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和梨園的歷史
梨園,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下面給大家介紹唐玄宗和梨園的歷史。
唐明皇是多才多藝之君。史書上說他“性英武,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在這多方面的才藝中,他成就最卓越的應該說是音樂,但最享盛譽卻是在戲劇方面。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余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指玄宗)之神。
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樹,因名曰梨園。后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現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了梨園的來歷。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并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后、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后來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有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梨園,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于現在的校長(或院長)。
崔公以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又稱魁伶)兩套人馬。李隆基為梨園搞過創作,還經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編撰節目,如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孫大娘等人都擔任過樂營將的職務。他們不僅是才藝極高的著名藝人,又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詩人杜甫在他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詠嘆公孫大娘的舞姿豪邁奔放,“如羿社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
并在這首詩的序言中說過,有一位書法家名張旭,自從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他的草書有了很大的長進。唐玄宗李隆基依靠這些杰出的創作人員和導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 唐玄宗時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謂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造就了一批中外聞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在舞蹈和音樂等藝術領域里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梨園”,就產生在唐代這塊沃土之中。
梨園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由于時間久遠,現已找不出一確切的地址。有人認為,梨園在今西安市東的臨潼縣驪山秀嶺峽;有的人認為,在今西安市城東南隅曲江池附近,漢武帝所造的宜苑地址近旁的春臨村一帶,這里植梨樹百株;有的人認為梨園在今西安城東北,唐大明宮東側附近,三華里的午門村;有的人認為在“禁苑”之中或近旁,今(西安迤邐之北,渭河以南一帶);還有人為在今西安城北5華里許的未央區、大白羊村村西等等說法,但不管梨園在什么地方,他確實是培養和訓練藝人的場所。 教坊是與梨園相近似的組織,以排演歌舞、百戲為主。唐高祖李淵時設教坊于禁內。
由于唐代的經濟繁榮,加上唐玄宗對音樂、舞蹈的喜好,豢養了樂工數萬人,其規模就現在來看,也是相當龐大的,開元二年(714年)玄宗將原來隸屬于太常寺的倡優中的音樂人才劃出來,專門設立了“左右教坊,以教俗樂”。左右教坊的責任不同,大致右多善舞者,左多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