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宗李誦歷史簡介
唐順宗李誦都是隨遇而安,幾乎看不出唐順宗李誦曾有過怎樣的爭強好勝。因此,能夠面對現實,能夠勇于面對政治現實,才真正是順宗一生中最明顯也是最擅長的一面。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順宗,名李誦(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長子。德宗因唐順宗李誦中風而急死,由唐順宗李誦繼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終年46歲,葬于豐陵(陜西省富平縣東北33里)。
唐順宗李誦,曾被封為宣王,公元779年被立為太子。李誦在東宮為太子的近20年中,時常關心朝政,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認識。唐順宗李誦不滿宦官專權和宮市等擾民措施,早已有意改變宦官專權擅事的政局。常和伴讀王叔文等一起籌劃日后繼位后的改革,留意物色人才。公元805年正月,李誦中風口啞,德宗因此而于公元805年正月急死。李誦帶病繼位。是為唐順宗。
唐順宗李誦歷史簡介:在唐朝皇帝中,唐順宗李誦(706.1.8--806)是特征頗為鮮明的一位。
第一,位居儲君時間最長。順宗是以長子被立為皇太子,由于父親德宗在位時間長,唐順宗李誦做太子的時間長達26年。
第二,在位時間最短。順宗在位期間,沒有以皇帝身份過一個新年。即位當年的新年,唐順宗李誦就已經是太上皇了。算起來,順宗在位時間還不足200天,在整個唐朝皇統體系中,唐順宗李誦是在位時間最短的一位了。
第三,順宗在如此短暫的帝王生涯中,還做了太上皇。這不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歷史上所有皇帝中進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了。
第四,“永貞”的年號是在唐順宗李誦退位以后才改的。順宗在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四日退位為太上皇,盡管繼位的憲宗皇帝是在八月九日才舉行冊禮,但順宗八月五日下誥改貞元年號為永貞時的身份已經是太上皇。只有唐順宗李誦留下了完整的《順宗實錄》。該書共5卷,作者是一代文豪、號稱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學家韓愈。有人認為作者韓愈和宦官俱文珍等關系密切,因而這一實錄中涉及宦官的文字語多回護,但畢竟是留下了有關順宗及其有關時期情況的第一手記錄,彌足珍貴。第十,初次所加謚號字數最多: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太宗初次加的謚號為“文皇帝”,是一字謚,高祖初次加謚號為“大武皇帝”,是二字謚。后來的唐朝皇帝初次加謚號時,經常是四字謚,再后又多五字謚,唐朝末年還有懿宗的謚號“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是七字。初次加謚就有七字,順宗是第一位。“號者,功之表也”,用來表功明德,可是,這長長的謚號對于在位時間極短的順宗來說,又能有什么意義呢!
順宗在生活的每一環節中,無論是接受了祖父代宗皇帝的才人成為自己的妃子,還是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送給父親作兒子;無論是身為皇太子時的深藏不露,還是登基后的革除時弊;無論是面對父皇對舒王李誼的偏心,還是兒子對自己的進逼;無論是宦官強求唐順宗李誦選立儲君,還是逼唐順宗李誦退位;無論是位居九五,還是成為太上皇,唐順宗李誦都是隨遇而安,幾乎看不出唐順宗李誦曾有過怎樣的爭強好勝。因此,能夠面對現實,能夠勇于面對政治現實,才真正是順宗一生中最明顯也是最擅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