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與王安石的關系
王安石生活于北宋年間,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及文學家。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于一個官吏家庭,撫州臨川人氏,字介普,號半山,后人又以王荊公稱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歐陽修與王安石的關系,歡迎大家閱讀。
歐陽修與王安石的關系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無論是在政壇還是文壇都有其的足記,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參與攥寫了《新唐書》《五代史》等作品,也是古文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位列唐宋八大家,其在政治上推行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在文學上創作了大量的千古佳作,可謂是文壇巨匠。
王安石早期文學受到歐陽修的大力贊言,歐陽修非常欣賞王安石的文學作品,在早期歐陽修對于王安石的幫助是很大的。歐陽修曾經提攜過王安石,所以兩人交往甚密,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文學上,兩人都是互相切磋互相學習。
到了晚年,歐陽修的政治思想過于保守,而王安石的政治主張則趨于前衛與創新,所以歐陽修成為了保守派,反對王安石變法,而王安石則是新法的擁護者及推行者。兩人政見不同,可謂是政敵,但是在政治上的分歧并沒有對他們造成影響,兩人的關系可謂是亦師亦友。
但是另有說法是兩人關系惡劣,歐陽修反對變法,多次上書朝廷要求終止青苗法,兩人關系惡劣,王安石對歐陽修是深惡痛絕。
但是不得不否認早期歐陽修對于王安石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在文學創作上,但是兩人的關系至今也說不清楚,畢竟已經過去千年。這千年之結在如今也已釋懷了吧。
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生活于北宋年間,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及文學家。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于一個官吏家庭,撫州臨川人氏,字介普,號半山,后人又以王荊公稱之。其父早年任臨江軍判官,縣官等工作,所以輾轉于南北各地。
王安石勤奮好學,且天資聰慧,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先天的因素加上后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才華出眾,博古通今,是為難得的一代才子。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進士,金榜題名,這也是他仕途的開端。王安石此后于輾轉于各地任職,任職過淮南判官,舒州通判,鄞縣知縣等職。任職期間,王安石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擴辦學校,為廣大民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067年,宋神宗繼承帝位,久聞王安石大名,繼位之后就命王安石當江寧知府,后來又提拔為翰林學士,深得宋神宗的器重。
王安石的成就與他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聯,王安石小時候就著父親宦游南北,經歷的多了,對整個北宋的社會危機有著很深刻的了解與體會。長大后,考官入仕,在各個地方任地方官吏,這段期間體恤民情,關系民生,體會民間疾苦,為官期間多次上書朝廷,建議興利除弊,百姓壓力小了,負擔輕了,國家才能更加繁榮。
1058年,王安石開始變法,主旨是改變整個國家“積貧積弱”的格局,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目的是要改變現在的格局,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王安石變法主要分成兩塊,分別從理財和整軍兩塊重點下手,推行一些列政策改革,如青苗,免役等策略,但是王安石變法由于內因外因沒有成功。
王安石于1086年去世,享年66歲。
王安石是個怎樣的人
要論王安石是個怎樣的人,歷史對于王安石可謂是褒獎不一,王安石確實為北宋王朝的經濟做出了杰出貢獻,王安石的新法讓整個北宋的財政得到了提升,但是王安石卻也加速了整個北宋的滅亡,究竟王安石是個怎樣的人呢?
王安石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他的拗脾氣可是出了名的,從好的一面講這是一個人的原則,不論外界因素怎么樣都不改變立場,但是從另一個層面講王安石不聽人勸,一味的堅持錯誤的原則也不止悔改,從而釀成了大錯。王安石是一個不聽人勸的人,而且在他的世界中容不得反對的聲音。變法推行后,許多反對者站出來彈劾新法,彈劾王安石,上書新法不利民。王安石知道后,就向神宗拿了一份反對者名單,按照這份名單王安石做了一個舉措就是黨同伐異,不同意變法的人都被流放出了京城,擁護新法的人在王安石的舉薦下得到了重用(不論此人人品如何,能力如何,只要同意都能平步青云)。
當百姓上書抱怨新法時,王安石則信誓旦旦的告訴神宗:民言不足畏,意思就是老百姓的話可以不用聽,他們講的都是廢話。變法變法就是以民為本,民的需求都可以不考慮了,王安石就是在自己認定的事情下,不允許別人對其做法的半點懷疑與反對。
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結局是國家富了,老百姓被壓榨窮了,這從本質來說變法就已經失敗了。
看了“歐陽修與王安石的關系”還想看:
1.歐陽修與王安石的關系
2.歐陽修是個怎樣的人
3.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簡介
4.曾鞏和王安石的深厚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