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僧悟空
悟空(731—812),俗名車奉朝。唐朝名僧。京兆郡云陽縣(今 涇陽縣云陽鎮一帶)人。是后魏拓跋氏關系疏遠的后裔,早年從軍,為小吏。后德宗皇帝賜法號“悟空”。被后人認為是小說《西游記》孫悟空的原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唐代名僧悟空。
人物簡介
早年從軍,為小吏。天寶十載(751),隨中使張光韜出使罽(jī)賓(西域國名,約在今阿富汗喀爾河中下游一帶),由于染疾,不能隨行,便滯留在健陀羅國(今阿富汗喀布爾至印度白沙瓦一帶)。獨在異鄉,舉目無親,又患重病,遂發愿說:“如果病能痊愈,情愿落發為僧。”不久,果然身體康復,即拜彼國三藏法師舍利越魔為師,皈依佛門,取法號叫“達摩馱都”(意為法界或佛舍利)。
此后,達摩馱都東渡信都河(即印度河),到達迦溫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南部),繼續學習佛法。不久,又南下游歷了北天竺、中天竺,在今印度北部一帶訪師求道,巡禮佛跡。在此期間,他一面鉆研佛法,一面學習梵文,使得他對佛教經典有了深刻的理解。數年之后,他逐漸萌發了歸國的念頭。師父知其心志,允其所求,臨別之際,送給他三部梵文佛經和一枚佛舍利子。他取來時的道路,翻山越嶺,歷盡艱辛,終于回到了疏勒(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他在疏勒和于闐(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作了暫短停留,然后北上,到達龜茲(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龜茲是唐朝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達摩馱都應當地蓮華寺僧人之請,與勿提犀魚一道翻譯了《十力經》1卷。嗣后,沿著“絲綢之路”北道東歸。途經庭州(治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臺縣西北)。庭州是唐朝北庭都護府駐地,當時的北庭節度使、御史大夫楊襲古篤信佛教,經其倡議,達摩馱都在當地龍興寺僧人的協助下,與西域高僧尸羅達摩一道翻譯了《十地經》9卷和《回向輪經》1卷。他在北庭滯留了十余年,其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翻譯佛經上面,此事至德宗貞元五年(789)九月十三日才告結束。恰好唐朝宣慰使段秀明要回朝述職,達摩馱都便隨其一道東歸。第二年二月抵達京師長安。
中使段秀明將達摩馱都從佛教圣地天竺帶回的一枚佛舍利子和所譯的三部經卷一并進奉宮中,經朝廷功德使竇文場奏請,德宗敕命其長住長安章敬寺,并賜法號“悟空”。悟空自離長安到返回長安,前后整整經歷了40年,其間經過安史之亂和吐蕃的多次寇掠,回到云陽縣省親時,父母家人早已亡故。憲宗元和七年(812)正月二十三日,悟空圓寂于長安護法寺,遵照遺囑,門人將其歸葬于故鄉的嵯峨山二臺之頂,并建振錫寺以為紀念。
延伸閱讀
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的一天,往日靜謐的長安城外陡然間熱鬧了起來。風塵仆仆的使臣薩婆達干和三藏法師舍利越摩帶著佛教發祥地罽賓國(迦濕彌羅)國王的旨意,獻表求和,愿意歸附圣唐,請大唐遣使巡視按撫。
大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周邊小國多依賴大國生存。聽聞罽賓國歸附,唐玄宗大喜,就派身邊宦官張韜光為首領,委任車奉朝為武官左衛,帶了國書印信,組織了一支四十人的龐大使團,前往安撫。
據《涇陽縣志》記載,車奉朝,京兆云陽青龍鄉向義里(今陜西省涇陽縣嵯峨山下云陽鎮)人,生于公元731年,隨母車氏之姓,其母系北魏皇室鮮卑貴族拓拔氏后裔,天假聰敏,志向高遠,孝悌居家,自幼學文習武,誓忠貞報國。時年二十歲出頭的車奉朝,血氣方剛,皇命在身給了他實現抱負的機會,能成為使團一員代表大唐出使西域,他感到無比自豪。奉朝毅然含淚叩別家中年邁的父母和新婚不久的妻子,踏上了出使天竺的漫漫征程。使團一行取道安西都護府,過疏勒、蔥嶺、烏萇國等西域十多個小國,一路上穿過茫茫的沙漠戈壁、跋涉于荒無人煙的沼澤水泊、翻越常年積雪的峻嶺大山,還得時常惕防馬賊和強盜的襲擾。車奉朝負責使團財物和馬匹的管護,每當強盜來襲,他都沉著應對,一馬當先。他自幼練武,藝高膽大,慣使一根三十六斤重的熟鐵棍,呵呵,就是《西游記》里大家看到的那根變化莫測的“如意金箍棒”,鐵棍在他手中左旋右轉、上下翻飛,所向披靡,棍到之處,沖在前面的強盜不是當場斃命就是手中武器被鐵棍碰飛,嚇得盜賊狼狽逃竄,來不及跑的皆跪地求饒。不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車奉朝出面都能逢兇化吉。因此張韜光也十分欣賞器重他。經過三年多的艱苦跋涉,歷盡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到達了罽賓國的冬宮——犍陀王城。
公元753年陰歷二月十一日,大唐使團的到來受到當地僧俗的熱烈歡迎,人們爭先恐后一睹天使的風采,他們身著盛裝,肩披彩帶,手捧香花,簇擁著大象,彈奏音樂,載歌載舞,犍陀王城內外,夾道歡呼,人山人海。隨后罽賓國王用最隆重的禮儀對上國使團進行了盛情接待。張韜光鄭重交付了大唐帝國賜給罽賓國的信物。國王十分高興,委派國師三藏法師舍利越摩陪同大唐使團成員,巡視國風民情、游覽參觀了國內十幾處佛祖圣跡。
一個月很快過去了,大家游興未盡,張韜光一行準備啟程回國。車奉朝卻被傳染上一種怪病,很快就奄奄一息,已是不可能隨團回國了。當地的巫師說:這是一種“馬瘟”引起的傳染病,正在流行中,怕是沒有希望了……張韜光皇命在身,急于回國復命,不得已將他托付給國師三藏法師照料。
使團走后,在三藏法師的精心照料下,車奉朝竟奇跡般地好了起來。病愈后,他便投三藏法師舍利越摩門下出家了,想來是一場大病讓他頓悟了吧。那一年,他年僅27歲。
這位舍利越摩是罽賓國的國師,給車奉朝取法名法界。車奉朝非常勤奮,在迦濕彌羅國受了足戒,又在北天竺、中天竺周游巡禮佛祖的圣跡。冬去春來,不知不覺匆匆過了三十多年。車奉朝進入暮年了,或許是葉落歸根的思想,或許是離開故國太久了,他特別的想念家鄉。終于,這一天,他拜辭了恩師,啟程回國。
恩師舍利越摩在他臨走的時候,親手將舍利閣供養的釋迦牟尼佛牙舍利和《十地經》、《回向輪經》及《十力經》贈送給他。車奉朝虔誠地叩拜,行足頂大禮,對師傅的囑托一一應允,他揮淚告別恩師,被上打好一大包經書,貼身秘藏了佛牙舍利,一個人踏上了遙遙歸國路。后來,他遇到了出使的大唐內侍宣慰使段明秀(宦官),便隨他于貞元六年(公元790年)
回到長安。回到了闊別四十年的故都長安,已六十多的車奉朝向唐德宗獻上了佛牙舍利和經書。德宗皇帝大喜,命在京師大莊嚴寺建十三級寶塔供養佛牙。德宗念他求佛牙功大,年高不忘故國,是大唐使臣的典范,且軍籍仍舊在身,不忘復命,特晉封他為壯武、試太常卿。受封后,車奉朝辭別皇帝,衣錦還鄉,探望朝思暮想的家人。然而,等待他的只有父母妻子墳墓上長成的大樹,那一刻,這位錚錚鐵漢再也忍不住悲傷,失聲痛哭。
了無牽掛的車奉朝后來回到長安,向皇帝請求仍然出家,住寺為僧。德宗允準,賜法號悟空,住長安城內的章敬寺,弘揚佛法。悟空作為大德高僧在大唐云游釋經講法,20年后離開章敬寺,來到長安護法寺。在護法寺,伴隨著晨鐘暮鼓,度過了他最后的歲月,公元812年,圓寂于此,后遷葬于家鄉嵯峨山上,終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