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的歷史簡述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簡稱老撾,老撾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也是亞洲第二貧窮國家與世界低度開發國家之一,飲食上接近泰國。該國工業基礎薄弱,以鋸木、碾米為主的輕工業和以錫為主的采礦業是最重要部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老撾的歷史簡述。
舊石器時代,大約7000年前菲律賓已有人類活動。
中國史籍中所提及的呂宋、蘇祿、麻逸、古麻剌朗等國皆于今日菲律賓國內。在菲律賓當地,考古發掘甚至發現有日期在3世紀的中國瓷器。
226年(東吳黃武五年),東吳官員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康泰著有《吳時外國記》(《扶南傳》)。裴松之注《三國志》與《晉書》中也有提及。
唐時期,漢族商人就與菲律賓各地有貿易往來。
宋時期,漢族、真臘、安南、泰國、馬六甲、印度、阿拉伯商船等開始在此海域航行。
元時期,阿拉伯商船往來于中國途中,經過此地,達到頂峰。
13世紀來自蘇門答臘的米南加保人(Minangkabau)逐漸移民到菲律賓,1390年他們建立了蘇祿蘇丹國。
1405年(明永樂三年),鄭和下西洋,巡蒞菲律賓群島(南琉球群島),奉明成祖詔書封許柴佬(今福建晉江深滬運伙人)為呂宋總督,統攬該國軍、政、財、文大權。任職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達20年之久。
中國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王朝貢,回程路上病死于山東德州,明王朝敕建蘇祿王墓。
1450年,出生在馬來西亞柔佛的阿拉伯商人賽義德·艾布伯克爾在菲律賓建立了伊斯蘭政權。穆斯林阿訇們以此為基地,開始向周圍傳播伊斯蘭教,在其鼎盛時期,影響力一直延伸到巴西蘭島、巴拉望島、三寶顏的南部海岸地區和婆羅洲,并向棉蘭老島延伸。
阿拉伯人在此生活了兩三百年以后,菲律賓迎來了荷蘭人。殖民者們用西方的眼光給他們看到的一切重新定義,荷蘭人不知道他們是阿拉伯人,不明白為什么在典型的馬來人種地區會有這些高鼻深目體形高大的人,就用雅典時代的蠻族摩爾人給他們命名,他們生活的地方,也逐漸的變成現在的發音:摩洛,意思是摩爾人的土地。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曾經到達這里。
1565年,西班牙入侵呂宋,攻占宿務島。
1571年,西班牙侵占呂宋島,建馬尼拉城。菲律賓這個名字,就是從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而來。
1896年8月,滂尼發秀領導的卡的普蘭(Katipuan)在馬尼拉近郊的馬林塔瓦克山發動起義,各地響應,進攻西班牙殖民軍。次年陣營內部發生分裂,阿吉納多(Emilio Aguinsldo)篡奪領導權,殺害滂尼發秀,并與西班牙殖民者妥協。但起義者堅持斗爭,后起義者幾乎占領全國。阿吉納多于5月17日乘美艦麥克科洛濟(Mc culloch)號返菲活動。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
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12月10日,西班牙被美國打敗,簽署“巴黎和約”,美國政府給西班牙2,000萬美元購買菲律賓主權,美國統治時期開始。
1935年建立菲律賓自治邦。
二戰期間被大日本帝國占領。
1946年獲得完全獨立。
1965年以后,斐南迪·馬科斯獨裁統治,1986年科拉松·阿基諾競選勝利后領導人民力量革命,馬科斯流亡美國。
1998年5月,埃斯特拉達當選菲國總統。
2001年1月,埃斯特拉達因受賄丑聞被迫下臺,副總統阿羅約夫人繼任。
2010年6月30日,諾諾·艾奎諾就任菲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