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屈突通簡介
蔣國忠公屈突通(557-628),男,長安人,隋唐時期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長卿之子。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下面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屈突通簡介。
從平四方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唐朝當時勢力已超過當時任何一個割據集團,但由于政權初立,其他勢力并不聽從于唐廷。割據隴西的西秦霸王薛舉即于六月攻唐涇州(治安定,今甘肅涇川北涇河北岸),威脅關中。七月,薛舉突然病亡,其子薛仁杲繼位。八月,李淵命李世民率軍進攻薛仁杲,屈突通作為李世民的行軍元帥長史,也隨軍出戰。李世民于十一月在淺水原大敗薛仁杲軍,斬首數千級,并乘勝追擊,包圍折摭城,迫降薛仁杲。時珍寶堆積如山,諸將皆爭相奪取之,而屈突通卻秋毫不犯。唐高祖聞知此事后,對屈突通說:“公清正奉國,著自終始,名下定不虛也。”特賜金銀六百兩、彩物一千段。
正當唐謀進兵中原,劉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向唐河東發動進攻。武德二年(619年)四月至九月,劉武周攻城略地,多次擊敗唐朝援軍,關中震駭。十一月,李世民率兵征討劉武周,屈突通也隨軍前往。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劉武周軍戰敗,李世民率軍追擊,數次大敗其軍,徹底消滅劉武周割據勢力。此時劉武周大將尉遲敬德前來歸降,尉遲敬德作戰勇猛,多次戰敗唐軍,李世民對尉遲敬德的歸降非常高興。但屈突通怕尉遲敬德會反復,所以出于李世民的安全,多次向李世民提起此事。后來劉武周部將大多又叛唐而去。唐軍諸將懷疑尉遲敬德也會叛離,將他囚禁在軍中,屈突通與尚書殷開山又向李世民進言道:“敬德初歸國家,情志未附。此人勇健非常,縶之又久,既被猜貳,怨望必生。留之恐貽后悔,請即殺之。”雖說李世民未聽屈突通之言,但對屈突通的忠心還是非常感動的。
收復東都
唐軍在河東作戰期間,東方局勢不斷變化。洛陽王世充于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稱帝,國號鄭,利用唐軍無暇東顧之機,奪取了唐在河南的部分州縣;河北竇建德實力增強,多次擊敗在河北的隋、唐軍。于是唐高祖決定進兵中原,采用先鄭后夏(竇建德已稱夏王)、各個擊破的方略,于七月命李世民領八總管二十五將,統兵八萬余東擊王世充。屈突通以本官判陜東道行臺仆射,從李世民討王世充。當時屈突通的兩個兒子們都在洛陽,唐高祖想探試他的心意,便函對他:“東征之事,今以相屬,其如兩子何?”屈突通回答說:“此行臣愿先驅,兩兒若死,自是其命,終不以私害義。”
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攻占東都外圍重地慈澗(在今河南洛陽市西),王世充退保東都。李世民決定先掃清洛陽外圍然后攻城。九月二十一日,李世民率五百騎巡視戰場,至魏宣武帝陵(洛陽北邙山上)時,被突然而至的王世充所率萬余(一說數萬)步騎兵包圍。王世充驍將單雄信挺槊直逼李世民,唐將尉遲敬德及時躍馬大呼,橫刺單雄信落馬,王世充軍稍退。尉遲敬德護衛李世民殺出重圍。此時屈突通已聞訊率大隊唐軍趕到,大敗王世充軍,活捉其冠軍大陳智略,斬首一千余級,俘排稍兵六千,王世充只身逃脫。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屈突通與贊皇公竇軌帶兵巡營,猝與王世充軍遭遇,交戰不利,李世民即率玄甲隊馳赴救援,大敗王世充軍,俘其騎將葛彥璋,斬俘六千余人,王世充逃回洛陽。二月十三日,李世民移軍青城宮(今洛陽市西北),營壘未就好,壬世充即率軍2萬出洛陽方諸門,憑借舊馬坊墻垣溝塹,依托谷水抵御唐軍。唐諸將皆懼。李世民登北魏宣武帝陵觀察敵情,見王世充悉眾而出,遂抓住戰機,命屈突通率步卒5000渡谷水進擊,并令其“兵交則縱煙”。交兵后,屈突通令部下放煙,李世民見煙起,親率騎兵南下,與屈突通合力奮擊。王世充也率部殊死抵抗,其部多次被唐軍沖散,又迅即聚合。雙方激戰半日,王世充被迫退兵。李世民縱兵追擊,直到城下,斬俘七千人(一說斬俘八千人;一說斬數千人,俘五千余人),趁勢包圍洛陽。王世充只得據城自守。
唐軍將要圍攻洛陽時,王世充便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遂于武德四年三月率十余萬大軍西援洛陽,進屯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西)東廣武山,并在板渚(今河南滎陽高村西北??谟浇S河南岸)筑宮,與王世充相呼應,威脅唐軍側背。面對洛陽堅城未下、竇軍驟至的危急情況,李世民召集眾將商議對策。屈突通、蕭瑀、封德彝等多數人認為:“吾兵疲老,世充憑守堅城,未易猝拔,建德席勝而來,鋒銳氣盛,吾腹背受敵,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但李世民最終采納了宋州刺史郭孝恪、記室薛收的建議,決定擴大戰役范圍,采用圍城打援的戰法,以求“一舉兩克”。命屈突通隨齊王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親率精兵步騎進駐虎牢。同時李世民還將自己的衛兵半數兵力分給屈突通,以保護李元吉。
五月,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全殲竇建德援鄭大軍,唐軍主力旋即回師洛陽,王世充見大勢已去,被迫于五月初九率太子、群臣等2000余人投降。此戰的勝利,為唐最終統一全國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屈突通論功第一,不久拜陜東大行臺右仆射,鎮守洛陽。
支持秦王
幾年后,召屈突通回朝拜為刑部尚書。屈突通以不熟悉法律條文為由,再三辭謝,后轉為工部尚書。
從太原起兵到統一全國過程中,李世民屢建奇勛,威望很高,并形成了以秦王府謀士和勇將為核心的實力雄厚的政治集團,屈突通即為其中一員,對太子李建成構成嚴重威脅。李建成為保住太子地位及皇位繼承權,與齊王李元吉結交,共同反對李世民。李世民得知李建成欲于為李元吉餞行時殺害他,遂與文臣武將商議,決定先發制人。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屈突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張士貴等發動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政變,伏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初七,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擔心洛陽發生動亂,派屈突通馳赴洛陽,以檢校行臺仆射之職鎮守洛陽。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屈突通因功賜封食邑六百戶。
歷史評價
時人:“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
李淵:“清以奉國,名定不虛。”“烈士徇節,吾今見之。”“徇義之夫,一至于此!”
魏徵:“今號清白死不變者,屈突通、張道源。”
《舊唐書》:“或問屈突通盡忠于隋而功立于唐,事兩國而名愈彰者,何也?答云,若立純誠,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寧限于兩國爾!被稠桑之擒,臨難無茍免;破仁杲之眾,臨財無茍得,君子哉!”贊曰:“屈突守節,求仁得仁。”[1]
《新唐書》:“屈突通盡節于隋,而為唐忠臣,何哉?惟其一心,故事兩君而無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