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后一個皇帝:宋末帝
宋朝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學(xué)創(chuàng)新高度繁榮的時代。關(guān)于宋朝最后一個皇帝:宋末帝,下面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宋朝最后一個皇帝:宋末帝趙昺
趙昺bǐng(1272年-1279年),南宋第九位皇帝(1278年-1279年在位)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趙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wèi)王等爵位,生母為俞修容。1278年4月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元祥興。
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開展決戰(zhàn),宋軍被元軍擊敗,元軍隨后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眼看靖康之恥又要重演,在廣東崖山(今新會崖門)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宋王朝覆亡。
雖然南宋朝廷茍且偏安后在此最后滅亡,然而這段歷史卻是粵西沿海地區(qū)最為珍貴的文化財富之一。南宋年間,粵西沿海大都是荒遠之地,正是因南宋流亡朝廷的一路南下,才為這些地區(qū)帶來了中原、江南文化的火種,并對其后世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影響深遠。
硇洲島,就是南宋朝廷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根據(jù)地。在此地發(fā)生了兩件大事:一、年僅11歲的皇帝趙昰駕崩,7歲的南宋末代皇帝趙昺繼位;二、宋軍于此駐扎不久即莫名掉頭北返,走上了最終“自取滅亡”的不歸之路。
宋末帝趙昺----基本內(nèi)容
崖門失璽
宋元大海戰(zhàn),宋軍大敗。丞相陸秀夫擔(dān)心皇帝被俘受辱,背起幼帝趙昺,帶著傳國玉璽,走到奇石上,縱身一跳,葬身崖海之中。宋朝玉璽從此沉落崖門海底。但遇上刮風(fēng)下雨,玉璽又會偶然露出海面。
明代大儒陳白沙深感傳國玉璽永沉崖海之悲哀,想用自已的愛國之心感動南海龍王,便天天到崖門海邊拜祭,祈求龍王獻出玉璽,歸還朝廷。他每次拜祭都讀一篇很長很長的祭文,讀到自己淚流滿面。不久,南海龍王真的被感動了,便派一員蝦將向陳白沙獻玉璽。
這天,陳白沙又來拜祭龍王。他剛讀完祭文,突然前面水中浮出一只很大的大龍蝦,兩只大鉗捧著一顆光芒四射的玉璽直送到陳白沙面前。陳白沙慌忙跪下迎接。龍蝦看見陳白沙向它下跪,嚇得“咚”一聲跳回海中,把玉璽還給龍王,說:“啟稟龍王,大儒陳白沙向我下跪,小的怎能承受如此大禮?我不敢獻玉璽了。”龍王聽罷,喝道:“蠢貨!氣死我也!陳白沙跪的是玉璽,哪里是跪你這只大頭蝦?”龍王氣罷沉思道:“這些蝦兵蟹將又蠢又笨,只可供人送酒,不能辦事,這玉璽還是由我親自送去吧。”
再說陳白沙日思夜想的玉璽得而復(fù)失,悔恨交加,唯有繼續(xù)去祈求龍王。這天他又來到海邊拜祭龍王。龍王待陳白沙讀完祭文后,浮出水面,雙手把玉璽送到陳白沙面前。這回陳白沙汲取了教訓(xùn),不下跪了,伸手就要取玉璽。龍王見陳白沙如此無禮,不禁龍顏大怒,氣得“撲通”一聲跳回大海,把玉璽放回龍宮的寶箱里。從此以后,這傳國玉璽就永沉海底了。
群鳥護帝
趙昺投海殉國后,少帝遺骸卻浮出海面。有群鳥伏在尸身上,遮住少帝遺骸,隨海水漂流,一直漂到赤灣(今深圳蛇口)。赤灣海邊有間天后廟,一天,廟主往海邊巡視,忽見海面有一具浮尸,上有群鳥遮蓋保護。廟主認(rèn)為此浮尸定是異人的遺骸,便設(shè)法將它拖上岸來。浮尸上岸,群鳥飛去,露出一具童尸,身上穿著黃袍,面色紅潤如生人。廟主知道這是少帝趙昺的遺骸。就在這時,海邊天后廟里的一根棟梁突然塌下。廟主與鄉(xiāng)紳父老認(rèn)為此棟梁是天后娘娘送給少帝做棺材用的木料,便用它做成棺材,禮葬少帝于天后廟西邊的小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