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史名將簡介
大宋王朝在華夏文明的傳播和承載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自然離不開那些開國將領和盛世之下在邊疆保家衛國的將領。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宋朝歷史名將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宋朝歷史名將介紹
吳玠(1093年—1139年),字晉卿,生于德順軍隴干(今甘肅省靜寧),興國州永興(今湖北省陽新縣)人,北宋抗金名將。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功。后領兵抗金,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術部,破川陜路金兵進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撫使。由于長期鞍馬之勞,病卒于防地仙人關,享年47歲,謚號武安,作廟于仙人關,號思烈。淳熙中,追封涪王。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王堅,南宋抗蒙名將。嘉定十一年赴棗陽,加入忠順軍。秘密潛入蒙古軍造船之地,燒毀其船支二千余。寶祐二年,和曹世雄等在合州、廣安等地擊敗蒙古軍。升興元府都統兼知合州,王堅調集民夫,修筑釣魚城。開慶元年,蒙哥汗親率大軍圍攻合州,王堅與副將張玨堅守釣魚城,多次擊退蒙軍。蒙哥派晉國寶入釣魚城招降,為王堅所殺。蒙軍攻打九月不下,蒙哥為旋風火炮受創而死。蒙軍被迫撤退,史稱釣魚城之戰。以功封寧遠軍節度使。后調任湖北安撫使等職,因遭賈似道排斥,景定四年三月,改任和州知州兼管內安使,景定五年三月,郁憤而卒。謚忠壯。
韓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延安(今陜西省綏德縣)人,兩宋之際的名將,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死后被追贈為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宋孝宗時,又追封蘄王,謚號忠武,配饗宋高宗廟廷。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劉锜(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秦州成紀(今甘肅靜寧)人。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南宋抗金名將。劉锜驍勇善戰,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勛,于順昌之戰中大破金兀術軍,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锜去世,贈開府儀同三司,賜謚武穆(一說謚武忠)。宋孝宗時追封為吳王,加太子太保。死后被尊為神。著有《清溪詩集》,已佚。《全宋詩》中錄其詩七首。據史料記載,劉锜有兩個謚號除“武穆”外,還有“武忠”謚號。“武穆”見于劉锜本傳“贈開府儀同三司,⋯⋯后謚武穆。”除本傳外,還有《要錄》卷一九七,紹興三十二年二月丁未條,記劉锜“武穆”謚號。“武忠”謚號處處有:
曹瑋(973年7月22日—1030年2月21日),字寶臣。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真宗、仁宗時名將,宋初名將曹彬第四子。曹瑋出身將門,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曉《春秋三傳》。少年時便隨父親在外任職。真宗即位后,任內殿崇班、渭州知州。他馭軍嚴明,賞罰立決。知鎮戎軍時,招降外族、襲破李繼遷,并據地形修筑工事、鞏固邊防。
李繼遷死后,曹瑋上疏請趁機攻滅李氏政權,但未獲準許。他親自率軍帶回歸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輕舉妄動。此后與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滅撥臧于平涼,屢立戰功。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侵宋,曹瑋于三都谷大破其軍,斬獲頗多。此后累遷至宣徽北院使、鎮國軍節度觀察留后、簽書樞密院事。李繼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字霸圖。祖籍上黨(今山西長治)。北宋名將,李處耘長子,以蔭補供奉官。善騎射,曉音律,好讀《春秋左氏傳》,以禮待儒士,多智謀,謙虛謹慎。參與平定后蜀、江南,有軍功。李繼遷擾邊,與田仁朗等率兵擊敗。從曹彬征幽州,破契丹兵。雍熙三年(986年),遷侍衛馬軍都虞侯,為滄州都部署。淳化四年(993年),以河西行營都部署,破李繼遷,擒趙保忠(李繼捧)。至道初,任靈、環十州都部署。真宗即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解兵權。景德二年(1005年)卒,贈中書令,謚忠武。自宋太宗淳化年間后,李繼隆長年在邊關任職,其弟李繼和常常隨行,兄弟之間非常友愛,李繼隆常讓李繼和入奏機密之事。李繼隆被罷去兵權后,親手抄錄唐初名臣李勣遺下的訓誡授給李繼和,說:“吾門不墜者在爾矣。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沖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昆侖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后抑郁而終;死后,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謚號“武襄”。
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顯德五年(958年),奉詔出使吳越,累官至引進使;嚴于治軍,尤重軍紀。乾德二年(964年)率軍滅后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974年)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降右驍衛上。后復起為侍中、武寧軍節度使。宋真宗即位復任樞密使。死后謚號武惠。
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號無庵居士 。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南宋優秀的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曾祖孟安是岳飛部將,祖父孟林亦是岳飛部屬,隨軍至隨州,定居于隨州棗陽(今湖北棗陽)。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后,孟珙曾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軍的杰出表現,被后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御大師”。累官樞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撫制置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封漢東郡開國公。淳祐四年(1244年),兼知江陵府。淳祐六年(1246年)以檢校少師、寧武軍節度使致仕,旋即病逝,享年52歲。后特贈太師、吉國公,謚忠襄。13世紀初至中葉的中國大地上,南宋相繼與衰亡的女真金國、新興的蒙古汗國發生了激烈的民族戰爭。在這段波瀾壯闊、金戈鐵馬的歷史中,孟珙就是宋朝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從普通的下級軍官做起,與父親孟宗政憑借戰功成為抗金名將,最后攻破金國都城,親手俘獲金國末代君主的遺骸。金國滅亡,蒙古又大舉入侵,妄圖消滅宋朝。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他于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余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斗,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于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云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宋朝歷史名將簡介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可見,大宋王朝在華夏文明的傳播和承載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宋朝時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這片河清海晏的局面,自然離不開那些開國將領和盛世之下在邊疆保家衛國的將領。
宋朝十大名將不論是在作戰能力還是戰功上,都足以讓后來者景仰。
岳飛、孟珙、曹彬、狄青、李繼隆、曹瑋、劉锜、韓世忠、王堅、吳玠并稱的“宋朝十大名將”,有的是大宋王朝的開國將領,有的是后來為了守護大宋的江山而浴血奮戰。不論是何種方式,他們都曾為了宋朝拋頭顱、灑熱血,值得后人尊崇。
看了宋朝歷史名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