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流域文明
南亞次大陸青銅時代文化。哈拉帕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遺址哈拉帕而得名。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故又稱印度河文明。個別遺址的分布西達伊朗東界,東至賈木納河,北迄古勒姆河流入印度河的河口一帶,南抵坎貝灣沿岸。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簡介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亦稱印度河文明(Indus civilization)或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印度次大陸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帕發現,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內印度河畔的摩亨約-達羅(Mohenjo-daro)發現(現在這兩個地方都屬于巴基斯坦)。后來,在喀拉蚩(Karachi)以西480公里(300哩),靠近阿拉伯海岸的蘇特克根多爾(Sutkagen Dor),在喀拉蚩東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 Hills)麓的魯伯爾(Rupar),在距喀拉蚩東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貝灣(Gulf of Cambay),以及在離德里北邊50公里(30哩)的亞穆納河盆地(Yamuna Basin),都發現這一文明的遺跡。它比稍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廣。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約-達羅兩個大城市以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兩個大城市方圓都超過5公里(3哩),由其規模可推測是兩個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個大帝國輪流以兩地為京城(印度歷史上原是有一國兩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繼摩亨約-達羅之后成為京城所在地,因為摩亨約-達羅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壞。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區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區略遲開發,這種文化有文字,字符約有250∼500個,部分已被試作解讀,此種語言已暫被歸入達羅毗荼(Dravidian)語族。該文明的中心時期約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紀出現的南部地區文化可能延續到更晚的時候。
印度河文明顯然是由鄰近地方或古時的村莊演變而來。采行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農耕方式,一則有足夠的技術在廣闊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獲作物,再則可控制每年一度既會肥沃土地又會制造禍患的水災。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區取得立足點并能應付切身問題,無疑將使人民溫飽,人口數量增加,下一步當然是沿著大河道兩側向前擴展。雖然零星的商業在此出現過,人民仍賴農業為生,除了栽種小麥和六行型大麥外,也找到飼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棗核和些許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跡。馴養的動物有狗、貓、瘤牛、短角牛、家禽等,還可能飼養過豬、駱駝、水牛。象可能也被馴養,象牙的使用頗為普遍。由于沖積平原沒有礦產,礦物有時自外地運來。黃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輸入,銀和銅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賈斯坦〔Rajasthan〕)輸入,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綠松石來自伊朗(波斯),另有似玉的白云母來自印度南部。
印度河流域文明發生晚于尼羅河流域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但早于商朝.距今大概是3300–1700 BC.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人口都在4萬以上。兩個城市的中心都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衛城。在這個土墩上建有大谷倉,對其居民來說,這就好比是現在的中央銀行,發現了古代城市的遺址,發現了大量石器、青銅器和農作物遺跡,同時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至今無人能夠解讀,甚至不能確定其究竟是文字還是圖象符號。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現過程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紀之前,人們根本沒有想到這條藏身于沙漠,人跡罕見的河流曾有過堪與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昨天。而且與其它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無前例的。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們注意是18世紀哈拉本遺址的發掘。在這里發現了大都市殘址。19世紀中葉,印度考古局長康寧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時,發掘出一個奇特的印章,但他認為這不過是個外來物品,只寫了個簡單的報告,此后50年,再也無人注意這個遺址了。不出所料, 以含哈拉本在內的旁遮普一帶為中心,東西達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的地域內,發現了屬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遺址。這個發現震動了考古學界,因為涵蓋范圍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192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人們發現了位于哈拉巴以南600公里處的馬享佐達摩遺跡,這里出土的物品與哈拉巴出土的相似,人們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巴出土的印章, 考古學家開始注意這兩個遺址間的廣大地區。這些遺址位于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據考證,遺址始建于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令人激動的還不僅是它的面積和年代 ,不久,人們就發現雖然這些遺址屬于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并不一樣,這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