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歷史簡介
宋朝建于五代末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繼續周世宗時統一天下的大略,最終基本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宋朝的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宋朝的歷史介紹
宋朝(960年—1279年)分為兩個階段: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
宋太祖趙匡胤是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個前侍衛長一下子變成了皇帝,對他內心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為防止黃袍加身再一次發生。他專門設計了一套軍事制度這套軍事制度的核心就是防止武將擁兵自重,趙匡胤設計的軍事制度非常錯綜復雜,總的來說,武將沒有調兵權,也不能帶兵,只能在發生戰事的時候臨時統領,并且結束后要立刻交出兵權。所以,終宋一代,最高軍事權力機關幾乎沒有掌握在專業人士手中。這樣的軍事制度雖然造成宋朝軍事上積貧積弱不敵鄰國,但站在鞏固“趙氏”江山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軍事制度是正確的,后來歷史發展也證明了趙匡胤想法,整個宋代沒有發生過一次軍事政變,武將造反的事,因為沒有軍事政變和武將造反,宋朝的國祚對比起中國其他王朝的國祚來說是比較長的,宋朝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而中國其他王朝的國祚一般都比較短,宋朝的長國祚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例外。
國號釋義
后周恭帝繼位后,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兆诘诰抛于w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北宋歷史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1127年使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戰中亡于蒙元。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
步入盛世
太宗死后,真宗趙恒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為。自從雍熙北伐之后,遼朝就經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終于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宰相寇準力主抗戰,結果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廿萬匹,銀十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熙寧變法與新舊黨爭
有“愿為五陵輕薄兒,生當開元天寶時”之嘆的王安石英宗死后,他的長子神宗趙頊即位。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產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夏又虎視眈眈。神宗因此銳意改革。神宗啟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對新法強烈反彈。加上全國天災不斷,神宗的新法實行的決心也有所動搖。熙寧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鄭俠的官員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圖,圖中景象慘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極大震撼。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暫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法令。盡管這些法令不久之后得到恢復,但神宗與王安石之間已經開始不信任。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后來變法派中的官員呂惠卿肆意妄為。王安石因此回京復職,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堅決阻撓。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長子去世,王安石借機堅決求退,神宗于十月再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問世事。
靖康之恥
宋徽宗是一位天才藝術家,卻也是亡國之君。
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死后由他弟弟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兆趯:孟順?,對朝政毫無興趣?;兆谧杂讗酆霉P墨、丹青、騎馬等。趙佶的生活糜爛,喜好逛青樓。還大興土木,聽信道士所言,在開封東北角修建萬歲山,后改名為艮岳。艮岳方圓十余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勝地。里面亭臺樓閣、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徽宗還在蘇州設立應奉局,專門在東南搜刮奇石,是為花石綱,引得民怨沸騰。
建炎南渡
金朝在靖康之難中俘虜了眾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趙構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網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后,趙構一路從淮河、長江,到杭州恢復宋朝,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臨安,名為“行在”(陪都),實為首都。金朝也一路南撲,直逼臨安,高宗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由于南方天候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術決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斷掉后路,結果被逼入黃天蕩。宋軍以八千人之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撤退,金軍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從此再不敢渡江。
偏安江南
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孝宗平反岳飛冤南宋疆域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北伐雖然一度勝利,但由于各路將領不和加上輕敵思想,北伐歷時僅廿日就告失敗。之后,孝宗不得已與金和談,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不過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最后北伐事業不了了之。在內政上,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傮w說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高宗死后,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感,最后決定讓位于其子趙惇,也就是光宗。然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對自己非常不孝,讓孝宗十分傷感。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內憂外患
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趙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皇室任職宰相本就不合禮法,加上韓侂胄煽風點火,最后他被罷去相位。但是,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韓侂胄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與排斥異己,假借學術之名,制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而朝中信仰理學的大臣又多反對韓侂胄。韓侂胄借此將信仰理學的士大夫全部趕出政府。
宋朝滅亡
宋端宗趙祐和趙昺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途經香港九龍半島一塊估計約有300公噸的巨巖休息,后來附近的民眾在那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巖上,刻上“宋王臺”三個漢字。金朝滅亡后,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復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光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復南京。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但由于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在此役中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后,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聲色犬馬,朝政大壞。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最后理宗擇其弟趙與芮之子趙祺為皇儲。由于趙祺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墮胎藥,因此趙祺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祺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趙禥即位,是為度宗。
宋朝的歷史簡介
宋朝歷史從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一直到1279年趙昺跳海殉國為止。共計將近320年。
宋朝建于五代末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繼續周世宗時統一天下的大略,最終基本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二帝發動宋代僅有的幾輪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后宋朝一直采取重內輕外的消極防守策略,很少對北再興干戈。建國之初,趙匡胤為避免重蹈唐后期藩鎮割據和宦官頻繁干政引發的悲劇,權歸于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國策,采取募兵制和調將指揮制相結合的政法。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一方面宋朝地方兵員極廣極雑,終宋少有權臣豪強亂政,工商業、科技發達,文化極為繁榮;另一方面,也導致北宋自初立之后武備積弱,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對西夏、契丹用兵屢遭挫敗。
宋于1126年-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徽、欽二帝皆被金人擄去,宋室被迫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與入侵的金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史稱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時期的宋稱作北宋。1276年,都城臨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國的征服。
看了宋朝的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