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又稱便橋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玄武門之變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圍攻長安(今西安)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唐朝歷史渭水之盟,希望對你有用!
唐太宗李世民圖片
渭水之盟背景
隋末年間,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突厥勢力趁機得到壯大。南面中原各路諸侯不得不臣服于突厥,向突厥割地納貢。李淵在晉陽初起時,也曾經迫于形勢,自下于突厥。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統一全國。突厥統治者明白中原只要有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從群雄割據中獲利了,因此將主要對手確定為唐,試圖扶植其他勢力與唐相抗。失敗之后,便趁此時唐朝國力還不十分強大,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東突厥頡利可汗曾親率大軍十五萬入攻并州,擄男女五千余口;又曾率騎兵十余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公元626年更是率兵十萬直逼京都長安,簽訂盟約便是在此背景下展開。
渭水之盟過程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八月九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得知唐帝國的權力變更的頡利可汗,發兵十余萬人,南下進攻涇州,而后一路挺進到武功,唐朝的都城長安受到威脅,長安城戒嚴。八月二十四日,突厥軍隊攻擊高陵。李世民派出勇將尉遲敬德,作為涇州道行軍總管,抵達涇陽,防御突厥。尉遲敬德抵達前線后,立即組織反攻,與突厥軍隊在涇陽打了一場惡戰,尉遲敬德勇不可擋,生擒敵軍將領阿史德烏沒啜,并且擊斃突厥騎兵一千余人。
雖然尉遲敬德在涇陽之役中取小勝,但是仍然無法遏制突厥人的前進步伐,頡利可汗的的主力進抵渭水河畔,直逼長安城。突厥二十萬雄兵,列陣于渭水北岸,旌旗飄飄數十里。京城兵力空虛,長安為之戒嚴,人心惶惶。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至渭水邊,隔渭水與頡利對話,指責頡利負約。不久后唐軍趕至太宗背后。
渭水之盟結果
頡利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唐朝國庫里有大量的金帛財物,便請求結盟。兩天后,即八月三十日,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上,簽署了和平協議,雙方立刻斬殺白馬立盟。之后,頡利可汗率突厥全體騎兵返回。一場大戰終于偃旗息鼓。
渭水之盟后續
渭水之盟不久,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并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唐太宗而此時的唐朝政局穩定,經濟得以恢復。這時唐太宗也積極進行對東突厥的備戰,甚至允許軍士在顯德殿內習武,培養了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同時,唐朝還取得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內蒙古烏審旗)等進攻東突厥的基地。唐朝反擊東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唐將李靖、李績大敗突厥,俘其頡利可汗,突厥滅亡,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十萬余人投降唐朝。是對突厥關系史上的一次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