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歷史介紹
非洲全稱為“阿非利加洲”。是位于亞歐大陸西南方的世界第二大陸。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非洲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非洲歷史古代非洲
非洲大部分地區文字形成較晚,有關古代史的許多問題只能靠零星的考古發現及口頭傳說加以推測,迄今未成定論。但從有限的資料中仍能看出非洲古代居民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自己的獨特的文化,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貢獻。
人類的出現
在研究人類的起源問題時,非洲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自英國博物學家C.R.達爾文和T.H.赫胥黎在19世紀提出人類起源于非洲的假設以來,盡管目前在人類起源問題上還存在著分歧與爭論,但已有相當一部分人類學家認為人類的誕生地在非洲。20世紀,特別是5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在非洲發現的從猿到人各階段的大量化石,對探索人類起源的奧秘作出了積極的特殊的貢獻。
石器時代
非洲的石器時代文化可分為兩大體系。北非即地中海沿岸部分,在文化上與歐洲和西亞比較一致,因而可以使用歐洲和西亞的分期。撒哈拉以南地區發展情況與歐洲有別,因而使用了一套單獨的分期體系。1927年在南非舉行的關于南部非洲石器時代文化的學術討論會上,把南部非洲的石器時代劃分為早石器、中石器和晚石器三個時期。這一分期法現已被普遍接受,并略加修改應用于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這里著重介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石器時代。
農牧業的起源和發展
埃及的 古代居民 在公元前5000年前后就已利用定期泛濫的尼羅河水發展農業。他們種植大麥、小麥,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古代文明。撒哈拉以南的古代居民,在與外部世界基本隔絕的情況下,經過長期的探索,培養出適合于熱帶環境的作物,發展起具有熱帶特點的農業經濟。非洲是世界作物栽培中心之一。非洲不僅培植了高粱、豇豆、薯蕷、西瓜、可可、柯拉樹、棉樹、油棕、芝麻等作物以及非洲特有的果樹,甚至還有非洲品種的水稻。據發掘,撒哈拉地區農業社會的遺址已有6000年歷史。毛里塔尼亞南部的提季特·瓦拉塔遺址年代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遺址中居址密集,可以看出當時農業的發展已達到較高的水平。據阿拉伯人的記述,西非的農業至少在10世紀前后已相當發達。赤道非洲的多數地區在公元前 500年前后已從采集走向作物栽培。
青銅器、鐵器的使用與班圖人遷徙
在非洲,埃及地區的銅石并用時代,年代約當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主要文化有拜達里文化(公元前5000~前4000)、阿姆拉文化(公元前4000~前3500)、格爾塞文化(公元前3500~前3100)。這些文化是埃及古代文明的源頭。埃及以外的北非地區,銅石并用文化實際是地中海文明的一部分,年代約為公元前第3~第2千紀。整個中非、南非地區,迄今未見金石并用時代的遺物。埃及北非地區在銅石并用時代之后,進入青銅時代。
非洲歷史國家的出現
生產力的發展推進了社會組織形式的演變,進入早期鐵器時代后,除埃及外,非洲不少地區出現了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有些國家幅員相當遼闊。
殖民主義入侵前的社會經濟形態
在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以前,非洲各地區社會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北非的大部分地區處于奧斯曼帝國統治下,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土地歸國王、貴族、伊斯蘭教寺院的教長及其他封建主所有,無地或少地農民向他們租種土地時,需要交納沉重的地租。這里商業和手工業較發達,已出現資本主義因素。
外界的影響與伊斯蘭教的傳播
非洲與外界接觸較早,受影響較大的地區是北部瀕臨地中海地區與東部瀕臨印度洋地區。
在北非,早在公元前1101年腓尼基人就在今突尼斯北部建立殖民地,后來北非沿海地區的腓尼基殖民地發展成獨立的迦太基國。波斯帝國曾在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后來希臘人、羅馬人、汪達爾人、拜占廷人、阿拉伯人都曾先后統治過北非的一些地區。這些征服者都在北非的文化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殖民主義入侵后的非洲
15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開始入侵非洲。當時,西歐已進入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各國依賴海上貿易得到發展。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興起,使經過地中海到達印度、中國等東方國家的商路受阻。為了尋找通往印度的新航路,歐洲國家將船隊駛向非洲。最早侵入非洲的是葡萄牙人,繼之有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等。
殖民主義早期入侵與奴隸貿易
1415年,葡萄牙人以武力強占了今摩洛哥的休達。1441年葡萄牙船隊南行發現普蘭可角。1442年葡萄牙初次從非洲向本土運進奴隸。1482年,他們在今加納的埃爾米納建立了據點。1488年B.迪亞士發現好望角。1497~1498年達·伽馬率領船隊繞過南非沿岸到達非洲東海岸,并在當地熟悉印度洋航道的水手幫助下,找到通向印度的航線。葡萄牙人在非洲沿海建立了一系列據點,作為攫取非洲黃金和象牙等貴重物資的貿易站,也作為到東方去的船只的中途補給站。這些據點的獲得,大都是葡萄牙人向當地的國王或酋長租借的。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主義者侵入剛果和安哥拉以及東海岸的一些主要城市。1580年葡萄牙為西班牙兼并后,在非洲的勢力日漸衰落。
殖民主義對非洲的爭奪
18世紀后半葉和19世紀上半葉,歐洲和北美資本主義國家進入自由競爭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把殖民地變成傾銷商品的市場和供應工業原料的基地。為達到上述目的,殖民主義國家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對非洲內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地理考察,摸清了非洲的資源和深入內地的通道,西方的商人和傳教士進入非洲大陸腹地,繼而進行殖民侵略。法國在1817年收回了塞內加爾河口上的圣路易,并通過威脅利誘等手段,同西非沿岸一些小國的國王和部落酋長簽訂條約,逐漸在塞內加爾河口、象牙海岸、幾內亞和貝寧等沿海地帶,以及加蓬河口站穩腳跟。英國除占有岡比亞河口的據點和在塞拉利昂的殖民地外,于1861年在拉各斯(今尼日利亞境內)建立了殖民統治,1869年,通過談判取得了荷蘭在西非的全部殖民據點。1806年強占了位于印度洋貿易通道咽喉的荷蘭殖民地好望角,布爾人向北遷徙,占領非洲人土地。1848年巴蘇陀蘭(今萊索托)在面臨布爾人威脅的情況下,接受了英國的“保護”。在非洲北部瀕臨地中海的地區,除摩洛哥外,16世紀相繼為土耳其人征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后因帝國削弱,這些地區的土耳其總督逐漸成為獨立的統治者。隨著歐洲殖民國家海上力量的增長,英國、法國逐漸侵入這一地區。1830年法國以其領事受辱為借口強占阿爾及爾。1876年英、法趁埃及因開鑿蘇伊士運河發生財政困難之際,迫使埃及接受它們對埃及財政的監督,1878年又強迫埃及接受歐洲人入閣擔任大臣,對埃及實行間接統治。在紅海沿岸,法國在1862年買下奧博克港。意大利商人在1869年買下阿薩布。到19世紀70年代,各殖民主義國家已強占了非洲約1/10的土地。
帝國主義列強對非洲的瓜分
19世紀的最后25年,是帝國主義列強瓜分非洲最激烈的時期,不僅一些原來已在非洲擁有殖民地的國家迅速地擴大了地盤,而且一些后起的工業國家如德國、比利時也拚命擠進奪取非洲殖民地的行列。帝國主義各國對非洲的侵略引起了帝國主義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
非洲國家的繼續形成和發展
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入侵打亂了非洲國家發展的進程。有些國家在侵略與破壞下衰落、滅亡;有些國家在面臨侵略的形勢下,保持了獨立或加強了統一:有些地區在反侵略斗爭中建立了新的國家和政權;也有些國家,由于充當西方販賣奴隸的中間商而得到發展;在非洲大陸腹地尚未遭到殖民主義直接侵略的地區,國家形成及發展的進程仍在繼續。
非洲人民的反侵略斗爭
帝國主義的侵略在許多地區遭到了非洲人民的堅決抵抗。埃塞俄比亞是經過長期頑強斗爭維護其獨立地位的典范。非洲其他各族人民也進行過英勇的反侵略斗爭,有些斗爭甚至堅持達幾十年、幾百年之久。其中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久的有:馬達加斯加人民前后經歷 300余年的曲折的反侵略斗爭;南非科薩人歷時99年的 9次抗擊荷、英侵略者的斗爭;西非阿散蒂人民堅持95年的反侵略斗爭;西非奧馬爾和阿赫馬杜父子領導的歷時39年的抗法斗爭。經過殖民主義者 400余年的掠奪和破壞,當時的非洲社會已陷于貧窮、落后、內部分裂和政治上不穩定的境地,在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的情況下,非洲人民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仍抵擋不住帝國主義者的侵入和占領。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后,非洲人民在民族主義政黨或組織領導下,廣泛開展反對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斗爭。參加這個運動的,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以及愛國的酋長和王公貴族等各個階層。知識分子在運動中起著積極的宣傳作用。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1917~1945)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識初步覺醒,民族主義政黨和政治團體陸續出現,非洲工人工會組織及其領導的罷工斗爭,蓬勃發展的反帝群眾斗爭,揭開了現代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1945~1955)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有利的國際形勢,非洲社會經濟政治發生的變化,推動了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蓬勃發展。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1955~1969)
50年代中葉發生的一些重大國際事件對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1955年 4月,代表14億人民的亞非會議在萬隆舉行,埃及、埃塞俄比亞、黃金海岸、利比里亞、利比亞和蘇丹等6個非洲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號召亞非人民團結起來反對殖民統治,在非洲獲得普遍的響應,增強了非洲人民掙脫殖民枷鎖的決心和信心(見亞非會議)。1956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和反對英、法、以色列三國侵略的斗爭(見中東戰爭),以及隨后中東人民反對英法帝國主義的斗爭,迫使英法勢力撤出蘇伊士以東地區,沉重打擊和削弱了英法殖民統治。在此期間,非洲的民族主義政黨大批涌現。據1961年對非洲 147個政黨的調查材料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建立的僅 8個,戰后到1955年建立的有40個,其余99個是在萬隆會議以后新建的,有的是由許多小組織合并改組而成的。這些民族主義政黨和組織在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0年以來獨立的國家
葡萄牙在非洲領地實行野蠻、殘暴的殖民統治,激起人民的武裝反抗。60年代起,葡萄牙政府為鎮壓殖民地人民的武裝斗爭派駐非洲的軍隊達14萬多人,軍事預算占財政預算的一半以上。長期的殖民戰爭使葡萄牙內外交困,并導致1974年 4月的軍事政變。葡萄牙新政府為擺脫困境,分別同非洲各殖民地的民族主義政黨舉行談判。1974~1975年,葡屬殖民地安哥拉、莫桑比克、幾內亞比紹、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佛得角先后獲得獨立,結束了葡萄牙在非洲的殖民統治。
南部非洲國家反對種族統治的斗爭
自1910年南非聯邦成立到60年代,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已頒布了 200余項種族隔離法令,其中有黑人保留地制度、特定住區制度、通行證制度、班圖斯坦制度等,在居住、職業、工資、教育、文化設施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對非洲人實行種族歧視。南非非法占領納米比亞以后,又把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制度擴大到納米比亞。南部非洲人民反對南非種族主義政權的野蠻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平等的斗爭一直沒有平息,津巴布韋的獨立對這一斗爭有著深遠的影響。當前,納米比亞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南非人民為反對白人當局的種族主義統治,還在進行艱苦的斗爭。這一斗爭得到全體非洲國家和人民,特別是安哥拉、博茨瓦納、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等前線國家的有力支援。前線國家首腦多次舉行會議,表示全力支持納米比亞人民在西南非洲人民組織領導下進行的解放斗爭,支持南非人民反對種族主義的正義斗爭,譴責南非顛覆南部非洲獨立國家的活動,并決定加強防御和安全合作,以對付南非的襲擊。
看了非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