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一名將:岳飛
宋朝,是我國一個經濟和科學創新極為繁榮的年代,不過不得不說,宋朝的軍事力量卻是極為低迷,在南北兩宋時期可謂都是被外邦欺負著的,現有遼國,后有金國,最后更是被蒙古給推翻政權,不過在北宋末年卻有一名將,卻是讓外邦聞風喪膽,他就是中國宋朝第一名將:岳飛,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名留千古的名將。
中國宋朝第一名將: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岳飛----生平
初露崢嶸
北宋靖康元年冬,康王趙構到相州,于臘月初一日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岳飛隨同劉浩所部一起劃歸大元帥府統轄。[22-23] 劉浩為元帥府前軍統制, 趙構命他南趨濬州(河南浚縣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馳援開封的疑兵,自己則率領元帥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岳飛奉劉浩的命令,帶一支三百人的騎兵小隊往李固渡進行偵察,在侍御林與金兵遭遇,飛殺死敵將,擊退金軍。在滑州南的遭遇戰中,岳飛奮勇當先,又以百騎殺敗金軍。 兩次小戰,岳飛的勇敢和武藝便得到顯露。
收復建康
高宗對杜充放棄開封的舉動不加責罰,反而還命他負責長江防務,升任右相。 高宗在建康稍事逗留,就又返回杭州,并派使臣杜時亮向金營呈送《致元帥書》。
屈辱的書信,并未取得金人的憐憫。1129年秋,金軍又兵分多路向南進犯。完顏撻懶(漢名昌)領軍進攻淮南,完顏兀術(漢名宗弼)則領軍直接進攻江南,直搗趙構所在的臨安(杭州),只圖一舉滅亡南宋,占領整個宋朝領土。
十一月初,兀術占領長江北岸和縣。金軍沿長江北岸東進,與李成合攻烏江,離建康不到百里。杜充向朝廷上報“督師詣采石防守”,卻深居簡出不做準備。岳飛入杜充寢閣,苦勸再三至于流涕,但也無濟于事。
聽到金軍渡江的消息后,杜充才派都統制陳淬率岳飛、戚方等將官統兵二萬奔赴馬家渡,又派王[王燮]的一萬三千人策應。陳淬率軍力戰,飛率右軍和金國漢軍萬夫長對陣,王[王燮]卻不戰而逃,陳淬戰死,諸將皆潰,飛苦戰無援,整軍退屯建康東北的鐘山。杜充又棄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
馬家渡之戰后,岳飛決定脫離杜充,獨自轉戰后方。時岳飛的部下有叛逃者,飛向他們慷慨陳詞,士卒皆被感動,愿隨飛作戰。杜充投敵,宋軍紛紛潰散。潰軍中一些北方將領不愿再戰,欲推舉岳飛為主帥,一同投金。岳飛假意應允,乘其不備,帶親信數人與之相斗,一連擊敗數十人;飛又對眾軍嚴肅訓誡了一番,眾皆心悅誠服,軍心遂定。
兀術占領建康府后,親率主力追趕宋高宗。高宗由越州逃向明州,隨后又從明州乘船,逃到海上避難。
完顏兀術由建康進軍,接連攻下溧水、廣德、安吉、湖州,直取杭州,岳飛則領軍在其后方,伺機給予痛擊。岳飛遣劉經率兵千人夜襲溧陽,順利攻克了被金軍占領的溧陽縣城。飛親自領軍轉戰廣德境中,六戰皆捷。駐軍廣德軍的鐘村,軍糧用盡,將士忍饑,卻不敢擾民。
1130年(建炎四年)初春,宜興正被潰軍騷擾,縣令請岳飛來宜興,說:“縣中存糧,可供一萬軍士吃十年!”二月,飛進駐宜興,屯于張渚鎮。在廣德和宜興,飛收降了因政局混亂而在當地為匪的多支部隊以及金軍強征來的河北、河東等地簽軍。飛不歧視、苛待他們,偽軍們都傳話說:“此岳爺爺軍。”爭來降附。 飛抗金英勇,愛民如親,宜興人民感恩戴德。他們說:“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難。”
二月,金軍以舟師浮海,窮追高宗三百里未獲。兀術借口“搜山檢海已畢”,縱兵燒掠明州、臨安等城,攜帶所掠全部金銀財寶,從大運河水陸并進,經秀州(浙江嘉興)、平江(江蘇蘇州)等地向北撤退。經過常州時,岳飛率軍從宜興趕來截擊。飛四戰皆捷,擒女真萬戶少主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擊戰之后,飛首次得到朝廷詔令,命他配合鎮江韓世忠,從左翼進擊金軍,伺機恢復建康。
金軍在水路與韓世忠相持達四十日,被困于黃天蕩,因奸細獻策才得以入江。陸路上,岳飛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戰大捷,金兵橫尸十五里。
五月初,飛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扎營,在夜間以百人敢死隊騷擾金軍,金軍傷亡甚大。[109] 兀術準備放棄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殺掠和破壞,然后從建康西北的靖安鎮(亦稱龍灣)向北岸的宣化鎮渡江。 飛領騎三百、步兵二千沖下牛頭山,大破金軍,進據新城。又追至靖安,消滅了未及渡江的金軍。建康得以收復。
建康戰役歷時半月,岳家軍僅斬女真兵就“無慮三千”,擒獲二十多名軍官。這是岳家軍的首次輝煌勝利。
是年四月,岳飛已歸屬御前右軍都統制、浙西江東制置使張俊部下。飛收復建康后,張俊要把飛派往饒州,扼守江南東、西兩路。但飛十分重視守衛建康的戰略意義。 五月下旬,岳飛親自押解戰俘去行在越州,生平第一次覲見宋高宗趙構。他向朝廷上奏說:“建康為要害之地,宜選兵固守。臣以為賊若渡江,必先二浙,江東、西地僻,亦恐重兵斷其歸路,非所向也。臣乞益兵守淮,拱護腹心。”高宗看了飛的奏章,深以為是,遂改變張俊原議,并賜予飛金帶、馬鞍等物。
六月十五日,岳飛回到宜興,在張大年家題詞:近中原板蕩,金賊長驅……
兩度北伐
1136年(紹興六年)初,宰相兼都督諸路軍馬張浚于鎮江府(今江蘇鎮江)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岳飛進軍襄陽,作好直搗中原的準備。
二月,岳飛到臨安朝見,隨后返回鄂州,積極做好進軍襄陽的軍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飛悲痛不已,目疾復發,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并接連上表,乞守三年終喪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飛忠孝難以兩全,趕回軍中,七月正式誓師北伐。岳家軍兵分兩路:一路往東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統領,直奔鎮汝軍,牛皋早年在汝州魯山縣同金軍作戰,此時重返故地,精神抖擻,一戰即攻克汝城,生擒偽齊守將薛亨,緊接著又乘勝攻克潁昌府,為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貴、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進軍,在攻克盧氏縣后,又西取虢略(河南靈寶),東下伊陽(河南嵩縣),一路繳獲糧食十五萬石,降眾數萬。王貴在收復虢州后,又率軍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等五縣,席卷了商州全境;楊再興大敗偽齊張宣贊人馬,收復長水縣(河南洛寧縣西南),直至洛陽西南的福昌(今河南洛寧縣東北)。
收復商、虢等城后,飛向朝廷請示:如形勢有利,將命王貴、牛皋兩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黃河,與太行忠義民兵配合作戰,收復河北失地。但他的進軍計劃沒有取得朝廷支持,終因“孤軍無援”和“以糧不濟”,不得不退師鄂州。岳飛奪回商、虢等地,偽齊劉豫大為震驚。是年九月,劉豫籌集三十萬人馬,號稱七十萬,向淮西發動進攻。高宗得報后,認為劉光世、張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線,要調岳飛軍沿江東下。詔書到達鄂州時,岳飛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猶豫,立即向九江進發。趕到九江時,淮西戰事已告結束。
完顏兀術看到岳飛移軍東下,中線空虛,有可乘之機,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與偽齊合兵,向襄漢地區發動猛烈進攻。飛接到多地的告急軍情后,當機立斷,調集精銳第三次出師北伐。
岳飛出師到達各地之前,部將寇成、王貴、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敵軍進攻。岳飛大軍開到前線,給守城將士以極大鼓舞,軍威更振。商州轉危為安。襄漢戰線也因岳飛大軍的到來,敵軍不戰而退。飛又準備收復蔡州,因見州城防守嚴密,“勢不可攻”,乃作罷。
按照朝廷“規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飛此時已順利完成任務,加之所帶軍糧有限,便決定還師鄂州。飛軍撤退的消息傳到敵營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擊。王貴率軍退到白塔地方,李成親率劉復、孔彥舟等十員大將,合力追來。王貴、董先率軍迎擊,經過激戰,擒獲偽齊將領數十人,俘數千人,馬三千匹,衣甲器仗無計其數。敵兵尸體填滿溪谷,擁墜入水而死者無算。
岳飛對被俘偽齊士卒,均散錢遣返還鄉。并對他們說:“汝皆中原百姓,國家赤子,不幸為劉豫驅而至此。今釋汝,見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軍前進恢復,各率豪杰來應官軍!
千古奇冤
1141年(紹興十一年),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準備重新與宋議和。宋廷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堅決主張抗金的岳飛、韓世忠二人。完顏兀術在給秦檜的書信中說“必殺岳飛,而后和可成”。
四月,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將被調離軍隊,到臨安樞密院供職。
五月,張俊在和岳飛巡視楚州韓世忠的軍隊時,暗中挑唆岳飛,欲一同分解此軍,卻遭飛嚴肅回絕。秦檜又欲陷害韓世忠,飛再次保全了韓。岳飛回朝后,即遭秦檜黨羽萬俟卨、羅汝楫的彈劾,誣蔑飛援淮西“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楚州)”,要求免除岳飛樞密副使之職。八月九日,岳飛被罷樞密副使,充“萬壽觀使”的閑職,飛自請回到江州廬山舊居賦閑。
岳飛此時已無兵無權,但對他的迫害卻仍在步步緊逼。在秦檜授意下,張俊利用岳家軍內部矛盾,威逼利誘都統制王貴、副統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岳飛。
張俊私設公堂,向張憲嚴刑逼供,毫無結果之下,竟捏造張憲口供“為收岳飛處文字謀反”。岳飛在江州居留,為時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臨安府。十月十三日,岳飛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獄中,此前其長子岳云也已下獄。
岳飛義正詞嚴地面對審訊,并袒露出背上舊刺“盡忠報國”四大字,主審官何鑄見此,亦為之動容。何鑄查得岳案冤情,如實稟告秦檜。秦檜卻說:“此上(高宗)意也!”改命萬俟卨主審此案。
卨用盡手段,也無法使岳飛三人屈招一字[194] 。飛寧死不自誣,乃至以絕食抗爭,經其子岳雷照顧,才勉強支撐下來。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紹興和議”達成:由宋向金稱臣,將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劃歸金國,并每年向金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
和議雖已達成,但岳飛始終未能被釋放。萬俟卨等逼供不成,為了坐實冤獄,又為岳飛羅織搜剔了所謂“指斥乘輿”、“坐觀勝負”等數條罪名,欲將飛一舉定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樸、何彥猷以飛為無罪,與萬俟卨竭力爭議,均遭罷官處分。布衣劉允升上書為飛申冤,被下大理寺處死。已賦閑的韓世忠因岳飛入獄之事質問秦檜,檜回答:“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
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達命令:“岳飛特賜死。張憲、岳云并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宋代史料并無“風波亭”的記載),時年39歲;岳云和張憲被斬首。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飛的死訊傳出,百姓們都為之哭泣;消息傳到金國,金國大臣們為此酌酒慶賀,并說:“和議自此堅矣!
身后平反
岳飛被害后,獄卒隗順冒險將岳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隗順臨終前,始將此事告知其子。[205] 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岳飛冤獄終于平反。隗順之子告以前情,乃將飛以禮改葬在西湖棲霞嶺。1178年,為岳飛追贈謚號“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宋理宗時改謚忠武。
岳飛----人物評價
岳飛的業績不可磨滅。他表達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斗爭,并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經濟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