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菜的歷史介紹
印度菜概括而言就是一種“簡單食材+主要調料+烹飪方式”的組合。而印度菜神奇之處就在于它多種多樣的調料。印度人早已在日復一日的烹飪中熟練使用各種繁雜的調料,也正是由此造就了印度菜神秘而豐富的味道。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印度菜的歷史。
歷史介紹印度共和國有十多個民族。居民多信印度教,還有伊斯蘭教、錫克教、佛教。在飲食上一般以稻米、面食為主。印度人不吃牛肉但喝牛奶,并善于調制奶制品。在口味上尤喜食咖喱,嗜好酸辣,成菜湯寬,重油重色。烹調方法以燒、煮、燴、炸、炒、為常見。飲食時人們喜用手抓食,高層人物多用刀、叉、勺食之。葷菜烹制,喜用掛糊,不善用漿,丁香、八角、小茴、豆蔻、辣椒粉、黃姜粉、格拉瑪什拉粉用量驚人。紅茶為印度一大特產,飲用時需燒煮,并加入白糖和奶粉。在眾多的印度菜肴中,咖喱類菜為其最大特色。
印度人不怎么喝湯,且以各式餅類取代米飯為主食。但是有一種印度式炒飯,米粒飽滿纖長,咬勁松軟,放多些水蒸煮也不會粘糊,呈現出潤澤的金黃色。而說到其主食膳餅,則有些類似臺灣的炒餅,但薄了許多,且僅為炸與烤二種。像以芥麥粉加入沙拉、油、糖、鹽、牛奶,揉成球狀后鏟平,立即置入鍋中炸成中空膨酥的麥餅,再沾上酸酸甜甜的芒果醬或咖喱泥入口,當脆嫩的餅皮碰上那用芒果、水蜜桃、姜絲、菜果醋混合煮成的冰鎮糊醬,口感極佳。另外還有一種奶油煎餅,平鋪上揉入香奶油的面團,涂各式口味泥末食之,外酥內軟頗為可口。
印度菜說起印度菜中開胃菜的特色,比起主菜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用機器壓制成的黃豆泥,由于泥中添加胡椒粒和鹽巴,吃時不妨以油炸方式使薄片上部分鹽分流失,口感較不咸且符合健康原則。嗜辣者不妨撒點辛香粉和稠咖喱,別有風味。香酥的咖喱脆餃素有“孟買蝴蝶”之稱,外皮似越式春卷皮,內包二種口味,馬鈴薯或肉醬,且吃得出青豆仁、青辣椒丁和洋蔥香,若沾上特制的綠醬一起食之,口感則豈只是單純驚奇而已。
因為這綠醬可是用香菜末、洋蔥、鹽、檸檬汁、青辣椒作成的泥狀蘸料。另外,印度人最愛吃的除了洋蔥、咖喱、膳餅之外,還有各式奶酪制品。最特別的吃法分為甜與咸兩餅,潤顏又助消化。如黃瓜奶露,在新鮮檸檬糊狀奶酪里放入小黃瓜、洋蔥及番茄,酸咸開胃。另一種液態飲品酸乳,里面可隨個人喜好添加糖、鹽或者甜巧克力粉。由于宗教信仰的緣故,印度菜多羊肉、魚、雞肉與鮮蔬菜養生素(指可吃蒜、洋蔥)。各食材依不同香料烹調出“指”頰留香的美醇原汁燴菜。最典型的就是干燒咖喱蝦。先以鮮蝦浸入燙咖喱汁中除腥,再加入香料爆香塊炒,瀝汁后起鍋,肉質彈性特佳。另外就是有名的咖喱雞,不油、不辣、淡咸適中入味,需有信手拈來的火候功夫才行。
不喝湯的印度民族,餐后來杯奶酪飲料可去飽脹感。或者來杯印度的大吉嶺奶茶。印度茶是直接將茶配入牛奶,加上姜、糖、香料慢火細煮二分鐘。或者直接加入煉乳即可。另一道極品“玫瑰奶油茶”,柔滑純郁的玫瑰香味撲鼻先醉,含入舌尖,純香微蘊,更易醉人。馬薩拉茶要添配生姜與小豆寇。飲水是從上面滴下來用嘴接,飲茶是倒入盤中用舌舔。習慣于分餐制多系席地圍坐,右手抓食。
印度咖喱印度菜肴和咖喱是密不可分的,從開胃菜到點心,都糅合有或濃或淡的咖喱香,從北方的微辣到南方的超辣,咖喱隨著地域的變化辣的程度也逐漸在升級。
印度可說是咖喱的鼻祖,地道的印度咖喱會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由于用料重,加上不以椰漿來減輕辣味,所以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度強烈兼濃郁。正因為印度咖喱太辣,不太合廣州人的口味,所以印度白咖喱鮮菌是在咖喱粉中加入了腰果茸、乳酪和忌廉,令咖喱味來得有些淡,但吃來仍有淡淡咖喱香;配合上鮮白菌就更健康,絕對是老少皆宜。印度咖喱雜菜,則以洋蔥、蒜頭、姜、腰果、茴香子等調配成印度咖喱,味道甘甜不算太辣,配合雜菜就更能中和辣味。
印度菜用的咖喱通常都是粉狀的,咖喱,印度話叫Masala;要認識Masala,要先認識辣椒———印度話叫Mirch,紅的叫Lal,綠的叫Hari,只有紅的用來煮咖喱,但煮出來的不止紅色,還有黃有綠、有橙有啡,大中小辣兼而有之。而印度咖喱中更是可分重味和淡味兩種,黃咖喱、紅咖喱和瑪莎拉咖喱屬重味,綠咖喱、白咖喱屬淡味。一般來說,白咖喱與羊肉、綠咖喱與豆腐、瑪莎拉咖喱與海鮮、黃咖喱與羊骨、紅咖喱與雞是比較好的搭配。嘗試印度菜式,還請“點紅選綠”,由最不辣吃到最辣,階梯般體會其中的層次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