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統治年間名將輩出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英勇衛國的英雄事跡,先是在邊境軍民之間與朝廷中傳播,很快就傳入中原、流入民間。楊家將在宋朝很出名,同時宋朝統治年間名將輩出。
國大多數人對宋朝是不了解的。如果說宋朝還有什么是廣為人知的話,大抵跑不出這個范圍:楊家將、包青天、水滸傳、岳家軍。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就先寫一點關于楊家將的東西吧。楊家將的故事是以北宋。初期的國家一級戰斗英雄楊業、楊延昭父子的故事為藍本,經過后人的想象和豐富,這個故事涉及人物越來越多,產生了諸如《楊門女將》等眾多分類?,F在已成為民間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最初產生于南宋末年,其本意在于表現宋朝軍隊為捍衛國家領土前仆后繼、不懼怕任何敵人、勇于抵抗異族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借此鼓舞當時的人們為保衛自己的家園勇敢地同蒙古侵略者戰斗到底。后來,女人成為了這個故事的主角,意在表現這種精神的2.0加強版:就算男人全戰死了,女人也會拿起兵器繼續抵抗侵略,直到最后一人戰死。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但不知怎么回事,這出戲被后人們唱歪了,反而起到了批評宋朝軍事軟弱的副作用。大概是因為在戲文最后連100歲的佘老太君都要親自掛帥的緣故吧?不過也真是的,難道全國那么多人就找不出一個能帶兵打仗的,非得返聘一個過氣的百歲女壽星來壓陣腳?看來,大宋真的無人了。不過話說回來,幸虧這不是真實的歷史,要不然,宋朝在建國后三十年就該被契丹送進歷史博物館了,以后能不能有包青天的故事還得兩說。更值得慶幸的是,宋朝并不只有楊家將,整個宋朝320年間名將輩出,他們為保衛民族與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客氣地說,楊業、楊延昭在整個宋朝來說也不過是三流將領。他們并沒有什么特別激動人心的戰例,他們對宋朝來說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如果評選宋朝N大名將的話,恐怕只有在N>60的情況下,他們才有可能入選。
還有一位名將也是很多人都知道,他就是狄青。平心而論,他也只能算是三流。但我不知道,為什么出名的總是三流居多。好不容易一流的有個岳飛出名了,還是用來冤枉宋高宗的。真不知道以前的歷史都是怎么研究的,是為什么而研究的。不過,要說起宋朝真正的一流名將,恐怕大多數是鮮為人知的。先列舉幾個名字,如果你全部知道的話,那說明你已經對宋史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如果不了解也不要緊,畢竟他們是鮮為人知的。李繼隆、曹瑋、張亢、章楶、種諤、種師道、宗澤、張俊、岳飛、虞允文、畢再遇、孟珙、余玠、王堅……當然,這只是他們之中的幾個代表人物而已。
延伸閱讀
楊延昭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游戲,楊業看了以后說:“此兒類我。”以后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熏陶,成年以后,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于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诉|國的,因為楊延昭對于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御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文廣
楊文廣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歷史上的楊文廣卻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后來與安撫陜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征,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后,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御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御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筑城,然后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戰斗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实巯略t嘉獎,賞賜豐厚,并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