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變色龍”杜牧的歷史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官場變色龍”杜牧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官場變色龍”杜牧的簡介:
杜牧(公元803-公元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官場變色龍”杜牧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最漫長的一次朋黨之爭,是中唐牛李黨爭。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不僅把中唐拖入晚唐,而且還毀了大量人才,最后使得晚唐幾無賢才可用。那么,牛李黨爭毀掉的最大一位人才是誰?我以為當屬家喻戶曉的杜牧。
杜牧之所以今天還被大多數人知曉,是因為他的詩歌。然而當世的杜牧,卻是一個政壇人物,他的理想也不在寄情山水,而在兼濟天下。杜牧的祖父杜佑乃大唐名相,一生留下相當的政治業績。但杜牧在50年短暫的生命里,不僅幾無耀眼的政治作為,而且還一度迷失人格,退化為“官場變色龍”。
就杜牧的才華而言,他本可以在政壇上有所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文人群中,能武的甚少,而杜牧就是鳳毛麟角的能文能武者。他不僅寫得一手好詩,而且還懂兵法。杜牧對兵法,既非文人紙上談兵,也非一知半解。如果說缺乏實戰經驗的他是個軍事家的話有些過,那么說他是個出色的“軍事學家”則名至實歸。然而,這個出色的“軍事學家”長期困擾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難以作為。
牛李黨爭其實是唐朝官僚集團內部土崩瓦解的象征,盡管牛僧孺李德裕都不是酒囊飯袋,有能力有功于國家,但擱在一起,就是一對無法調和的死掐蟋蟀。牛李兩大派官僚窩里死斗,“你方唱罷我登場”,這種爭斗與兩派官僚的命運一樣變幻無常。而本來為“無黨派人士”杜牧,在這種形勢下,不想出局就也只能首鼠兩端了。盡管他未必不想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但那畢竟是真空獨立的幻想,而不是現實的哲學。
在杜牧30歲左右的英年時期,曾經被牛黨黨首牛僧孺賞識,得監察御史,任上也頗得意,然而曇花一現,此消彼長;另一方面,他在同樣是他上司的李德裕那里就看不到好臉色了。在牛李之爭中,杜牧曾一時倒向牛僧孺,但李德裕也提拔過杜,當過杜牧的伯樂。所以,杜牧迫于形勢,忽左忽右,忽冷忽熱。
以人格的代價來換取升遷的機會,這種選擇對心高氣傲的杜牧來說,無疑是無比痛苦的。但是,即便是他首鼠兩端左右逢源,骨子里的孤傲還是被上司看穿了眼。他們都沒有從心底把這個人才看定為自己的人。相比那些徹底失魂、從精神上也成為變色龍的同僚,他所遭受的是逆淘汰。史載,當牛黨得勢后,“凡(李德裕)所薄者,必不次拔擢之”,而唯有杜牧“遠棄,其道益艱”,被外調到更遠的桐廬。由此可見,杜牧其實并不真正算哪一派,誰也不“待見”他。
長達40年牛李黨爭,幾乎貫穿了杜牧的一生,牛李黨爭結束了,杜牧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杰,在并不太平的世道,終生壯志未酬,升遷無望,報國無門,沒有得到大展才華的一點機會,而漸次被廢為一個官場的“變色龍”,毀在了窩里斗中,實在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