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的歷史發展
蒙古,歷史上曾被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統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7世紀末,被納入清朝統治范圍;1921年,取得事實獨立;1924年,成立受前蘇聯控制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92年2月改國名為“蒙古國”。
至2013年,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65萬平方公里,多沙漠戈壁,自然環境惡劣,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7大的國家,人口非常少,約294萬。
1、民族起源約在公元7世紀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后來西遷到了鄂嫩河上游不爾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魯倫河一帶。
到公元12世紀,蒙古族已經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并分衍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部落。
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爾、翁吉剌、蔑兒乞、斡變剌、克烈、乃蠻、汪古諸部,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主要從事畜牧業;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業。
公元11世紀,結成了以塔塔爾為首的聯盟,因此,“塔塔爾”或“韃靼”曾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宋、遼、金時代,把漠北的蒙古部稱為黑韃靼,漠南的蒙古部稱為白韃靼。
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后,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一個部落的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2、匈奴時期早期的亞洲大陸腹地的蒙古地區有三大以游牧為生的部落:月氏、匈奴、東胡,前209年,匈奴的冒頓單于建立了蒙古地區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
匈奴成為強大的游牧部落,并與中國的秦朝、漢朝長期對立,然而,強大的游牧帝國并沒有長久,經過激烈的內部紛爭和外來的軍事打擊后逐步走向衰落,雖然在東漢初期由于中國內戰而統一并連年入侵,但是后來在48年匈奴分成南北兩個匈奴。
155年在鮮卑人征伐下北匈奴崩潰,最終在158年被丁零人打敗;在216年南匈奴被曹操一分為五,秦、漢帝國在漠南地區南部設置郡縣。
3、鮮卑時期鮮卑的淵源尚無定論,一說認為其屬于漢文史料上所謂的東胡部落之一。
在2世紀中期,鮮卑在檀石槐的領導下崛起,并而建立了鮮卑國,占領了蒙古地區和中國漢朝北部的一些地區,并進一步滲入魏晉時期的中國北部邊疆,到五胡十六國時期,分別有有慕容鮮卑、禿發鮮卑、乞伏鮮卑、段氏鮮卑、宇文鮮卑、拓跋鮮卑建立的國家。
386年,鮮卑的一支拓跋建立北魏,統一了五胡十六國之后的中國北部,維持統治直到581年,這個時期在蒙古地區活躍的民族還有敕勒。
4、柔然時期402年,拓跋鮮卑的別支(奴隸)柔然的首領社侖稱可汗,在之后的一百年中柔然稱雄蒙古草原,北魏和柔然之間發生了多次戰爭。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柔然汗國崩潰。
5、突厥時期552年突厥擊敗柔然汗國成為蒙古地區的新興王國,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汗國,并在屢次與隋朝的戰爭戰敗而走向衰落(參見隋與突厥之戰);雖然在隋末唐初時因中國內亂而盛極一時并連年入侵,但是最終在630年,東突厥被唐朝征服并納入疆域。
但681年東突厥復國,并對武則天的武周連年入侵,對武周的邊疆造成不同程度的摧毀。
6、回紇時期回紇是敕勒的一小部分,原是突厥下屬的部落,唐天寶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帝國軍隊的協助下,推翻了突厥汗國,殺突厥白眉可汗,一開始唐和回紇的關系以和平為主,不過也在762年趁機敲詐混亂中的唐朝,并以掠奪洛陽城為條件收復洛陽從而對剿滅安史之亂起到一定作用。
9世紀時,因為長期對吐蕃的戰爭造成內亂,加上統治無道而最終被黠嘎斯在840年出動十萬重兵滅亡。
7、黠嘎斯和阻卜時期黠嘎斯滅亡回紇后,一部分回紇人因亡國而南遷契丹,大部分回紇人西遷中亞的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城邦,少部分留在原地,期間大漠南北都被黠嘎斯占領,其東部有突厥語族的阻卜部落,一直到924年被耶律阿保機打敗。
8、契丹時期契丹最早見于史籍是405年,淵源尚無定論,根據漢文史料的記錄自稱“青牛白馬之后”,一說淵于段氏鮮卑部。
907年,耶律阿保機稱可汗;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大中央胡里只契丹國,因契丹人聚居區是在遼水上游一帶,而且938年之后統治了當時中國的燕云十六州,所以被當時的燕云十六州的漢人俗稱為“遼”,后來北宋人也沿襲此叫法,到1125年大中央胡里只契丹國為女真人所滅。
大中央胡里只契丹國盛時疆域包括蒙古地區的大部,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日本海,北至今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和北宋接壤。
9、前蒙古時期1125年遼被從前其下屬女真人的金國擊敗,耶律大石收攏殘部西遷中亞建立西遼,此時大興安嶺以東的東北地區歸女真人的金國,而蒙古草原依然是的突厥語族和蒙古人的部落。
13世紀初蒙古人逐漸強盛,并在蒙古尼倫的乞顏部首領鐵木真帶領下于1206年最終成功消滅各部,并建立了大蒙古國,作為蒙古族歷史的正式開始,后來發動了數次侵略戰爭,在1211年—1216年重創金國,并在1217年—1229年繼續侵攻金國,在1205年—1227年間七次入侵西夏而最終徹底滅亡西夏、1218年滅西遼之后,在1219年底—1223年侵滅花剌子模帝國和高加索諸國和基輔羅斯諸國、后返回滅西夏,在1231年入侵高麗,在1234年3月9日徹底滅亡金國。
10、大蒙古國1196年—1204年鐵木真陸續征服塔塔爾部、泰赤烏部、蔑兒乞部、乃蠻部、克烈部等諸說突厥語的游牧部落,并且在1204年使汪古部歸順,并于1206年在蒙古地區建立“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很快占領了蒙古地區,并四處出征,在歷代大汗的努力之下,發展成為橫跨歐亞的大蒙古國。
11、元朝建立1271年蒙古帝國黃金家族的拖雷的四子忽必烈在中國地區建立了大元帝國,當時蒙古人稱之為大元大蒙古國,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
在此前后蒙古帝國分裂成若干互不隸屬的四大汗國,其中大元帝國(拖雷汗國)具有全蒙古宗主國意義上的地位,蒙古高原地區隸屬大元帝國治下。
1368年,明軍攻克元大都,元朝滅亡,元惠宗北逃繼續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1402年北元滅亡。
元朝滅亡后,蒙古分裂為許多部,后來,按照所居地域逐漸形成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三省的蒙古人稱為漠南蒙古,亦即科爾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國境內的蒙古稱為漠北蒙古,亦即喀爾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肅一帶的蒙古稱為漠西蒙古,亦即衛拉特部,也稱為厄魯特(額魯特)蒙古。
12、明清時期明朝成立后元朝殘余勢力退回塞外,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人北元和1388年北元覆亡之后而分裂出來的韃靼和瓦剌和兀良哈的活動范圍,南部則是明軍對抗北元的前線。
15世紀末,東部蒙古首領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實現“中興”,1572年,蒙古首領達延汗的孫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區境內建“庫庫和屯”城,從此土默特部從草原游牧過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訂立的藩屬關系,阿勒坦汗被奉為“順義王”,明政府于萬歷年間賜漢名“歸化”,意思是令少數民族歸順、化一,服從明朝廷的統治。
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后設置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
1618年(明神宗萬歷四十六年)后金首領努爾哈赤起兵反明,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征大蒙古國察哈爾部,努爾哈赤死后其子孫于崇德元年(1636年)建立大清帝國,并最終消滅南明,征服全中國。
其間塞外的蒙古諸部有的與清朝統治者聯盟、聯姻,如科爾沁部;有的則被清朝征服,如喀爾喀部、和碩特部、衛拉特部、察哈爾部、準噶爾部,最終當時整個東亞地區的蒙古部落隸屬于清朝的治下。
清代將蒙古分為設官治理的內屬蒙古和由札薩克世襲統治的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稱之為外札薩克蒙古(漠南蒙古十六盟)和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其中前者成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部分,清代后期的官方文書中出現了內蒙古和外蒙古的概念,內蒙古一詞指內札薩克蒙古49旗,外蒙古則指喀爾喀4部(有時也包括科布多和唐努烏梁海)。
清亡之后喀爾喀蒙古走向獨立,而內蒙古則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下,分屬于興安省、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后來國共內戰中華民國離開大陸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設內蒙古自治區。
清朝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盟由各部定期會盟而形成的機構,旗是分解原來的部落而組成,盟旗中地位最高是各旗札薩克與藏傳佛教的呼圖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