅從拉紹德封這座小城生產出來的手表就已經占到世界手表產量的 55%。這一時期,發源于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十九世紀的科技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其中自然也包括瑞士的鐘表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