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殖民時期的新加坡歷史
萊佛士于1819年1月29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陸之后,發覺此地擁有發展成為港口的優越條件,這里的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附近的溪澗也有充裕的水源為船只提供干凈的飲用水。后來在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
英殖民時期的新加坡歷史
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這三個英國位于馬來半島的殖民地,于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受到英屬印度當局的管轄。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海峽殖民地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于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
隨著1860年代中蒸汽船的發展以及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為航行于東亞和歐洲之間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后,隨著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發展,新加坡也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1873年到1913年間,當地的貿易增長了八倍。經濟的發展也吸引了區域內的移民。到1860年,人口已經增長到80,792,其中華人占到61.9%,馬來人和印度人分別占13.5%和16.05%,其他人種,包括歐洲人,則占到8.5%。
殖民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來解決新加坡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于1877年委派威廉·必麒麟出任華人保護府,照顧新加坡華族社群的需要,尤其是控制苦力(俗稱“豬仔”)的非法貿易和阻止婦女淪為妓女。1889年,總督史密斯禁止了所有的私會黨。雖然如此,許多社會問題,如住屋短缺和衛生水平低下,一直到二戰時仍未改善。1906年,由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新加坡設立南洋分會;一時間,南洋華僑踴躍的捐款,間接了支持該會的革命活動。
新加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唯一一起事件是1915年的印度兵起義。駐扎在新加坡的印度穆斯林士兵聽說將被派去攻打奧斯曼帝國后,他們將兵營里的英國軍官全部殺害,準備起義。殖民政府從緬甸和柔佛調來軍隊,才鎮壓了起義。一戰結束后,英國在新加坡斥資五億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這個海軍基地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船塢,并儲存著能夠支持整個大英帝國海軍六個月的油庫。之后,政府又建了一個空軍基地,協助保護海軍基地。溫斯頓·丘吉爾稱新加坡為“東方的直布羅陀”。可惜的是,這個海軍基地并沒有任何戰艦。英國的策略是將英國皇家海軍全部駐扎在歐洲,在新加坡有需要時才遣航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