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的歷史評價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陜州硤石(今河南陜縣)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姚崇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姚崇的歷史評價
張說:有唐元宰曰梁文貞公者,位為帝之四輔,才為國之六翮,言為代之軌物,行為人之師表:蓋維岳降神,應時間出者也。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開唐統,賢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蘇颋等,皆以骨鯁大臣,鎮以清靜,朝有著定,下無覬覦。四夷來寇,驅之而已;百姓富饒,稅之而已。繼以張嘉貞、張說,守而勿失。
李巽:姚元崇、宋璟、劉幽求,或輔相一代,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難,成中興之業。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颋、韓休、張九齡則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輕。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鋪陳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張說、蘇颋、嘉貞、九齡之徒,皆能始終彌縫,不失紀律。
崔植:明皇守文繼體,嘗經天后朝艱危,開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杰,動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杜牧:姚梁公元崇,登第下筆成章舉,首佐玄宗起中興業凡三十年,天下幾無一人之獄。
李蔚:仁杰天后、高宗朝上公也,元崇先天、開元中賢哲也。
劉昫:⑴ 履艱危則易見良臣,處平定則難彰賢相。故房、杜預創業之功,不可儔匹。而姚、宋經武、韋二后,政亂刑淫,頗涉履于中,克全聲跡,抑無愧焉。⑵ 姚、宋入用,刑政多端。為政匪易,防刑益難。諫諍以猛,施張用寬。不有其道,將何以安?
宋祁:姚崇以十事要說天子而后輔政,顧不偉哉,而舊史不傳。觀開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誣已。宋璟剛正又過于崇,玄宗素所尊憚,常屈意聽納。故唐史臣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興也。嗚呼!崇勸天子不求邊功,璟不肯賞邊臣,而天寶之亂,卒蹈其害,可謂先見矣。然唐三百年,輔弼者不為少,獨前稱房、杜,后稱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蓋難矣夫!
趙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成帝道,康濟九區,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司馬光:⑴ 元之吏事明敏,三為宰相,皆兼兵部尚書,緣邊屯戍斥候,士馬儲械,無不默記。上初即位,勵精為治,每事訪于元之。元之應答如響,同僚皆唯諾而已,故上專委任之。⑵ 姚、宋相繼為相,崇善應變成務,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協心輔佐,使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遮。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后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⑶ 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
蘇轍:⑴ 玄宗初用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颋,后用張說、源乾曜、張九齡;憲宗初用杜黃裳、李吉甫、裴垍、裴度、李絳,后用韋貫之、崔群。雖未足以方駕房、杜,然皆一時名臣也。故開元、元和之初,其治庶幾于貞觀。⑵ 開元之初,天下始脫中、睿之亂。玄宗厲精政事,姚崇、宋璟彌縫其闕,而損其過,庶幾貞觀之治矣。
徐鈞:天資權譎性圓通,相業開元治效中。至死未能忘故智,乞銘猶自算燕公。
洪邁:蕭、曹、丙、魏、房、杜、姚、宋為漢、唐名相,不待誦說。然前六君子皆終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過三年。……蕭何且死,所推賢唯曹參;魏、丙同心輔政;房喬每議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姚崇避位,薦宋公自代。唯賢知賢,宜后人之莫及也。
歸有光:姚元之尤長吏道,決事無淹思。三為宰相,常兼兵部,屯戍斥堠,士馬儲械,無不諳記。帝方躬萬機,朝夕詢逮,他宰相畏威謙憚,惟獨元之佐裁決,以得專任。承權戚干政之后,紀綱大壞,而能先有司罷冗職,修制度,擇百官各當其才,故天下稱其通。雖然,元之雖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然天資權譎,計出張說于相州,罷魏知古為尚書,而東都壞廟之對,幾于佞矣。
蔡東藩:⑴ 唐室賢相,前稱房杜,后稱姚宋,竊謂姚宋之才識有余,而度量不足,觀其排擠張說,牽及岐王,假令因此窮治,輾轉株連,豈非一場大獄? ⑵ 姚有為,宋有守,固皆良相也。然姚以救時自喜,才具非不可觀,而機械迭出,終非正道,即如病歿之后,猶計賺張說,史傳上雖未明載,而姚崇神道碑,明明為說所作,稗乘未嘗無據,生張說不及死姚崇,泉下有知,崇且自夸得計,然亦何若生前之推誠相與,使人愧服之為愈也。
毛澤東: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
姚崇的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姚崇年輕時生性灑脫,注重氣節,勤習武藝,以打獵自娛,二十歲后發奮讀書,以孝敬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筆成章舉,授為濮州司倉參軍,累遷至夏官郎中。
擔任宰相
69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作亂,攻陷河北數州。當時,軍機事務繁忙,姚崇處理得當,有條有理,深受武則天賞識,被擢升為夏官侍郎。
698年(圣歷元年),姚崇升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后改任鳳閣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長史。
704年(長安四年),姚崇因母親年邁,請求辭去官職。武則天遂免去他的宰相之職,但保留其相王府長史一職,讓他奉養老母。不久,武則天又讓姚崇兼任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姚崇推辭道:“夏官執掌兵權,臣是相王府屬官,兼任夏官不利于相王。”武則天深以為然,便改任他為春官尚書。
當時,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欲把長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調到定州,充實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訴。姚崇不顧張易之的屢次說情,斷停此事,因此得罪張易之,被貶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頭銜。九月,姚崇出鎮靈武,充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安撫大使,并舉薦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宰相。
貶為外任
705年(神龍元年),張柬之與桓彥范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為皇帝,復辟唐朝。姚崇恰于此時回到京城,得以參與政變密謀,因功賜爵梁縣侯,實封二百戶。不久,姚崇被外放為亳州刺史,后歷任宋州、常州、越州、許州。
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繼位。姚崇被征召回朝,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又升任中書令。姚崇與宋璟協力合作,革除中宗時期弊政,任用忠良,貶黜奸邪,賞罰分明,杜絕請托,使得各項法度重新得到整飭,朝野都認為國家復有貞觀、永徽之風。
當時,太平公主干擾朝政,諸王手握兵權,對皇太子李隆基構成威脅。711年(景云二年),姚崇與宋璟密奏睿宗,建議將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禮外放為刺史,將岐王李范、薛王李業由羽林改為東宮屬官,并讓太平公主遷居東都。太平公主大怒,指責李隆基。李隆基無奈,只得上奏皇帝,稱姚崇離間宗室。姚崇因此被貶為申州刺史,后歷任揚州長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他政法簡肅,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立碑頌揚。
輔政開元
713年(開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黨羽,后到新豐(在今陜西臨潼東北)檢閱軍隊。當時,姚崇正在同州擔任刺史,距離新豐不到三百里,按規定應到行在見駕,而唐玄宗也密召姚崇前來。姚崇到后,與唐玄宗議論天下大事,侃侃暢談,不知疲倦,唐玄宗有意任命他為宰相。姚崇遂提出十條政治主張:
實行仁政,廢除嚴刑峻法。
息兵休戰,不求邊功。
法行自近,公平執法。
宦官不得干政。
拒絕租賦外的貢獻。
皇親國戚不得擔任臺省官。
禮待朝臣。
虛懷納諫。
不再增建道觀、佛寺。
以兩漢外戚專權為鑒戒。
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姚崇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梁國公,后升任紫微令。
姚崇拜相后,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他從整飭制度入手,罷去冗職,選用官吏,并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權勢,注意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滅蝗救災
716年(開元四年),山東地區發生蝗災。百姓只知設祭膜拜,卻不敢捕殺蝗蟲,任由蝗蟲嚼食禾苗。姚崇上奏道:“《詩經》道:‘秉彼蟊賊,付畀炎火。’漢光武帝也曾下詔道:‘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賊。’這些都足以證明滅除蝗蟲是應該的。蝗蟲怕人,容易驅除。田地都有主人,讓他們救護自己的莊稼,一定會很賣力。夜間焚火,在旁挖坑,邊燒邊埋,蝗蟲才能滅盡。古代有除蝗而沒能滅盡的,只是因為沒有盡力。”于是派出御史為捕蝗使,督促各地滅蝗。
當時,朝議鼎沸,都認為蝗蟲不宜捕殺,唐玄宗猶豫不定。姚崇進言道:“庸儒拘泥不化,不知變通。事物的發展常有違反經典而切合潮流的,也有違反潮流而合乎權宜的。古時曾有蝗災,只因不肯捕殺,以致發生饑荒,百姓相食。如今飛蝗遍地,反復繁殖,河南河北家無宿糧,若無收獲則百姓流離,關乎國家安危。滅蝗即使不能盡滅,也比留下來形成災患為好!”唐玄宗深以為然。
唐玄宗雖被說服,但百官仍疑懼不安。黃門監盧懷慎道:“蝗蟲乃是天災,豈是人力所能除。況且殺蟲太多,有傷天和。”姚崇道:“楚惠王吞蛭治好痼疾,孫叔敖斬蛇得到福報。如今蝗蟲可以驅除,若任其成災,糧食將被食盡,到時百姓怎么辦?滅蝗救人,如果天降災殃,有我姚崇承擔,絕不會推諉給您。”盧懷慎無言以對。
地方官員對滅蝗之舉仍有反對意見。汴州刺史倪若水進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災,前趙劉聰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他拒絕御史的指揮,不肯滅蝗。姚崇寫信責備道:“劉聰篡逆之君,德不勝妖,陛下圣明之主,妖不勝德。古時州有良守,蝗蟲不敢入境,如果說修德可以免除蝗災,發生蝗災就是無德造成的么?”倪若水不敢抗拒,只得配合捕殺蝗蟲。在姚崇的堅持下,蝗災的危害被減小到最低限度,雖然連年蝗災,也沒造成大面積的饑荒。
晚年榮寵
姚崇在京城沒有住宅,寓居在罔極寺中,因瘧疾臥床不起。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數十人,前去探病,每遇軍國重事,都命黃門監源乾曜去征求他的意見。后來,唐玄宗采納源乾曜的建議,命姚崇搬入四方館居住,并準許他的家屬侍疾。姚崇認為四方館存有官署文書,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極力推辭。唐玄宗道:“設置四方館本就是為官員服務,朕安排您住進來,是為國家考慮。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讓您住進宮里,您不要推辭!”
姚崇雖是一代賢相,但卻教子無方。其子姚彝、姚異廣交賓客,招權納賄,遭到輿論的非議。中書主書趙誨接受胡人賄賂,因事情敗露,被唐玄宗定為死罪,姚崇也極力營救。玄宗對此非常不悅,在赦免京城罪囚時,特意在敕文中注明,將趙誨流放嶺南。姚崇為此憂懼不安,數次請辭相位,并推薦廣州都督宋璟繼任宰相。不久,姚崇被罷去宰相之職,改任開府儀同三司。
唐玄宗雖將姚崇罷相,但對他仍極為尊崇,讓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專門征詢他的意見。720年(開元八年),唐玄宗封姚崇為太子少保,但他卻因病沒有接受。
721年(開元九年),姚崇病逝,終年七十二歲,追贈揚州大都督,謚號文獻。729年(開元十七年),唐玄宗又追贈姚崇為太子太保。
看了“姚崇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隋唐歷史人物姚崇簡介
2.李義府的歷史評價
3.歷史對武則天的客觀評價是什么
4.中國古代歷史資料
5.隋唐歷史人物李賀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