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裝歷史簡介
唐裝是中國服飾,但是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和款式。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裝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唐裝歷史介紹歷史
“唐裝”說法的由來,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唐裝”的稱謂,其實源于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后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睹魇?middot;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于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
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并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并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這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規律的必然,更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唐裝的源起時間離人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人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里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云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但這個因素在流行中同樣不可或缺。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或離人們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回流行。它們的回歸可能通過另一種形式,就是元素。所以說,當時中國迫切想要找到自己民族服裝的特色,向外國人展示我華夏風采,但又不知道漢族的民族服裝到底是什么,所以便選擇的外國人心目中中國人的形象“唐裝”,而非真正漢族人的傳統服裝。
新唐裝的立領源自明代的明豎領,民族服飾中的立領即明豎領,其特點是方角,瘦高,領上通常裝飾有兩顆金屬扣,因此此類衣服也被稱為“扣身襖兒”,最早出現于明朝中期,至明后期在女性服飾中已廣泛流行,有一種觀點認為豎領的產生與當時氣候變冷有關,但當時立領的形成結構來看,他更像是寬交領的一種變異形式。由于清初的易服制度所謂的“男從女不從”,明豎領與其它女裝在相當長時間內得以保持,明豎領的款式主要有二種:一種是大襟襖兒(即斜襟:它與旗人的廠字襟不同,是直線斜襟至腋下系帶);另一種是對襟襖兒。至清代中期,即乾隆中后期,隨著整個社會的變化,女性的豎領也開始發生許多變化,首先是高度變低,通常鑲有深色緣邊,這種領子在清末被新興的弧形高領代替,這種弧形領子即后世俗稱的旗袍領的鼻祖。其實旗人的長袍原先是無領式的,所謂的旗袍領不過是旗人借鑒了漢人女性服飾在袍子上裝領子后才有的產物。
同樣,盤扣的歷史也十分的悠久且特點鮮明,極具傳統元素。盤扣,也稱為盤紐,盤扣由古代中國漢族而發明的,并且宋代漢服也已有使用,江西德安的南宋墓中出土的印金羅襟折枝花紋羅衫(褙子)就以盤扣系結,最初只用于女裝常服。盤扣成為中國民族服飾的代表性部件之一??煞Q得上是中國傳統的一個符號。
在歷經過千百年的歷史變遷后,新唐裝將中國多民族特色融合,并經過歷代華人與華僑的廣泛穿著實踐證明,其為藝術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一種新興服飾。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瑰寶。
唐裝歷史簡介
唐裝目前較為廣泛的理解是指清朝時中國人所著的服飾。其實將新唐裝叫做“清裝”并不合適,而“唐裝”這一并不是十分合適的名詞,來源于國外的“唐人街”,所以“唐裝”是海外中國人之裝,頗有國際化之意味。唐裝吸取了滿清服裝具有的款式和面料,同時采用了西式服裝立體式剪裁。
旗袍滿語為"衣介",也就是長袍的意思,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服裝。男子的旗袍是無領的或者是圓領;捻襟、窄袖、也稱箭袖或馬蹄袖;扣絆、下部兩面或四面開衩、束帶。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御寒,后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所以就領口與袖口、對襟、盤扣來將新唐裝定義為滿清服飾并不科學,相對來比較,連袖與開叉倒是更符合滿清服飾特點。
“唐裝”已經經歷了很多改良,使源自滿族的馬褂又重新登上了時尚舞臺。比如現在的中式服裝很少用連袖,因為連袖使得服裝沒有肩部,也不能用墊肩,那樣肩部就不夠美觀;傳統滿式服裝(旗袍、馬褂)是不收腰的,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現在的中式服裝都改成收腰的了:過去的裙子下擺非常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在把裙擺做大了,便于活動;還有像旗袍,傳統的開襟特別高,現代人盡管比過去開放得多,但穿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開襟就低多了。
大陸所稱的“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據APEC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女士說,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這主要是因為國外都稱華人居住的地方為"唐人街",那"唐人"穿的衣服自然就應該叫"唐裝"了。另外,國外的一些華人也有稱中式服裝為"唐裝"的說法,所以唐裝的取名也頗有國際化的味道。這種所謂的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這種所謂的唐裝并不是唐代的服裝。幞頭紗帽和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飾。"幞頭"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 "撰頭"盛行的時代,"幞頭"的樣式也富于變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開元年間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幞頭"的形制經歷過幾次較大的變化。[1]
唐代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時偶爾用之,其他則以"幞頭袍衫"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廣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袍服的款式,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對域外的民族來說,則不太適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緊裹雙臂的窄袖。隨著南北風俗習慣的相互滲透,這種緊身、窄袖的袍服樣式,也被漢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看了唐裝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