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化是怎么樣的
宋朝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中的豐盛時期,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碩果累累,為篩選官員而建立的科舉考試推進了教育制度的發展,印刷品的廣泛流創促進了文學的交流與對藝術的鑒賞,景德鎮瓷器的高度繁榮,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宋朝文化是怎么樣的?
宋朝文化:理學
朱熹,南宋時期重要的理學家、教育家、史學家,一生著書立說儒學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復興,在佛、道思想的影響下,產生了新的儒學思想—理學。理學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要內容,在建構儒家形而上學和本體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代表人物包括“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朱熹和陸九淵}。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認為:“理”和“氣”是并存的,密不可分,但有先后之分。理是萬物之源。“天理”與“人欲”是對立的兩方,人欲是一切罪惡之根源,應當去人欲、存天理。經過二程與朱熹的發展,理學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南宋末年理宗時成為官方哲學。之后,陸九淵又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人們應當去人欲,存本心,到達清明寡欲的境界,陸九淵之思想經過之后明朝大儒王守仁的繼承發展,成為新的哲學體系—心學,在明朝中葉以后占據了主導地位。除了理學與心學之外,宋朝晚期還出現了第三種學術勢力—浙東事功學派,其由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和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所組成 。
宋朝文化:文學思想
宋朝文學思想與晚唐的文學思想有密切的關系。 唐太宗堅決反對齊梁的綺麗文風,要求作品有利于政治宗教,提倡內容與藝術并重,以氣勢與感情取代艷情來開創新天地,即所謂興寄與風骨。隨著唐朝沒落,文壇出現淡泊境界,崇尚高情遠韻,追求形式技巧的潮流。到了晚唐,回歸綺麗文風,追求詩歌情韻之美。
北宋初期,晚唐的柔弱綺麗文風無法根除。當時流行的白體、西昆體、晚唐體都是受到晚唐詩歌的影響。內容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內心情感,風格非常內斂。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都喜好文學,宋太祖曾找 花間派代表作家歐陽炯到宮中表演。根據《 石林燕語》,宋太宗更認為國內政局穩定,開始注意文藝娛樂方面。宋真宗時期,君臣的詩歌唱和日趨頻繁。天禧二年,曾詔編群臣所創作的詩歌為《明良集》。可見唱和詩非常流行。
隨著政局穩定經濟恢復,重文輕武,文人的地位與文化涵養慢慢提高,詩歌風格走向高雅清遠,而且傾向以詞來書寫深刻精美的情感。文人情感氣節日漸壯大,對濟世方面日漸熱情,越來越多對現實的批判。隨著古文得到提倡,開始有“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傾向,承繼了中唐 韓愈與 柳宗元的基本思想,以文字來說明道理為宗旨,強調道德教化與政治變革的作用。這些道德教化的思潮來自儒家思想,而儒家在宋朝得到復興,于是明道言志的觀念常常在作品中反映出來。
宋代著名作家與唐代的作家有著明顯的不同,唐代的作家具有詩人氣質,而宋代作家卻多身兼政治家與思想家。除寫詩詞外,還著有經史作品,更精通書法、繪畫與音樂。自宋初便有《 文苑英華》、《 太平廣記》等的大規模典籍整理工作,宋代促成文學繁榮。 蘇東坡等人認為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當中的學問不僅僅書本上的,還包括了個人的修養。其實宋代的學問以 儒家的安身立命, 佛家 道家的頓悟解脫為主題。他們的作品不只反映情感,更描寫了對事物的洞見。他們并不側重表現形式與技巧,反而側重于個人胸襟與藝術人格。因此,他們能夠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詞為文,打破了傳統文學體裁的界限。
南宋隆興元年以后,愛國詞人以豪放風格和重才重氣為宋代文學帶來了中興時期。中興四大詩人強調自得,追求接近自然與生活。 理學大行其道,肯定了道德人格,文壇從強調文學作品的教化功能,演變為強調文學作家的道德人格。要求作家具有圣賢的正氣。可是,隨著江湖詩派和永嘉四靈成為歷史之后,晚唐風格再次流行,作家鐘情于雕琢文字而失去了理想與愿望。
宋朝文化:宗教
與唐朝相比,宋朝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略有下降,宗教也更加世俗化與漢化。后周時,周世宗下令限制佛教,廢除各地非敕額的寺院,又貶斥儒學,廢除孔子后代的免稅權。宋太祖建立宋朝,致力于統一全國,加強中央集權制的統治,在一些方面繼承和發展了周世宗的政策。宋太宗任用文臣執政,儒學隨之逐漸興起,佛教也漸流行。宋真宗自稱“禮樂并舉,儒術化成”,大力提倡儒術,同時又提倡佛教,信奉道教,建立起儒佛道的思想統治。然而整體來說,宋朝宗教以道教較為興盛,北宋許多帝王如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等都信道教,政府支持提倡,使北宋道教大盛,南宋較衰,但余風仍在民間。佛教在后周周世宗時,曾受打擊,宋初漸復,但宋徽宗崇道抑佛,又略受打擊,南渡后又復,在佛學研究上比之唐代要黯然消沉。此外,民間尚有祆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 。
北宋11世紀的孔雀明王畫像佛教在五代十國時期,于吳越、南唐、后蜀等南方各國流行。宋初,宋廷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李藹作《滅邪集》反佛,宋太祖說他是“非毀佛教,誑惑西姓”,把他發配沙門島。宋太宗進而認為佛教“有裨政治”,在五臺山、峨眉山、天臺山等處修建寺廟,在開封設譯經院翻譯佛經。宋太祖開寶年間,開始在益州雕印大藏經,宋太宗時雕版完成。這是第一部印行的佛經總集。宋真宗更加大力提倡佛教,撰寫《崇儒術論》的同時,又作《崇釋論》,說佛教與孔孟“跡異而道同”。宋真宗繼續建寺譯經,并親自作佛經注釋。宋真宗統治時期,成為宋朝僧徒最多,佛學最盛的時期。當時管理佛教事務的中央機構是左右街僧錄事,隸屬于鴻臚寺。各州府或大剎設僧政司,管理一境或一寺事務。宋朝沿用唐朝的度牒制度,度牒相當于出家許可證,沒有度牒就屬于不合法的“私度”。度牒制度原本是為了控制僧尼人數,限制寺院的規模。但是自神宗朝起,為解決財政短缺,政府開始將度牒貨幣化,度牒淪為國家的斂財手段。其后度牒買賣始終參與國家財政運轉,徽宗時期和紹興年間尤為嚴重。佛教宗派以禪宗和凈土宗最為興盛。而禪宗之中又以臨濟、云門二宗最為繁茂。凈土宗相對禪宗而言更為俗化。原先艱深的理論被闡釋的更加簡單化與口號化。
玉皇大帝像道教在宋朝變化繁多,十分興旺。宋朝管理道教的機構是禮部所屬的祠部。宋朝道教出現了內丹派南宗、正一天師道(參見正一道、天師道)、忠孝凈明道(即凈明道)和全真道等新的道教教派。最后全國形成了真大道教、正一天師道和全真教三足鼎立的局面。宋太祖時,道士們進見,勸他“無為無欲”“恬淡寡欲”,太祖不予理睬。宋太宗召見華山道士陳摶,賜給封號,命南唐降臣徐鉉校正道書,又在東京、蘇州等地修建道觀,道教逐漸得到朝廷的提倡。宋真宗是道教的狂熱的信奉者,對人說:“釋道二門,有補世教”,又說:“三教(儒、道、釋)之設,其旨一也”。宋真宗和道士們編造神話,說玉皇在他夢中傳告趙氏始祖是軒轅帝。宋真宗尊玉皇為玉皇大天帝,趙氏始祖為圣祖天尊大帝,布告天下。參知政事丁謂等制定禮儀,大事祭祀。并且在東京修建玉清昭應宮,表明他是道教的忠實信徒。宋真宗又命王欽若主持續修道藏,搜編道書四千三百多卷。全國各地大修道觀。道教得以廣泛流行 。
祆教、摩尼教與景教被稱為“三夷教”,于晚唐時先后被禁。祆教在宋朝以后則基本消失。摩尼教轉而在民間秘密流傳,并漸與其他宗教結合,歷五代兩宋仍不衰。北宋的方臘和鐘相起義都與摩尼教有關。伊斯蘭教方面,唐朝時,穆斯林開始到中國進行貿易,宋朝伊斯蘭教的影響更大。穆斯林在西洋與南洋貿易中占優勢,他們負責市舶司,最著名的是蒲壽庚。猶太教徒主要分布在宋朝開封一帶,當時被稱為“藍帽回回”、“天竺教”等。他們自稱“一賜樂業”教徒,極有可能是以色列的音譯。他們是現今開封猶太人的祖先 。
宋朝文化:教育
宋朝政府對文人之待遇在中國史上屬于最高水平,由于宋朝非常重視考生質素,教育事業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援。宋仁宗時,下詔州、縣辦學,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 宋朝官學,規模空前,政府在中央設立國子監、太學、武學、律學及四門學和廣文館。中央各部門也設立書學、算學、畫學、醫學。地方上,設立州縣兩級學校,并在路設立學官。教師先由地方選聘,后改聘進士或國子監、太學畢業學生,教材有國家統一頒布,多以五經為主。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制訂太學三舍法 (內舍、外舍、上舍)。學校會于每年按成績升舍,在上舍成績優秀時,可免州試和禮部考試,并特賜及第。有宋一代,各地書院式私學盛行,主要由于自唐朝以來,印刷業發達,書籍增多,民間可掌握的教育資料也開始增加,又因五代時戰亂四起,教育中斷,想學習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學識的學者的周圍,既而形成書院。宋朝時,官方為了對私人辦學進行管理,對私學“賜匾”、“賜書”、“賜學田”,給予承認,于是書院形成了以私學,半官辦,官辦私學等多種方式。另外由于當時有學識有威望的學者,比如朱熹、陸九淵都喜歡在書院講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書院式私學的威望。著名書院有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茅山書院。南宋時期,書院規模擴大,學生增多,逐步在社會上形成另一種辦學和上學的風氣。書院也從最初的教學場所變為兼顧研究的學術機構。宋朝政府還于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至元豐元年(1078年)、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三次進行興學運動,以改革教育制度,提高人文品質,這三次運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宋朝改良科舉制度也促成教育的發展,新的措施包括殿試的設立,防弊措施的增加,放寬應考條件,并增加了取士數量等等。宋朝的科考分為三級: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省試在貢院內進行,連考三天。通過者在宮內由皇帝主持殿試,在宋朝凡于殿試中進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南、北宋三百二十年,總共開科一百一十八次。取進士二萬人以上,考試的公平使得平民的機會均等,因而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