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的歷史評價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因避宋英宗舊諱改名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學代表人。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周敦頤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周敦頤的歷史評價
胡宏《通書略序》:“今周子啟程氏兄弟以不傳之妙,一回萬古之光明,如日麗天,將為百世之利澤,如水行地。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
黃宗羲《宋儒學案》:“孔子而后,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
周敦頤的人物生平
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頤出生。
天圣二年(1024年),周敦頤8歲,其父病逝三年后,與同母異父之兄盧敦文隨母投靠衡州(今衡陽)舅父、龍圖閣學士鄭向,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構亭植蓮,周敦頤負笈其間參經悟道。盛夏之夜,蓮花怒放,香氣襲人,美不勝收。鄭家故宅后改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華大學附一醫院處)。
1037年鄭向調任兩浙轉運使,周敦頤離開衡陽隨舅遷潤州丹徒縣(今鎮江市丹徒區)。
慶歷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親大理寺臣程響在南安認識了周敦頤,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之交談,更知其“為學知道”,同他結為朋友,隨即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至南安拜其為師受業。
慶歷4年冬,移郴之桂陽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
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到任時,當本地人得知他就是當年在分寧做官時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頤,就高興地說:“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選自《宋史·道學一》本傳)
嘉祐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簽書署合州判官,共計五年。
嘉祐六年(1061年),遷國子監博士,通判虔州。
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熙寧元年(1068年),轉虞部郎中,擢提點廣南西路刑獄,次年移知南康軍。
熙寧五年(1072年),定居于廬山濂溪書堂,熙寧六年(1073年)六月,病死于此,終年57歲。
周敦頤傳
原文《宋史.周敦頤傳》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郡守李初平賢之,語之曰:“吾欲讀書,何如?”敦頤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于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歷合州判官,事不經手,吏不敢決。雖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抃惑于譖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視其所為,乃大悟,執其手曰:“吾幾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寧初,知郴州。用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以冤澤物為己任,刑部不憚勞苦雖癉癘險遠,亦緩視徐按。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鎮蜀,將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譯文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人。原名敦實,因避諱英宗皇帝舊名而改為敦頤。由于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的推薦,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后,只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里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轉運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僚,大家沒人敢和他爭,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于上級,我不做。”王逵明白過來了,這個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頤)改任郴州桂陽縣縣令,政績尤其顯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對他說:“我想多讀些書,怎么樣?”敦頤說:“您年齡太大來不及了,請讓我給您講講吧。”兩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獲。(周敦頤)調任南昌知縣,南昌人都說:“這是能弄清分寧縣那件疑案的人,我們有機會申訴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門小吏和惡少都惶恐不安,不僅擔憂被縣令判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為恥辱。擔任合州通判時,事情不經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決定,即使交下去辦,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趙抃被一些毀謗他的話所迷惑,對他的態度很嚴厲,周敦頤處之泰然。后來(敦頤)當了虔州通判,趙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細觀察了他的所作所為,才恍然大悟,握著他的手說:“我差點失去你這樣的人才,從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熙寧初,擔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趙抃和呂公著的推薦,做了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他以昭雪蒙冤、澤及萬民為己任。巡視所管轄的地區不怕勞苦,即使是有瘴氣和險峻遙遠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視察。因為有病請求改任南康軍的的知軍,于是把家安置在廬山的蓮花峰下,屋前有條溪水,下游與湓江合渡,于是就借營道縣老家所在的濂溪這個名稱來稱呼這條溪。趙抃第二次擔任成都知府時,打算奏請皇帝重用他,還沒有來得及敦頤就死了,享年五十七歲。
看了“周敦頤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張載的歷史評價
2.中國近代史人物論文“魯迅”
3.諱疾忌醫的故事介紹
4.歷史名人程顥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