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的歷史評價
李綱(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紀,號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遷居江蘇無錫。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綱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李綱的歷史評價
陳東:“在廷之臣,奮勇不顧、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綱是也,所謂社稷之臣也。”
朱熹:“綱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雖以讒間竄斥瀕九死,而愛國憂君之志終不可奪者,可謂一世偉人矣!”
葉適:“公自起居郎極論都城水災(zāi),斥為監(jiān)當(dāng),而抗直之聲震于天下矣。乃斡離不來寇,在廷茫然,將從乘輿以出,獨公請與執(zhí)政辨詰,遂奪其議,力守京師,虜以退卻。...高宗中興,首命公自輔,于是張邦昌以僭逆誅矣。先是,河北、河?xùn)|錄堅守者,建遣張所、傅亮往援接之,乞幸襄、鄧以系人心而無走東南,使周望、傅雱通問二圣而無踵和約。時中原尚未潰也,公方除京、黼亂政,漸復(fù)祖宗舊法,奏請施行數(shù)十事,多中機要。使稍得歲年之須,則兩河不遂陷,而虜不敢復(fù)鼓行入內(nèi)地矣,而讎恥因可報也。不幸又七十五日而罷去,迄其后常外坎壈,僅免顛沛,而曾不少得其意焉。自是禍難百出,而南北竟以分裂,此為國家惜者所以哀公之志,而深悲其相之不終。士至有未嘗識公面,而坐論救公以死,彼豈有所顧望附托而然哉,蓋公之賢自當(dāng)時市井負販,莫不喜為之道說。然而謗公者亦眾矣,其尤甚者,罪公特以計取顯位而已,京師之禍公實使之。...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考公之行事而深察其志,使要其功烈之所成就,則豈有媿于孔子所稱者哉,悲夫!”
陳公輔:“材大古難用,功多忌更多;忠懷沖日月,讒口肆風(fēng)波。”
文天祥:“其道則隆,其運則剝。噫,胡出處之不常,為蒼天頻卜。”
脫脫:“以李綱之賢,使得畢力殫慮于靖康、建炎間,莫或撓之,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豈至為南渡之偏安哉?夫用君子則安,用小人則危,不易之理也。人情莫不喜安而惡危。然綱居相位僅七十日,其謀數(shù)不見用,獨于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之言,信而任之,恒若不及,何高宗之見,與人殊哉?綱雖屢斥,忠誠不少貶,不以用舍為語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猶噭噭焉挽其裳裾而從之。嗚呼,中興功業(yè)之不振,君子固歸之天,若綱之心,其可謂非諸葛孔明之用心歟。”
鄭大漠:“吾愛李丞相,經(jīng)術(shù)文章匠。時事不可忘,書生作良將。舊筑讀書堂,雙江古剎上。”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馬溫公之相業(yè),寇萊公、趙忠定之應(yīng)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國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于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歸有光:“人主為之改容,奸萌為之弭息,四夷聞之而不敢窺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于古,若排闥、折檻、引裾、壞麻之類,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蕭望之、李固、宋璟、張九齡、陸贄、李沆、范仲淹、李綱之徒是也。”
林時對:“國之任相,猶室之任棟;用匪其材,鮮不顛覆。雖云大廈將傾,非一木能支;然轉(zhuǎn)亡為存、圖危于安,不乏斡旋補救之術(shù)。如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古來旁求爰立、或取諸夢卜、或起自屠釣,咸能光復(fù)啟宇,祀夏配天……即東晉偏安用謝安石、桓玄叔(桓沖),遂延典午之祚。北宋南渡,用李伯紀、趙元鎮(zhèn),再奠藝祖之基。國以一人興,豈不誠然哉!”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yù)、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jīng),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fēng)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李光地:“李忠定每用輒效,次第井然,只是略急些。竟是一粗武侯。”
康熙帝:“李綱之忠悃篤摯,誠有大過人者。苐靖康之時,國勢已不可為。即使盡行其言,久居其位,亦未必有濟也。”
林則徐:“進退一身關(guān)社稷,英靈千古鎮(zhèn)湖山。”
李綱的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李綱祖籍邵武,自祖父一輩起遷居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父親李夔,是北宋龍圖閣待制。
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進士及第。政和五年(1115年),官至監(jiān)察御史兼權(quán)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議論朝政過失,被罷去諫官職事,改任部員外郎,遷起居郎。
宣和元年(1119年),京師大水,李綱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內(nèi)憂外患問題,被宋徽宗趙佶認為議論不合時宜,謫監(jiān)南劍州沙縣稅務(wù)。
抵抗金兵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李綱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兩路攻宋,完顏宗望(斡離不)所率東路軍直逼宋都開封。在宋廷一派慌亂情況下,李綱向宋徽宗提出了傳位給太子趙桓,以號召軍民抗金的建議。
趙桓(宋欽宗)即位后,升李綱為尚書右丞,就任親征行營使,負責(zé)開封的防御。李綱率領(lǐng)開封軍民及時完成防御部署,親自登城督戰(zhàn),擊退金兵。金帥完顏宗望見開封難以強攻,轉(zhuǎn)而施行誘降之計,宋廷彌漫了屈辱投降的氣氛。李綱因堅決反對向金割地求和,被宋欽宗罷官。由于開封軍民憤怒示威,迫使宋欽宗收回成命,李綱才又被起用。完顏宗望因無力攻破開封,在宋廷答應(yīng)割讓河北三鎮(zhèn)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開封守衛(wèi)戰(zhàn)在李綱組織下獲得勝利。
宦海沉浮
金兵撤離之后,李綱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誣陷。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宋廷強令李綱出任河?xùn)|、河北宣撫使,驅(qū)趕他出朝。李綱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撫使徒具空名,無節(jié)制軍隊之權(quán)。李綱被迫于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辭職,旋又被加上“專主戰(zhàn)議,喪師費財”的罪名,先責(zé)建昌軍(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謫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白帝城)。
李綱被貶不久,金兵再次兩路南下圍攻開封。宋欽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綱,任命他為資政殿大學(xué)士、領(lǐng)開封府事,但已無濟于事。當(dāng)李綱在長沙得知此命時,北宋已經(jīng)滅亡。
宋朝皇室南渡以后,康王趙構(gòu)在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建炎元年五月甲午(1127年5月5日)宋高宗(趙構(gòu))一度起用李綱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右相)。御史中丞顏岐說:“李綱
為金人所惡,不宜為相。”右諫議大夫范宗尹說:“李綱名浮于實,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李綱正在赴開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趕到南京,竭盡思慮,為高宗籌劃重整朝綱,組織抗金,并同高宗周圍的汪伯彥、黃潛善等投降派展開尖銳斗爭。他反對投降,主張“一切罷和議”,嚴懲張邦昌及其他為金兵效勞的宋朝官員,以勵上節(jié)。為加強抗金斗爭的力量,他推薦堅決抗戰(zhàn)的老臣宗澤出任東京留守,去開封整修防御設(shè)施;又力主設(shè)置河北招撫司和河?xùn)|經(jīng)制司,支持兩河軍民的抗金斗爭,并推薦張所和傅亮分別任河北招撫使、河?xùn)|經(jīng)制副使。他還針對北宋以來軍政腐敗,賞罰不明等情況,頒布了新軍制二十一條,著手整頓軍政,并建議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帥府,實行縱深防御。
李綱整頓軍政的設(shè)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撐局面,尚能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張堅決抗金及反對投降活動,卻為宋高宗及汪伯彥、黃潛善所不容。因此,他們又設(shè)法驅(qū)逐李綱。首先,調(diào)李綱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左相),另委黃潛善接任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以牽制李綱。接著,又罷免張所、傅亮,撤銷河北招撫司及河?xùn)|經(jīng)制司,蓄意破壞李綱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綱辭職。李綱主政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罷相,為觀文殿大學(xué)士,提舉杭州洞霄宮。
抑郁而終
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張浚彈劾,罷觀文殿大學(xué)士,仍留提舉洞霄宮之職。居住鄂州,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間朝廷命其移往澧州(治今湖南常德市澧縣)。御史中丞王绹彈劾李綱“經(jīng)年不赴貶所”。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貶謫萬安軍(海南島)。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與子李宗之南渡瓊州。建炎四年(1130年),遭貶流放遇赦后,隱居泰寧丹霞巖。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議和,宋向金稱臣納貢,李綱憂憤成疾。紹興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倉前山欏嚴精舍寓所,贈少師。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謚忠定。
李綱一生著述甚多,其遺文由其諸子編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
看了“李綱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李綱人物生平
2.趙云的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