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長安的歷史特點是什么
唐長安城,即隋大興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朝長安的歷史特點是什么,希望能幫到你。
唐朝長安的歷史特點是什么
隋大興唐長安城總體上是中軸對稱的格局,設計時參考了鄴城和漢魏洛陽城的布局。城市建設過程中,還附會《易經》中“乾卦六爻”的說法,根據龍首塬分為六條崗地的特點,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筑。此外,在城市的邊緣規劃了園林區,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成為民眾的游覽場所,是中國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創舉。 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范,歷代有許多文人學士進行過考證和研究。盛唐時期韋述的《兩京新記》、宋代宋敏求的《長安志》、程大昌的《雍錄》、趙彥衛的《云麓漫鈔》、元代李好文的《長安圖志》、清代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等著述,都對唐長安城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闡述。北宋的呂大防還曾將唐長安城的布局作圖刻石,以期永垂后世。現此圖雖僅存一部分,但仍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
唐長安城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就是效仿了長安的規劃。日本國的平城京、平安京不僅形制和布局模仿長安,就連一些宮殿、城門、街道的名字也是襲用了長安城的相應名稱。
唐朝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它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米,全城周長36.7 公里,面積約84平方公里,比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大1.4倍,是古代羅馬城的7倍。長安城內共有三個建筑群:位于北部正中的是宮城,為皇帝和皇族所居;宮城南面是皇城,面積比宮城略大,是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為居民區和商業區。
整座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外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貫通十二座城門的六條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則是一條標準的中軸線,它銜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城的明德門,把長安城分成了東西對稱的兩部分,東部是萬年縣,西部是長安縣,東、西兩部各有一個商業區,稱為東市和西市。城內南北11條大街,東西14條大街,把居民住宅區劃分成了整整齊齊的110坊,其形狀近似一個圍棋盤。
唐末長安城被毀后,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放棄長安廓城與宮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北宋沿襲,為京兆府城。元代為奉元路城。明洪武年間改稱西安,置秦王府,并向東、向北擴展面積約1/3。穆宗隆慶年間,又在夯土城垣外側包砌了青磚。明西安城平面長方形,周長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唐朝長安的歷史介紹
唐長安城,即隋大興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3平方公里。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接近50萬。唐朝末年遷都洛陽后這里被拆毀,其遺址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的城區、東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帶。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于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見中國古文獻〈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西京紀〉)。隋煬帝繼位后,開鑿運河連接大興和揚州。大業九年(613年),動用10余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隋朝滅亡后,唐朝繼續在此定都,并更名為長安。此后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后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年間,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人口約有50萬(有資料認為,長安城的人口極勝階段超過100萬)。安史之亂后逐漸衰落。唐末黃巢攻入長安,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并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后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對城市進行改筑,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長安城。至此,有著325年歷史的隋大興唐長安城便宣告廢棄。
看了唐朝長安的歷史特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