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黎萱大帝是誰
納黎萱(1555年4月25日-1605年)暹羅三大帝之一,充滿傳奇色彩的黑王子,幼年時緬甸國王莽應龍征服暹羅,被作為人質(zhì)送往緬甸。1571年放歸,立為儲君,隨后領(lǐng)導暹羅軍民反抗緬甸統(tǒng)治。1584年率軍打敗緬軍,恢復暹羅獨立。
質(zhì)子生涯
宋德特·帕·納黎萱·馬哈拉吉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นเรศวรมหาราช,或譯“納萊頌恩”。又稱Sanpet二世(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สรรเพชญ์ที่ 2),暹羅大城王國國王(1590年-1605年在位),中興雄主,傳說為泰拳的開創(chuàng)者。出生于彭世洛,為控制當?shù)氐臋?quán)臣坦馬羅阇之子。1563年,大城王國被緬甸東吁王朝國王莽應龍入侵,坦馬羅阇選擇向莽應龍投降,被扶植為傀儡國素可泰王國國王,但被迫交出包括帕那萊在內(nèi)的兩個兒子前往莽應龍的都城勃固為質(zhì)。
在勃固,帕那萊同其他傀儡國的王子一同接受了緬甸和葡萄牙式的軍事教育。1569年,莽應龍滅亡大城王國,扶植坦馬羅阇成為大城傀儡國王。由于坦馬羅阇同意獻出自己的女兒Supankanlaya成為莽應龍的侍妾,帕那萊和弟弟“白王子”厄迦陀沙律一道被釋放回國。
叛緬自立
回國后,帕那萊被父親任命為素可泰國王,改名納黎萱。1574年,納黎萱參加了其父發(fā)起的針對萬象的戰(zhàn)爭,但感染了天花,被迫撤軍。1581年,莽應龍去世,其子莽應里繼位。1583年,阿瓦守將猛勺(莽應龍之弟)在中國明朝的支持下發(fā)動反叛,緬甸陷入內(nèi)亂。莽應里命令納黎萱出兵進攻阿瓦,但納黎萱故意延緩行軍速度,希望能讓猛勺和莽應里兩敗俱傷。莽應里立即覺察到納黎萱的叛意,密令其子帕瑪哈烏拔拉攻擊納黎萱,并要求孟族首領(lǐng)Kiet和Ram襲擊納黎萱的后路,將其一舉消滅。但是Kiet和Ram主動將這一計劃告知納黎萱,并加入了納黎萱的隊伍,一同進攻空虛的勃固。
在出發(fā)之前,納黎萱舉行儀式,正式宣布脫離緬甸獨立。莽應里得知消息后一鼓作氣擊敗猛勺,并立刻回師勃固。納黎萱被迫主動撤退,但帕瑪哈烏拔拉率軍緊追不止。根據(jù)傳說,在Sittoung河東岸,納黎萱以一支火箭準確射死了河西岸的緬軍將領(lǐng),使得緬軍被迫撤退。 回國后,納黎萱命令暹羅北部諸城全部堅壁清野,并取消了素可泰王國,以準備迎擊莽應里的報復。1584年,莽應里派遣勃生領(lǐng)主率軍入侵暹羅,但被納黎萱擊敗。1586年,莽應里在柬埔寨的支援下親自率軍進攻暹羅,前后圍攻其首都阿瑜陀耶13個月之久,但始終不能攻克,被迫回師。
東征西討
1590年,坦馬羅阇去世,納黎萱正式繼位成為暹羅國王,稱“Sanpet二世”。同年,帕瑪哈烏拔拉率領(lǐng)緬甸軍隊再次入侵暹羅,但遭到納黎萱的突襲而敗走。1592年,帕瑪哈烏拔拉乘納黎萱出兵柬埔寨之機,起傾國之兵再次來伐,納黎萱被迫回師迎戰(zhàn),兩軍交戰(zhàn)于廓沙拉。
據(jù)傳說,在戰(zhàn)斗的緊要關(guān)頭,納黎萱和其弟“白王子”的戰(zhàn)象突然失去控制,直沖入緬軍陣營,兩人在帕瑪哈烏拔拉的面前被圍困。在此情況下,納黎萱向帕瑪哈烏拔拉發(fā)出個人挑戰(zhàn),一決生死,得到了帕瑪哈烏拔拉的應允。最后,納黎萱在象背上親手刺死了帕瑪哈烏拔拉,從而獲得了整場戰(zhàn)斗的勝利。當天是1593年1月18日,時至今日,該日仍然是泰國建軍節(jié)。
從此,暹羅掌握了戰(zhàn)場的主動。1593年,納黎萱攻占土瓦和丹那沙林,次年又占領(lǐng)毛淡棉和馬都八,在孟加拉灣建立了自己的海軍,并獲得當?shù)孛先说男е摇=又{黎萱又回師滅亡了柬埔寨,將其降為附屬國,解決了后顧之憂。
1585年,納黎萱進軍勃固,但由于阿拉干國王派遣菲利浦·德·布里托率葡萄牙雇傭軍援助莽應里,加上清邁也在北部騷擾暹羅,未能得勝。不久之后,阿拉干、清邁等地相繼背離莽應里,清邁更是為了抵御寮國的進攻而接受了暹羅的宗主權(quán)。1599年,阿拉干、暹羅、東吁三國聯(lián)軍再次攻打勃固。由于孟人在東吁的游說下叛亂,納黎萱被迫回師鎮(zhèn)壓叛亂,致使未能趕上勃固的陷落,沒有瓜分到戰(zhàn)利品。憤怒的納黎萱轉(zhuǎn)而攻打東吁,但未能獲勝。1605年,撣邦領(lǐng)主由于遭到阿瓦國王阿那畢隆的進攻,向納黎萱求援。納黎萱出兵赴援,但在途中病逝。其弟“白王子厄迦陀沙律繼位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