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死后被鞭尸
說起鞭尸,很多人都會以為是鞭打尸體的,其實并不是的,鞭尸是鞭尸是一項古老的行為,以侮辱死者為目的。魏征也是難逃鞭尸的下場,按理說不應該啊,特別是關于魏征和李世民的關系,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在魏征活著的時分,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魏征死后被鞭尸,歡迎大家閱讀。
魏征死后被鞭尸
魏征和李世民的關系,不用我多說什么,我只想說,其真實魏征死后,唐太宗曾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砸掉魏征的墓碑。
誰都曉得:唐太宗和魏征,不斷被看作是歷代賢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著的時分,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征逝世的時分,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但是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其不意的變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一怒之下居然親身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關于唐太宗這種“雷人”的異常舉措,有人以為是魏征生前鼎力推薦的杜正倫、候君集接連落馬,傷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以為是魏征曾將本人記載的與太宗一問一答的諫諍言辭,拿給擔任編寫起居錄的褚遂良作參考,犯了唐太宗的忌。
這兩種說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本源卻是由于魏征多次過火的“犯顏直諫”,使唐太宗產生“逆反心理”,推到墓碑不過是唐太宗由于長期遭到壓制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歇斯底里的發泄。
唐太宗是歷史上少有的開通君主,為了創始大唐盛世的場面,為了完成千古一帝的幻想,所以他給了魏征“無限話語權”,讓魏征時辰提示和勸諫本人。在國度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引經據典,口若懸河,仿佛在教導一個沒有主意的幼主;
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晚輩,語重心長,聲淚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據史料記載,魏征在為唐太宗效能的十七年內,有史藉可考的諫奏前后達二百余次,內容觸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方面,以至連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時分都讓唐太宗下不了臺。
魏征比唐太宗大20歲,假如放在時下,就是“60后”與“80后”的關系。年齡上的差距,代溝上的隔膜,意見上的分歧,必然會形成二人之間的抵觸。魏征在嘔心瀝血的同時,卻疏忽了最根底、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本人的主張、理想、喜好和私生活。唐太宗那種與生俱來的獵奇心,標新立異的開辟勁,以及自在生活的做主權,在很多時分都遭到了魏征的干預和阻擾。難怪有一次唐太宗守著長孫皇后的面大罵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殺了這個莊戶佬不可!”能把“從諫入流”的唐太宗逼到這個份上,魏征的進諫的確過了頭。
愛太深,容易呈現裂痕。
魏征這種慈父般的過火關愛,在唐太宗眼里卻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當皇帝的在很多時分說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臉色,這種長期逐漸積聚起來的壓制,總有一天就會像火山一樣忽然噴發,而魏征的“薦人失察”和“諫言外流”不過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情的導火索。
魏征名言
魏征,我國唐朝時偉大的政治家,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名言警句震動古今。
他對唐太宗的諫言有著這么一句:君之所以明,是因為兼聽。也就是說能聽得進旁邊人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后面還有一句,之所以暗者,是因為偏信,對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忠言警告,意思是不能偏信,而是要考慮全部人的意見,廣開言路,然后才能分清是是非非,這才是圣明的君主,這句話對后世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如今看來,不僅是為人,處事,都應該以此句話作為座右銘,來衡量我們自己。
他還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過,天下的安危,唯在于為政的善惡,善惡之分,善良與兇惡的區別,良言與小人之言的分別,都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他的偉大名言中有著這么一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子,可以知興替,如果以人為鏡子,那么就可以明得失,這段話很明顯的告訴了我們,人生寶貴的是知道自己的長處,以及不足的地方,在那些廉潔清正不貪污的官員身上,是可以借鑒和學習的。
而我最喜歡魏征名言中的一句是小善不足以蓋惡,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在為人處世中,一定要本著自己的良心,不要因為是個小的善事,而不去做,也更不要因為是一點點的小錯誤或者紕漏而去任意地做,我們要多做善事,哪怕只是微小的,我們都要以魏征的名言為座右銘去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
看了“魏征死后被鞭尸”還想看:
1.直諫敢言的魏征
2.不想做忠臣的魏征
3.魏征進諫魏征簡介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