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為什么沒有太監
宦官是中國古代被閹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但是,古代日本為什么沒有太監?
大化革新時,日本毫無保留而且快速地全盤學習大唐文化,但沒采用大唐的宦官制度及科舉制度。為什么?這有時被認為是日本史上之謎。
揭開日本“大化革新”序幕的,正是一批目睹中國繁榮盛世的遣唐使及學問僧。在這批知識分子的推動下,日本大量甚至全盤的吸收中國文化。然而,日本所接受的唐風文化中,卻沒有科舉制及宦官制度?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公元五九二年推古天皇即位,次年圣德太子執政,制訂《冠位十二階制》、《憲法十七條》,這是日本大化革新的先聲。六○七年遣使朝隋,次年再派遣隋使,高向玄理(?~六五四, ○年回國)、旻(?~六五三,六三二年回國)、南淵請安( ○年回國)等留學生、學問僧一行八人同行,這些人在隋、唐生活二、三十年,目睹中國國力的強盛、文化的興隆,學成回國后受執政當局的重用。大化二年( 六年)孝德天皇在中大兄皇太子主政及諸位留學生協助下,頒《改新之詔》,開始著名的“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時,日本毫無保留而且快速地全盤學習大唐文化,但沒采用大唐的宦官制度及科舉制度。為什么?這有時被認為是日本史上之謎。
大概不需要宦官沒采用,可能是“不愿”采用,也有可能是“不需要”采用。若說是不愿采用,則當時日本必已有更高的價值判斷,才能認為中華文化在那兩點上“不好”,所以不愿采用。以當時大唐帝國初期的國勢,及大化革新的熱切來看,如說日本當時已有更高的價值判斷,似乎不太合理。而且當時日本雖已統一,但尚未有文字,才由部落蛻變不久,其統治制度可能不甚健全,不像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自秦統一中國也有八百多年,制度完備。日本人當時應該不是“不愿”采行才對。
首先必須了解的是,宦官制度是男女不平等的產物。除了少數例外,男人天性不只以一妻為滿足,做國王或皇帝的掌握全國絕對權力之后,勢必想要“擁有”且“獨占”多位妻妾。為了獨占,不使其它血統混入龍種中,最好不要讓她們有機會接觸到別的男子,以免妄生男女之情,惹是生非,所以這些妻妾都必須被監禁起來。妻妾一多,就有管理及基本生活必需的問題,如果讓別的女仆來管理這些妻妾,便有不易分清妻妾與女仆的困擾,而且女性體力較弱,難做粗重工作。最好是由其它男性來管理,這才有去勢的男性為宦官的制度產生。
了解宦官制度產生的男性至上之社會與生物背景,再加上一些基本史料,就可恍然大悟。原來日本自第三十三任推古天皇于公元五九二年登基開始,到四十八任稱德天皇公元七七○年死亡為止的十六任天皇一七八年中,恰有一半八任達八十五年是女天皇在位。大化革新時之三十六任孝德天皇雖為男性,然其前任皇極和后任齊明為同一人重祚的女天皇,為大化革新時的孝德天皇之姊。當時女天皇勢力那么強盛,男天皇也就不能多妻,宦官制度自然“不需要”采行。
延伸閱讀:閹割方法
史料記載不一。據《男性太監酷刑考》述,閹割方法有四種:割去全部陰莖和睪丸;只割睪丸;將睪丸壓碎;割去輸精管。《末代太監秘聞》一書還介紹有“繩系法”,即用麻繩將幼兒從睪丸根部死死系住,久而久之生殖器就失去功能,并逐漸壞死了。另一種方法是給幼兒服用一種麻醉藥,然后用針不間斷地扎刺睪丸,使之逐漸失去功能。
閹割之后,須居密室,避風百日,露風即死,無藥可療。又須選取未成童者為之,壯者受宮多危險。宮后,即聲雌頷禿,髭須不生,宛然女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