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牛僧孺的歷史
牛僧孺,字思黯,在牛李黨爭中是牛黨的領袖,唐穆宗、唐文宗時宰相。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唐朝宰相牛僧孺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唐朝宰相牛僧孺的簡介: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生于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在牛李黨爭中是牛黨的領袖,唐穆宗、唐文宗時宰相。集五卷,今存詩四首。
唐朝宰相牛僧孺的歷史:
牛僧孺(公元779——847),一生歷經中唐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累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剛直敢言,為首與李德裕派形成長期“牛李黨爭”,聲譽大興。一生酷好文學,著有《玄怪錄》。
白居易云:“古之達人,皆有所嗜。”牛僧孺為官清正,從政之余,惟嗜愛藏石賞石,尤愛太湖石。
大和六年(832),牛僧孺任“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期間,在揚州城東住宅和城南別墅里,收集了不少瑰麗奇特的太湖石。牛僧孺嗜石成癡,揚州離蘇州很近,有長江水運之便,他的門下僚吏,投其所好,乃“鉤深致遠,獻瑰納奇”,數年間收集了不少太湖石。牛僧孺是歷史上最早的太湖石收藏家。是他促進了對太湖石的開采和對太湖石審美價值的宣揚,太湖石問世之初及后來被譽為“千古名石”,牛僧孺有不可磨滅之功。
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一文中,曾經提到牛僧孺癖石之況,他在洛陽為官時,城東和城南置有一宅邸和別墅,“游息之時,與石為伍。”園墅中羅列了大量太湖石峰:“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牛僧孺并把太湖石按其大小分為甲乙丙丁四類,每類分別品評為上、中、下三等,刻于石表,如“牛氏石甲之上”之類,首開品石之先河。
牛僧孺為官清正廉潔,高風亮節,但對奇石贈禮卻不拒。蘇州刺史李道樞曾送給他一方太湖石。此石神形絕倫,可謂上品,牛僧孺欣然接受,而且特邀賞石家白居易、劉禹錫觀賞唱和,同享天然之美,讀石之樂,并高興地賦詩助興:“胚渾何時結,嵌空此日成。掀蹲龍虎斗,挾怪鬼神驚。帶雨新水靜,輕敲碎玉鳴。攙叉鋒刃簇,縷絡釣絲縈。近水搖奇冷,依松助澹清。通身鱗甲隱,透穴洞天明。丑凸隆胡準,深凹刻兕觥。雷風疑欲變,陰黑訝將行。噤□微寒早,輪囷數片橫。地□愁墊壓,鰲足困支撐。珍重姑蘇守,相憐懶慢情。為探湖里物,不怕浪中鯨。利涉馀千里,山河僅百程。池塘初展見,金玉自凡輕。側眩魂猶悚,周觀意漸平。似逢三益友,如對十年兄。旺興添魔力,消煩破宿酲。媲人當綺皓,視秩即公卿。念此園林寶,還須別識精。詩仙有劉白,為汝數逢迎。”(《李蘇州遺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奉呈夢得樂天》《全唐詩》第466卷)石珍詩貴,流芳于世。
牛僧孺的石與詩作及與友唱和的名篇《李蘇州遺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奉呈夢得樂天》、《奉和牛相公題姑蘇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見示寄李蘇州》已成為我國石苑的千古絕唱。諸多官宦文士,投牛所好,以贈奇石為榮。正如白居易在《太湖石記》所言:“公之僚吏,多鎮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鉤深致遠,獻瑰納奇。四五年間,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獨不謙讓,東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在石乎。”
牛李癖石傳佳話
牛僧孺、李德裕兩人在晚唐都曾官居宰相的高位,他們之間在政見上相互敵對排斥達40年之久,是晚唐政局中有名的“牛李黨爭”的兩派主要代表人物,但是兩人卻有著共同的奇石癖好。
與牛僧孺癖石相較,李德裕有過之而無不及。李德裕在洛陽城郊置有平泉山莊,“采天下珍木怪石為園池之玩”,成為當地的一大景觀。搜采自各地的奇石太湖石、泰山石、巫山石、羅浮山石等,被精心布成名山大川之狀。在搜集、鑒賞奇石的同時,李德裕還寫下了多篇詠石詩文,如《題奇石》、《似鹿石》、《海上石筍》、《疊石》、《泰山石》、《巫山石》、《羅浮山》、《釣石》以及《憶平泉樹石雜詠》等。他在《題羅浮石》一詩中寫道:“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頗引以為傲。李德裕對這些奇石異木十分珍愛,曾為后代立下訓誡:“鬻平泉者,非吾子孫也;以平泉一樹一石與人者,非佳子弟也!”每獲一奇石,李德裕都予以品題,并在石表鐫刻“有道”兩字,大概是表示“此中有真意”之義吧。
宋人劉克莊云:“牛李勢如冰炭,惟愛石如一人。”誠哉斯言!牛李雖為政敵,由于二人共同的愛石趣味,掀起了中唐時期收集、鑒賞奇石的風潮。據《邵氏聞后》卷二十七記載:“牛僧孺、李德裕相仇,不同國也,其明則每同。今洛陽公卿園圃中石,刻奇章者,僧孺故物,調平泉者,德裕故物,相半也。”文中“不同國也”是指二人在國事上政見不同,但卻有共同的愛好,即喜好山石。
牛僧孺與李德裕同為唐朝著名的藏石大家,在賞石苑中又結為同好,為千古石壇傳為佳話。
牛白賞石成絕唱
牛僧孺與白居易有著深厚的友情,兩人經常一起品石作文,其樂融融。
白居易不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詩人,更是賞石界赫赫有名賞石名家。白居易以石為題,譜寫下許多千古絕唱,為弘揚中華賞石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牛僧孺經常同白居易坐石論道。牛僧孺坦言:“嘗與公迫觀熟察,相顧而言,豈造物者有意于其間乎?將胚渾凝結,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變已來,不知幾千萬年,或委海隅,或淪湖底,高者僅數仞,重者殆千鈞,一旦不鞭而來,無脛而至,爭奇騁怪。”為了紀念二人的友情和記載牛僧孺的愛石情愫,白居易特于會昌三年(843)五月題寫了著名的《太湖石記》,簡明而深刻地闡述了有關藏石賞石方面的理論與方法,從而提升了牛僧孺在古代石壇上的影響。鑒于牛僧孺藏石甚多,且多佳作,抽象具象均有,形神兼備,獨樹一幟,牛僧孺因而被白居易視為唐代的藏石大家。白居易為牛僧孺題寫的《太湖石記》,更成為千古名文,為世人所傳頌。茲將原文抄錄于此,以饗讀者:
古之達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書,稽中散嗜琴,靖節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無文、無聲、無臭、無味,與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眾皆怪之,吾獨知之。昔故友李生名約有言云,茍適吾意,其用則多。誠哉斯言,適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公以司徒保厘河雒,治家無珍產,奉身無長物。惟東城置一第,南郭營一墅。精葺宮宇,慎擇賓客。性不茍合,居常寡徙,游息之時,與石為伍,石有聚族,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石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鎮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鉤深致遠,獻瑰納奇,四五年間,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獨不謙讓,東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厥狀非一。有盤拗秀出如靈邱鮮云者,有端儼挺立如真官吏人者,有縝潤削成如珪瓚者,有廉棱銳劌和劍戟者。又有如虬如鳳,若跬若動,將翔將踴;如鬼如獸,若行若驟,將攫將斗。風烈雨晦之夕,洞穴開皚,若欲云□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煙消影麗之旦,巖壑□□,若拂嵐撲黛,藹藹然可狎而玩之者。昏曉之交,名狀不可。撮而要言,則三山五岳,百洞千壑,□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所以為公適意之用也。會昌三年(843)五月丁丑記。
《太湖石記》,是中國賞石文化史上第一篇賞石名作。在為牛僧孺題寫的這篇名作中,白居易提出了“石無文無聲,無臭無味”及“古之達人,皆有所嗜……誠哉是言,適意而已”的觀點;提出了“石有族,聚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徒次焉”的石種選擇標準;這篇名作,還向后人傳達了牛僧儒癡迷太湖石“東弟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的藏石盛況和“公于此物,獨不謙讓……待之如賓友,視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的愛石情結。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提到的“石有大小,其數四等,從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陰,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的這種對賞石分等論級的品評方法,并為后來者所效仿。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轉瞬已歷千年百載,牛僧孺所藏之石,已被淹沒歲月的風雨中,無人知曉,但牛僧孺與白居易共同開創的賞石理論,永遠流芳石壇,千古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