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絲綢危機的歷史故事
那一場絲綢危機
公元522年,歐洲人突然得到一個絕望的消息:蘇州的絲綢來不了了。因為從公元519年開始,在位的梁武帝大手一揮,要北伐,要一統(tǒng)天下,國際貿易之類的小事,也就靠邊站了。于是,江南沿海原本用作外貿的大批民船,被梁朝政府大批征為軍用。沿海民船一下子減少了4/5。船少,送出去的貨也少了,也只好對不起大洋彼岸的洋兄弟了。
可是,絲綢當時在歐洲是緊俏商品,沒有絲綢的后果很嚴重,大量的手工業(yè)倒閉,經濟大蕭條不說,還鬧出誤會來了:歐洲當時封閉,不曉得蘇州發(fā)生了什么事,只曉得每年絲綢是從波斯倒手轉賣過去的,現在貨少,絲綢價格上漲,他們認為肯定是波斯人從中搞鬼。
偏偏此時東羅馬的皇帝就是在西方大名鼎鼎的查士丁尼。按照許多西方歷史學家的說法,他是和后來的拿破侖、希特勒齊名的好戰(zhàn)分子,沒事還要找事,何況現在有人動了他的絲綢。
既然認定了是波斯人搞鬼,他就不客氣了,先找波斯人談判。波斯人喊冤:蘇州不給絲綢,關我啥事!
查士丁尼認死理:那就是你的事,不給絲綢就是找打!誤會很嚴重,后果很慘烈,東羅馬與波斯,兩個當時西方最強大帝國,從公元540年起開戰(zhàn),你死我活整整打了三年,雙方均損失慘重,兩國交界的中亞西亞地區(qū),基本被打成焦土。
兩國打得正歡的時候,蘇州還比較太平。梁武帝終究只是個花架子,在長江邊境張牙舞爪地準備了幾年,所謂的“一統(tǒng)天下”卻還是干打雷不下雨,幾十萬水師除了搞搞演習,基本上是光說不練。在光說不練的日子,蘇州當然很幸福,雖然出口搞不成了,可那時候梁朝南進,大量百姓移民嶺南,蘇州的紡織品也就一股腦的轉內銷了。紡織技術的南下,就是從這時候開始。
不過,歐洲人急得干瞪眼:絲綢紡織是中國的傳統(tǒng)技術,梁朝法律規(guī)定,有擅自教外國人紡織技法者,一律要處死刑。不干瞪眼,還能怎么辦?
公元545年,有兩個特殊的人造訪了蘇州——兩個印度和尚。
他們的姓名在史書上五花八門,只知是當時著名的大師。正好彼時在位的梁武帝也信佛,自然熱情招待,可兩人一不要錢,二不要官,就提了一個要求:您讓我們去蘇州轉轉吧。
僧人嘛,自然是弘揚佛法。去蘇州當然好,梁武帝大筆一揮,準了。
可這兩個人到了蘇州,沒事總喜歡遛彎,尤其喜歡往絲綢作坊跑。碰到紡織工匠,就東家長西家短的拉家常。就這么在蘇州遛了幾年彎。等到走的時候,兩人一人拿了好幾根竹竿,扛著和人們告別,說是回家給鄉(xiāng)親們瞧個新鮮。其實,竹竿里夾帶著養(yǎng)蠶紡絲的秘密。
這只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兩個外國人,在蘇州傳了幾年教,接著回家當“海歸”了,沒什么新鮮的,可實際上不然。他倆到了印度,卻并沒有回家,而是轉船繼續(xù)向西。直到公元552年,他們歷經長途跋涉,來到了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謎底才終于揭開:兩個印度高僧,真實的身份是間諜,來蘇州的目的,就是學習紡織技術。
原來,打仗打得吐血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在吐完血后,總算立下了自力更生的志向。買不來絲綢,我自己造!不會造?可以學!中國太遠沒法去?沒關系,敢去中國的,重金封賞。然后,就有了之前的一幕:蘇州迎來了兩個勇敢的印度人。
在西方的史學界,這兩個印度人的蘇州之旅,素來被看成一件大事。后來的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伏爾泰把兩位印度人造訪蘇州,與之后的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的西傳,并稱為“西方文明崛起的三件大事”。在當時看,意義同樣非凡:學會了養(yǎng)蠶紡織的歐洲人,開始有了自己的紡織工業(yè),今天的敘利亞、黎巴嫩地區(qū),乃至意大利的佛羅倫薩,都是當時歐洲著名的紡織中心。
絲綢之路開通數百年來,中國對于絲綢貿易的壟斷從此被打破,自力更生的查士丁尼也因此成為和后來查理大帝齊名的歐洲“圣君”。
十多年后,當年搞“軍演”的粱朝已經亡國,取而代之的陳朝皇帝詢問蘇州的稅收情況,地方官苦著臉做無奈狀:這兩年不知道怎的,賣到海外去的絲綢價格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