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昆侖奴是什么來的
昆侖(不是昆侖山)在我國古代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一帶,昆侖奴主要指從那里來的仆役,其中大多數是東南亞一帶的土著人,雖然皮膚較中國人黑,但仍然是黃種人。另有少部分是黑人,估計是隨阿拉伯人來華的,這種黑人昆侖奴很少,只有一些社會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唐朝昆侖奴是什么來的?
唐朝昆侖奴歷史介紹
“昆侖”一詞,在中國古代除指昆侖山外還指黑色的東西。唐人沿用此義將黑色皮膚的人統稱為昆侖人。《 舊唐書· 南蠻傳》曰:“在林邑以南,皆卷發黑身,通號‘昆侖’。”這些黑人大多來自于南洋諸島和非洲地區,所以昆侖是一個泛稱,非專指某一地區或國家。宋代 周去非《 嶺外代答》卷三記載:“西南海上有 昆侖層期國,連接大海島,……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發,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這些人大多數是被販運到唐朝的,至中土后,或精習樂舞,供人娛樂,或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時人稱其為昆侖奴。目前考古發現的昆侖奴俑多赤裸上身,下著羊皮短褲。
在中國唐朝時期黑人奴仆和黑人藝人很多。早在唐朝,長安就已經是一座 國際化大都市了,各種膚色的人滿街走。當時流傳的一句行話,叫做“ 昆侖奴,新羅婢”。新羅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傭,受過專業訓練,乖巧能干。而昆侖奴個個體壯如牛,性情溫良,踏實耿直,貴族豪門都搶著要。
唐代黑人來到中國,一種是作為 年貢送往京城長安,一種是作為土著“蠻鬼”被掠賣到沿海或內地,還有一種是跟隨東南亞或南亞 使節入華被遺留者。唐代的黑奴大部分是居住在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的矮黑人,屬尼格里托人種。也有一部分輾轉來自北非,稱為"僧祇奴" 。一般認為"僧祇“是馬來群島和唐人對非洲黑人的稱呼,"僧祇“即”Zangi“,即桑給巴爾人,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中論述甚詳。
非洲黑奴是阿拉伯國家擄掠販賣得到的,然后作為”貢人“或奴隸流入唐朝社會。孫機在《唐俑中的昆侖與僧祇》中,將近年來出土的唐代昆侖奴俑加以考證,分為了來自南海諸國的昆侖奴 ,和非洲黑人僧祇奴,如裴家小娘子(裴行儉的后人)墓出土的黑奴俑就是僧祇奴。但唐人不會去分辨黑奴的來源,在唐人眼中,一切皮膚黑或者較黑的人都是昆侖兒。
葛承雍仔細分析了 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區別,盡管他們都體黑卷發,但兩者在外形上有差異。被稱為“ 昆侖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 尼格羅人種,而應該是 尼格利陀人,又叫 矮黑人,一直到現在這些類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種族仍散居在馬來半島以南的諸海島上。
唐朝昆侖奴由來
昆侖奴的稱呼由來,一般考據都是從來自昆侖族或 昆侖國下手,特征就是膚色黑卷發等,與中原漢族的黃膚直發截然不同,卻沒有更具體的證據和文獻,以證明古時卻有昆侖國或昆侖族存在。中國最早接受四夷朝貢的始自秦代,漢唐延續下來,又以唐朝征服少數民族最多,僅從文字記載去摸索似乎草率,反正秦朝以后就有外族奴隸了。又僅就外型稱昆侖奴,為何不稱黑奴?看唐閻立本所繪職供圖,跟隨滿臉絡腮胡的亞利安人奴從,體型并不高大,赤身遮體的裝扮雖與昆侖奴接近,卻與昆侖兩字無關,唯一奇特之處,就是顱頂呈雙峰狀,這在一些佛教地獄圖畫和鬼卒塑像中的羅剎相似,是否附會之作也不可考,若強附為這就是昆侖奴的解釋,又不倫不類。一般繪畫難免有夸張強調的技巧,卻不能說成昆侖奴的特征, 果若與類似發音強加在昆侖兩字的解釋,繆誤如出一轍,都犯了相同的錯。
唐南夷列傳一百四十七記載南蠻,“自林邑以南,皆卷發黑身,通號為昆侖。”還有其他中南半島的古國中,如婆利國也是‘拳’發,婆羅門教的盤盤國、真臘國等,“自神龍以以后,真臘分為二半,以南近海多癖澤處,謂之水真臘半,以北多山阜,謂之 陸真臘…。。水真臘國,其境東西南北約八百里,南至 小海,北即陸真臘,期王所居城號婆羅提拔。國之東界有小城,皆謂之國。
另外隋書列傳四十七記載林邑古國,‘其人深目高鼻發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纏身。越史記載真臘并古扶 南國及 林邑國,宋稱為占臘。
扶南于公元前一世紀由天竺婆羅門教力士(羅漢)娶女王柳葉建立,屬印度與少數民族混血,當時文化高于四鄰,三世紀吳左太沖吳都賦記為扶南國。漢朝時扶南國( 柬埔寨)經四川進貢甘蔗芭蕉,兩千年前甘蔗為柬國特產,故四川自古特產芭蕉、甘蔗,實地訪問堅江、河仙確實芭蕉種類繁多,購買時必須整序依層數計價,迄今當地華人流傳“貢蕉”說法。公元前二○六年,漢 滅秦,秦宗族沿江避難南遷,建國于百細灘地,繼續南進建Samborprei,柬埔寨先王并扶南國而建真臘,真臘Chanla(秦來)柬語呼華人為chan.六一七年(Icanavarmani)統一全境與中國交遣 使節。七世紀真臘分為陸真臘、水真臘,八○六年闇耶跋摩二世建婆羅門 吳哥城,一一一二年 蘇利耶跋摩建吳哥小城( 吳哥窟),復遠征占婆,疆土遠及占婆,故宋稱占臘。水真臘沿九龍江迄 于海,十三世紀元軍壓境 萬象國崛起,一三五一年暹邏大舉進攻,真臘放棄著名古都,另建羅壁城,一四三一年復受挫于暹羅,從此注定夾于越南與泰國間。后王室不合政爭頻頻,真臘僅有今日高棉。周觀達真臘風土志繼續稱“真臘”國,并且抵達吳哥窟,法人依此篇記載發現吳哥窟遺址,并且開始復舊工作,期間經過日軍占領中斷,戰后繼續重建工作,由于石磚編號資料遺失,工程異常艱難,近年向外界開放成為觀光重地。
真臘 宋書稱占臘,元書稱瞰浦只,清稱本底國。與阮越爭霸后入貢受越保護封為高棉國,秦來與(china)及真臘發音接近,不僅日本人稱中國為支那,法人稱越高寮為 印度支那,即今天柬埔寨應該無誤,西方又有 波旁王朝的古稱。另外‘殊城周咨錄’‘皇民象胥錄’‘武備志’‘ 古今圖書集成’‘明史外國傳’近代史書均稱高棉。西人稱Palembang(波旁),似是有別于China,以行殖民。
柬國并沒有出海良港,過去屬扶南的河口港河仙目前由越南所占領(十七世紀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地圖載Kam kau港口),若以真臘滅扶南古國,扶南國人從河港乘船流亡海島,河仙必定是出發地之一。越南曾在 堅江省美林社“澳腰港”發掘古時帆檣,有金幣及女妝用具(銅鏡)古物,堅江美林社即澳腰港,扶南古城址在巴棲山(是否即芳城現址不確定),據說 東湖常有神仙出沒,所以稱河仙,今有 永濟渠運河北通 朱篤。河仙地區于十七世紀前后, 海南島人莫敬玖率族人移墾開發,歷三代通商經略繁盛,華人移民迄今。
古時候的消失民族一定很多,在 亞馬遜河流域,至今依然有與世隔絕的土著部落民族,因為近親繁殖根本就沒有繁衍的生存機會。弱勢文化的種族,若不與強勢文化通婚同化,結果就只有滅絕一途。臺灣的平埔族,就是融于移墾的漢族而消失的民族,即使當初平埔族是臺灣最大又最眾多的原住民,卻因為漢文化的強勢而消滅。
或許昆侖奴根本就指來自遠山的少數民族,在臺灣的原住民邵族中傳出,當初山中有身高僅一米至米二左右的矮人族,后來被消滅絕跡,卻留下該族矮人祭的傳統習俗,因為邵族認為許多文化技能得自矮人的傳授,而且矮人族的靈魂依然存在,因此尊矮人為祖靈供奉迄今。在中部山區的原住民,在一次揭源訪問中,竟然指著深山中一塊斷裂兩半的巨巖,說是他們祖先的發源地,巨巖的外觀就像平頂的巖壁,依此,當然有些部落種族會將自己的來源,說成高原高山,若說昆侖奴就是 高山族之意,應不為過,如同今日稱高山族為少數民族,或原住民或邊疆民族一樣普通,至于奴一字,在中國古代相當普遍,滿清皇朝的大臣,對貴族階級依然自稱奴才,到今天首善的上海市,到處都有褓母或傭人,顯然昆侖奴褪去過多的聯想,不過是來自四夷的奴婢罷了。
究竟奴婢的來源如何?西方有販奴記載的包括西非 象牙海岸的黑奴,以及阿拉伯女奴,古羅馬及埃及都有以戰犯為奴的紀錄,有些甚至被閹割或斷舌,另外被征服而全族遷徙的也不勝枚舉。廣州被認為是自古南洋奴隸的進口地,至于人口販子多半是海盜或流亡軍人,拉壯丁獲拉夫參戰的不乏先例,將擄來的少數民族販賣他地,自古就有。當然從西方沿絲路通商 中國的沙漠民族,也有可能以奴隸充當苦力,別以為中國只是接受奴隸,中國人被賣到美洲 澳洲的苦力多的是,今天還有許多滯留在美國的廉價勞工,在地下工廠做著出賣勞力的苦差事。但是所有 昆侖奴的描述,不約而同的都指向來自中南半島的吉蔑或占婆族,越南華僑對越南少數民族也稱高山族,湘西漢族從前也稱少數民族為高山族,但是婆羅洲幾內亞的南島嶼族,卻都有卷發黑身的特征,僅因為部落文化的差異,被一概稱為高山族或昆侖奴,或許并不為怪。
昆侖島最先出自元周觀達的真臘風土志一文。昆侖島乃隸屬越南南海中的小島,當然不可能很早就有名字,若是強加附會成昆侖奴來自昆侖島,根本就是倒果為因的謬誤。但是昆侖島早就是海盜基地應該不錯,當然成為販奴市場也不無可能,只不過到了中國被稱為昆侖奴罷了!恰好昆侖島在文獻中,外型被描述成昆侖形狀,所以周觀達命名為昆侖島,并不算是違誤,反而錯誤的解讀才是笑話。要解決這個疑惑,當然只有登島求證,求證的并不是島嶼的外觀,許多大海中的島嶼在不同角度和距離下,視覺上都擬似雙并,但我從可靠的圖繪上看的真切,昆侖島在兩島間的峽道很窄,兩旁島嶼如懸崖峭壁,只是沒有確實高度比。
但上述諸多昆侖奴來源于南亞的認證,都沒有解決一個問題:文獻多說昆侖奴身材高大、體壯如牛,然南亞黑人的身材普遍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