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襦裙服簡介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下面是唐朝襦裙服簡介。
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繡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并加上“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繡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后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唐代男服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后,人們又在幞頭里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從眾多傳世圖畫看來,這種圓領袍衫在非正式場合下流行一種“瀟灑穿法”:不合頸下胸上的一段,讓袍子前面的一層襟自然松開垂下,形成一個翻領的樣子。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領靠近,也確實達到了與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就叫顯得洋氣。不過,圓領袍并不是田間日頭的老百姓們的通用服裝,更不是重大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時的服裝。識,更加追求大氣飄逸與華麗絢爛。
唐朝服飾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繡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并加上“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繡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后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唐朝服飾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后,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