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陽之戰(zhàn)簡介
睢陽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756年,時值安史之亂,唐軍7000人抵抗叛軍18萬左右的兵力,最終叛軍獲勝,但傷亡比頗高。睢陽之戰(zhàn)讓唐朝天下得以保全。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睢陽之戰(zhàn)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睢陽之戰(zhàn)簡介
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張巡撤出雍丘后,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南)與太守許遠,及城父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后,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云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并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余人,投敵尸于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幸免一死,連夜逃去。這次戰(zhàn)后,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jié)度副使。
此戰(zhàn)史稱睢陽之戰(zhàn)又或睢陽保衛(wèi)戰(zhàn)。睢陽地當睢陽渠要沖,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年( 757年),安祿山死后,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士固守,從早至午,接戰(zhàn)20余次,士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zhàn)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后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后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并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zhàn)利品都分給了將士,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后,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訚為吏部郎中。
睢陽之戰(zhàn)背景
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因賊勢浩大,有不少唐朝官吏紛紛降賊。而張巡卻在形勢非常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以數(shù)千兵卒力敵叛賊令狐潮的數(shù)萬大軍。張巡晝夜苦戰(zhàn),大小戰(zhàn)斗共四百多次,殺敵上萬人,給令狐潮的賊軍以沉重打擊。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為了奪得江南富庶之地,派賊將尹子奇率同羅、突厥、奚等蠻族精銳之兵,共十幾萬人,氣勢洶洶地殺來。張巡迫于形勢,只好退至睢陽,與那里的太守許遠合兵一處,共守睢陽這個軍事要地。
唐朝時的睢陽城,即現(xiàn)在的河南商丘。河南、江蘇交界處的中原地區(qū),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此處正是江南門戶,此地一失,江南半壁,終究難保。
張巡和尹子奇當然都知道此地的戰(zhàn)略地位,尹子奇的十幾萬猛悍賊兵拼命攻打睢陽城,太守許遠雖是奸臣許敬宗的曾孫,然而他卻不同于乃祖,十分忠義。他自認為軍事能力不如張巡,毅然將兵權讓給了張巡。張巡之為人,高風亮節(jié),赤誠待人,故而很多人對他都心服口服。從后面的事情來看,如果不是張巡有極高的威信,睢陽城中絕不會有那么強的凝聚力。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放在別的城中,早有人開城投降了。張巡不同意?也會有叛兵捆了他去獻功。
正是因為張巡的個人魅力,才使得一大批人才聚集在他身邊。像大將南霽云,本來是尚衡手下部將,但他見了張巡后,說什么也要投靠在張巡手下。他原來的“老板”用金銀財寶厚祿挽留,南霽云堅決謝絕。南霽云神勇善射,賊兵只要敢近他百步之內,無不應弦而倒。
看了“睢陽之戰(zhàn)簡介”還想看:
1.睢陽之戰(zhàn)的簡介
2.睢陽之戰(zhàn)的背景怎么樣
3.睢陽之戰(zhàn)的意義有什么
4.成皋之戰(zhàn)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