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宴請宰相的故事
蒲松齡是《聊齋志異》的作者大家都知道,那么蒲松齡宴請宰相的故事你又聽過沒?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蒲松齡宴請宰相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蒲松齡宴請宰相的故事: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帖,上面寫著:“請吃半魯。”蒲松齡對此類請帖,深惡痛絕,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于是,對送請帖的來者說:“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回復宰相諒解。”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說:“這樣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當了官沒忘舊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經同窗共讀,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應該去。”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后還是決定赴宴。
來到宰相家里,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著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說:“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是席宴,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么渾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悅,認為人生就該著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采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產生一種憐憫感。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我幾倍,只因性情剛直,對世態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只和宰相敘舊,卻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覺腹中饑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宴。”宰相恍然大悟,魯的下面,明明是個“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里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挨了一天的餓,但領悟了做官的道理。
蒲松齡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蒲松齡生于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中國短篇小說之王。71歲時才破例補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余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馬瑞芳稱他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聊齋志異》的創作,前后歷四十余年之久,貫串了蒲松齡的大半生。《聊齋志異》屬志怪傳奇類小說,凡四百九十余篇,絕大多數是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以及一些奇聞異事。
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的動機、過程和苦悶,在他所寫的《聊齋志異》中說得極為分明:
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牛鬼蛇神,長爪郎吟而成癖。自鳴天籟,不擇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螢之火,魑魅爭光;逐逐野馬之塵,罔兩見笑。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蕭瑟瑟,案冷疑冰。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闌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