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滅薛延陀之戰
唐滅薛延陀之戰,是唐太宗時期滅亡漠北薛延陀的戰爭。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兒子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646年,唐軍反擊并打敗拔灼,直接導致薛延陀的滅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唐滅薛延陀之戰,希望對你有用!
唐滅薛延陀之戰圖片
唐滅薛延陀之戰戰爭簡介
唐滅薛延陀之戰,是唐太宗時期滅亡漠北薛延陀的戰爭。貞觀前期,唐朝曾與薛延陀結盟,對付強大的東突厥汗國,630年擊滅東突厥。東突厥失敗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東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擴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試圖恢復東突厥,擁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與新恢復的東突厥進行多次戰爭,以防止唐朝的抗衡。為了避免薛延陀打敗東突厥,唐將李績在641年戰勝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討高句麗的機會,薛延陀部隊發起新一輪攻勢,擊敗東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隨后,高句麗尋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與唐朝直接戰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兒子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646年,唐軍反擊并打敗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唐滅薛延陀之戰戰爭背景
薛延陀長久以來一直是敕勒部落的一員,從屬于突厥(包括在600年前后分成的西突厥和東突厥),在鐵勒反抗西突厥的泥厥處羅可汗阿史那達曼時,契苾首領歌楞自稱易勿真莫賀可汗,薛延陀首領乙失缽自稱也咥可汗,但后來阿史那達曼朝覲隋煬帝后,他們重新臣服西突厥的射匱可汗。在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的統治時期,敕勒成為東突厥的臣屬,薛延陀當時的首領是乙失缽的孫子夷男。不過,阿史那咄苾被稱為是一個不合格的統治者,由627年敕勒的薛延陀、回紇和拔野谷紛紛反抗。阿史那咄苾派他的侄子阿史那欲谷設鎮壓回紇。但阿史那欲谷被回紇首領菩薩擊敗,而薛延陀又擊敗了其他四個突厥,阿史那咄苾無法制服敕勒叛軍。628年,這些敕勒部落為夷男上汗號,夷男最初沒敢接受。但唐太宗聽說后,希望建立一個以薛延陀為主的抗東突厥的聯盟,派游擊喬師望,冊封夷男為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隨后,許多敕勒和突厥部落被夷男的統治。隨后,唐和薛延陀經常交流使者,薛延陀在東突厥的領土上擴張強大。
629年,唐太宗派大將李靖領導大軍對東突厥反擊,630年李靖抓獲阿史那咄苾,成功地消滅了東突厥汗國。大部分東突厥人投降了薛延陀,有一部分投降唐朝。此后,薛延陀成為中國北方草原的主要力量,但仍臣服于唐。638年,唐太宗在夷男的同意下,冊封夷男的兒子拔灼和頡利苾為夷男屬下的可汗,表面上是對他們尊崇,而是希望擴大他們之間的分歧。639年,唐太宗派大將侯君集開展了對高昌的戰爭,同時夷
男向唐軍提供了對高昌的攻擊,但由于侯君集迅速征服高昌,薛延陀援助并沒有實際作用。
貞觀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唐太宗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征發朔,并、汾、箕、嵐、代、忻、蔚、云9州兵馬鎮守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右衛大、代州都督薛萬徹、左驍衛大阿史那社爾,征發勝、夏、銀、綏、丹、延、躑、坊,石、隰10州兵馬鎮守勝州(治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勝州都督宋君明、左武侯薛孤吳,征發靈、原、寧、鹽、慶5州兵馬鎮守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又命執失思力征發靈、勝2州的突厥兵,與李道宗等人相互呼應。薛延陀軍入塞,見唐軍已有防備,未敢貿然進攻。
唐滅薛延陀之戰戰爭經過
但是639年,唐的行動開始導致了唐與薛延陀之間的關系惡化。阿史那咄苾被俘后,唐太宗將投降的東突厥人安置在唐朝邊界之內,而無需冊封一個新的可汗管理他們。然而,在639年,阿史那咄苾的侄子阿史那結社率陰謀暗殺皇帝敗露后,唐太宗改變了主意,并冊封了忠于唐朝的東突厥貴族阿史那思摩為新的東突厥可汗(俟力苾可汗),居于漠南作為唐和薛延陀之間的緩沖區。夷男雖然感到擔憂,但最初他還是向唐朝表示接受。
641年,阿史那思摩終于定居在長城北面得定襄(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與此同時,夷男聽說唐太宗即將封禪泰山,認為唐軍主力將隨唐太宗東巡,便派兒子大度設開展對東突厥重大軍事攻擊,意圖在唐提供援助以前,摧毀阿史那思摩的政權。阿史那思摩撤回長城內,抵達朔州(今山西朔州),并向唐太宗緊急求援。唐太宗派大將李世績、張儉、李大亮、張士貴和李襲譽率軍,攻打薛延陀。李世績首先打敗大度設,迫使他逃離。與此同時,夷男派遣一名特使,向提供唐太宗自己愿與突厥和平相處之意,李世績在諾真水大勝大度設,唐太宗派遣使者指責夷男,但沒有對薛延陀采取進一步的行動。此后唐與薛延陀之間的關系是,薛延陀雖然仍認為他是唐的附庸,但已不再以前那樣堅固。
貞觀二十年正月初八,夏州都督喬師望、右領軍大執失思力進擊薛延陀,大敗之,俘虜2000余人,多彌可汗乘輕騎北逃。多彌可汗生性暴躁,對臣下猜忌,少施恩惠,對其父所用貴臣多加殺戳,專任自己的寵信之輩,部眾不服,遂至騷亂。回紇酋長吐迷度與仆骨、同羅聯兵進攻薛延陀,多彌大敗。
唐太宗見擊滅薛延陀時機已到,遂于六月十五日命李道宗、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執失思力率突厥兵,右驍衛大契苾何力統領涼州及胡族兵,代州都督薛萬徹、營州都督張儉各率本部兵馬,分兵幾路,齊頭并進,進攻薛延陀。多彌可汗見大勢已去,率數騎投奔阿史德時健部落,回紇發兵進攻該部落,殺死多彌可汗,其宗族也被屠戮殆盡。薛延陀余眾7萬余口向西潰逃,擁立夷男侄子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遣使上書朝廷,請求在郁督軍山(即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東支)北麓保聚駐牧,唐太宗派李績和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去安撫。
夷男晚年統治
642年,夷男為了加強與唐朝的關系,派遣他的叔叔泥熟請求與唐太宗的一個女兒和親,為此向唐朝進貢了馬匹、裘衣和琥珀鏡。這時,唐將契苾何力(出自敕勒族的契苾部落),在回他的部落探望母親時,被薛延陀扣押,夷男勸他歸附薛延陀,契苾何力拒絕歸附薛延陀,割左耳明志,忠于唐朝。唐太宗擔心契苾何力的安危,同意了和親的建議,派出大臣崔敦禮到漠北與夷男進行談判,答應在契苾何力釋放后,唐太宗把女兒新興公主嫁給夷男。
643年,夷男又派他的侄子突利向唐朝進貢5萬匹馬、1萬頭牛和10萬只羊,作為聘禮。唐太宗了以隆重的儀式歡迎突利,唐太宗和他的大臣親自出席歡迎他的宴會。然而,在契苾何力的建議下,唐太宗正在考慮放棄這次和親。最初唐太宗讓夷男親自到靈州(今寧夏銀川)娶新興公主,認為這樣夷男會拒絕,他將會有很好的理由斷絕這次婚姻。當夷男同意去靈州,唐太宗又發現了另一個借口--說沒有給夠到要求的所有彩禮(為了進貢足夠的牲畜做彩禮,夷男在他下屬部落征收,征收的時間超過了想象,牲畜沒有經過戈壁就死亡了),于是了撤銷婚約。盡管他的大臣褚遂良強烈反對,他指出皇帝不能言而無信。唐太宗辯解,說如果公主嫁給了夷男,夷男的可汗之位將在敕勒有更大的合法性,唐朝將更加難以控制薛延陀。
與此同時,夷男繼續定期攻打突厥。當唐太宗派特使阻止他這樣做,夷男回答說:
我怎么不敢聽從皇帝的圣旨?但突厥人背叛,不應該被信任。在滅亡他們的國家之前,他們每年入侵中國殺害數千人。我認為,皇帝打敗他們后,他們會成為奴隸,并把他們賞賜給談那個人。而皇帝卻把他們看做自己的兒子一樣,對他們非常禮遇。盡管如此,阿史那結社率還是反叛。它們看起來像人類一樣,但心如野獸,就不應作為人類對待。我接收了皇帝的很多恩典,我沒有什么可報答的。我愿為中國殺死突厥。至尊有命,安敢不從!然突厥翻覆難期,當其未破之時,歲犯中國,殺人以千萬計。臣以為至尊克之,當剪為奴婢,以賜中國之人;乃反養之如子,其恩德至矣,而結社率竟反。此屬獸心,安可以人理待也!臣荷恩深厚,請為至尊誅之。
截至644年底,東突厥人沒有全心全意地支持了阿史那思摩擺在首位,在薛延陀威脅下漠南蒙古崩潰,突厥人逃返唐的領土,并再次在中原定居。阿史那思摩也回到了唐,再次成為唐朝,唐試圖重建的附庸國東突厥滅亡了。這引了唐太宗的不滿,并且在夷男派了一位特使朝見他時,他當時正在準備攻打高句麗,唐太宗回答說:"回去告訴你的可汗:我和我的兒子現在要征討高句麗。如果他認為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我們歡迎他來!"夷男對唐太宗的憤怒感到恐懼,派出了另一使者道歉,并提出對征討高句麗協助,唐太宗拒絕了。 645年,唐太宗在安市(今遼寧鞍山市)附近的駐驆山打敗了高句麗的主力,高句麗莫離支(攝政)淵蓋蘇文請求夷男攻打唐朝,許諾如果夷男做到,將給他極大的利益,夷男害怕唐太宗,并沒有這樣做。然而,唐太宗由于安市不克,最終被迫放棄東征。
夷男去世
夷男死于645年。在這個時候,夷男的正妻所生的拔灼,管理薛延陀西部的薛延陀的本族;而夷男的另一個兒子曳莽,不是夷男的正妻所生,管轄薛延陀東部的其他民族。人稱曳莽暴虐,并與拔灼有惡劣的關系。葬禮之后,曳莽怕拔灼會害他,突然離開,回到汗國東部。拔灼追趕把他殺死,然后自稱頡利俱利薛沙多彌可汗(簡稱多彌可汗)。
拔灼繼承王位后,決定攻打唐朝,認為唐太宗正在東征高句麗,唐的邊界將不設防。然而,唐太宗預計到了薛延陀會突然襲擊的,命令執失思力率領突厥士兵保衛夏州(今陜西榆林)。拔灼攻擊,執失思力和另一位田仁會,設置陷阱,誘導拔灼攻打夏州,在夏州擊敗了拔灼。拔灼撤退后,很快又再次襲擊夏州。
646年初,唐太宗下令,除了執失思力和田仁會的部隊,命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發朔、并、汾、箕、嵐、代、忻、蔚、云九州兵鎮朔州;右衛大代州都督薛萬徹,左驍衛大阿史那社爾,發勝、夏、銀、綏、丹、延、鄜、坊、石、隰十州兵鎮勝州;勝州都督宋君明,左武候薛孤吳,發靈、原、寧、鹽、慶五州兵鎮靈州,以抵御拔灼的攻擊。拔灼到達長城后,知道唐軍已被動員,連忙撤退。646年春天,執失思力和喬師望,擊敗拔灼,拔灼逃離,薛延陀墜入混亂。
拔灼易怒多疑。他不用夷男的大臣,用自己的親信取代他們。這導致貴族不服從他。他作出回應,殺死了大批貴族。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其首領藥羅葛吐迷度,與仆骨和同羅反叛拔灼。唐太宗趁機下令對薛延陀進行大規模攻擊,以江夏王李道宗、左衛大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又遣右領衛大執失思力將突厥兵,右驍衛大契苾何力將涼州及胡兵,代州都督薛萬徹、營州都督張儉各將所部兵,分道并進,以擊薛延陀。由于攻擊已經開始,由唐校尉宇文法,是出使烏羅護、靺鞨的使者。返回唐朝時,他遇到了薛延陀的阿波設,宇文法率領他的靺鞨部隊,擊敗阿波設。導致更多的薛延陀人相信唐朝主力已經抵達。在恐慌中,拔灼逃到阿史德部落,當回紇聽到這個消息,襲殺了拔灼,屠戮他們找到的薛延陀的王族成員。在回紇接管了薛延陀的大部分領土后,許多薛延陀人向唐軍投降。
唐滅薛延陀之戰戰爭結果
剩下的薛延陀人支持夷男的侄子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以圖恢復薛延陀。但唐朝和敕勒都不表示承認,并與唐太宗派李世績進攻咄摩支的駐地,指示:"降則撫之,叛則討之。"李世績至郁督軍山,其酋長梯真達官帥眾來降。暗中卻圖謀再起。李績遂縱兵討擊,斬殺5000余人,俘男女3萬余口,將咄摩支帶回長安。李道宗率兵渡過沙漠,薛延陀達官阿波率數萬人抵抗。李道宗將其擊敗,殺干余人,乘勝追擊200里。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鐵勒11部酋長相繼前來請求歸附唐朝。求置唐官,同為編戶,并設州郡。唐滅薛延陀,使北部邊境從此得到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