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原因
公元612至614年,隋煬帝三證高句麗,第三次征戰時,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隋煬帝班師回朝。這場戰爭之后隋朝由強盛轉而衰退,在農民起義的大潮下最終走向了滅亡。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原因,歡迎大家閱讀。
三征高句麗的原因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高句麗嬰陽王“元率靺鞨之眾萬余騎,寇遼西”。高句麗嬰陽王侵犯遼西,《三國史記》也有記載:“嬰陽王九年,王率革末革曷之眾萬余侵遼西”。當時高麗王非但如此,而且,“往歲為高麗不供職貢。無人臣禮”。高句麗侵略遼西,直接帶來隋邊境的不安和危害,“不供職貢”,則影響到統一的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對于這些,隋中央政權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必然采取相應措施,于是“命將討之”。
隋煬帝大業三年,高句麗嬰陽王又背著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當時正值隋煬帝北巡至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停留在突厥啟民可汗處,“啟民不敢隱,引之見帝”。隋煬帝命牛弘向高句麗使者傳達其旨意:“朕以啟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所,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于啟民。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隋煬帝知道高句麗嬰陽王暗中通突厥,并沒有予以制裁,只是給以警告,讓其盡為臣之禮節,按時朝覲,則既往不咎,與啟民可汗一視同仁。
可是高句麗嬰陽王堅持“不從”隋煬帝的意旨,從而導致“帝議討之”。當時隋僅議征高句麗,并未出兵。到了大業七年(新羅真平王三十三年,611),真平王“遣使入隋,奉表請師”,隋“許之”。并下詔征討高麗,由此對高麗的戰爭全面爆發。第二年正式出兵征高句麗。隋征高句麗,不僅是高句麗對隋不臣,也是新羅請隋出兵所致。
三征高句麗結局與影響
在鎮壓了楊玄感的叛亂后,隋煬帝于大業十年(614年)又攻高句麗。雖然隋軍沖破了高句麗的第一道防線,但由于高句麗的持續伏擊和對隋朝軍隊供給線的切斷,隋軍始終不能拿下遼水這層防御線。由于高句麗自身國力消耗同樣嚴重,所以嬰陽王最終將在楊玄感造反后逃到高句麗的隋兵部尚書斛斯政遣返給隋朝。煬帝于是接受了嬰陽王的請降并撤軍。
隋煬帝對高句麗發動戰爭,連續三年的征戰使隋數十萬人喪生,“九軍并陷,將帥奔還亡者二千余騎”,引起隋朝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之前的兩年(610年),就爆發隋末民變,但在第三次攻高句麗(614年)失敗之后,隋煬帝已無軍力鎮壓隋末民變了。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不僅使隋國力銳減,民不聊生,也使喪失民心。不僅農民起義,而且隋的將領也相繼叛變。隋都大興城在617年11月為晉陽留守李淵所據。隋洛陽城在618年先后為以李密為首的瓦崗軍和后來的王世充圍困、占據,619年隋朝政權徹底不復存在。不過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也嚴重消耗了高句麗的國力。645年—668年,在唐朝和最終聯合新羅軍隊的兩次征伐下,高句麗最終滅亡。
看了“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原因”還想看:
1.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原因是什么
2.三征高句麗的簡介
3.隋煬帝楊廣的真實歷史
4.關于隋煬帝的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