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神童”都有誰
魯迅的墓碑由其子周海嬰書寫,周海嬰也可謂一代神童,除此之外,歷史上的“神童”都有誰?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歷史上的“神童”都有誰,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歷史上的“神童”都有誰:
竺可楨3歲時與父親上鎮;父親教他念各家店鋪招牌上的字,回來時他竟都能記住。
馬一浮5歲能背誦《唐詩三百首》。家中聘請某舉人為師,教了兩年,因無可再教,自告辭職。
謝冰瑩(非謝婉瑩)5歲就閱讀《唐詩三百首》、《隨園女弟子詩集》和《史記》。
舒新城15歲進小學,始學地理,才知有五大洲、二十二行省。但他5歲于私塾讀《三字經》,因內有“魏蜀吳”,以及過年好玩“孔明燈”的緣故,早就知有個叫四川的地方。
俞振飛二三歲時,父親俞粟廬常親抱于手中令他睡覺,用慣唱的昆曲《紅繡鞋》(見于湯顯祖《邯鄲夢·三醉》)當作催眠曲:“趁江鄉落霞飛鶩,異瀟湘云影蒼梧。殘暮雨,響菰蒲,晴嵐山市語,煙水撲魚圖,把世人閑看取。”天天哼,如此3年,以至兒子也聽熟了。在他6歲某天突然唱出,有板有眼,絲毫不差。
葉恭綽6歲時,答父親春雨題,作詩有“幾夕無明月”句,受到贊賞。但當他問詢下雨何以無月,不得真諦,始悟致知格物與吟風賞月為兩回事。
謝無量幼年號稱“神童”,6歲會做詩,有《風箏》詩:“憑藉春風力,直飛上青云。”有客來訪,坐談良久,不勝厭煩。謝寫就一詩以呈,客見后笑辭說,“小公逐我去矣。”
唐文治6歲從祖父學《韓非子》,每隨月光讀書。
顧頡剛6歲時,祖父帶他上街,看見的匾額、牌樓或橋梁等,必講它的歷史。就是這些關于蘇州掌故舊聞的講述,啟發了顧頡剛對歷史的興趣。
梁啟超7歲時,塾師出對:“東籬客嘗陶潛菊”,他立刻對以“南國人思召伯棠”。
翦伯贊7歲時,在祖父指導下圈讀《史記》和《資治通鑒》,到12歲全部讀完。
魯迅原葬上海萬國公墓,石碑刻有“魯迅先生之墓”六個正楷大字,是周海嬰照著媽媽許廣平的字樣臨摹的,那時他才7歲。
1947年上海開明書店印行沈從文作品,封面題字和畫圖是沈的兩子龍朱和虎雛所作。
周運鵬兒時,塾師因他兩月里就能背誦全部《易經》,特出一上聯“周神童讀周易,易”;他回答說:“左丘明著左傳,傳。”
周運鵬在私塾時,有同學讀《禮記》“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中“毋茍”,誤為“母狗”。塾師即出一句:“《禮記》一書無母狗”,要學生對以下聯,周答:“《春秋》三傳有公羊。”
唐代神童的趣聞:
為什么天才成群地來?這句有名的發問,出自二十世紀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Kroeber)之口后,便迅速風靡全球。如果背景擱在氣象雄偉的大唐,那么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神童成群地來?
之所以有這樣的發問,自然是因為有人做過一番統計工作。這個人就是明代著名的文人雅士胡侍。胡侍于其所著的《真珠船》一書卷六中,列有“幼慧”一條。所謂“幼慧”,用今天的話來說便是神童了。在這個條目下,胡侍收錄了不少唐代的神童們。抄錄于下:
唐世幼慧者最多,權德輿四歲能賦詩,蕭穎士四歲能屬文,七歲誦數經,十歲以文章知名。令狐楚五歲能詞章。杜甫七歲屬辭。李百藥、徐彥伯、張九齡、裴敬彝,皆七歲能文。韋溫七歲、日誦數千言,十一歲舉兩經及第??追f達八歲,記誦日千余言,暗記《三禮義宗》,劉晏八歲,獻東封書,拜秘書省正字。王勃九歲作《漢書指瑕》,十三作《滕王閣序》。張童子九歲明二經,與韓愈同舉禮部,拜衛兵曹。李泌九歲賦方圓動靜。李白十歲觀百家,十三能文史。郗士美十二通五經,《史記》《漢書》皆能成誦。柳公權十二工辭賦。元稹十五擢明經。常敬忠十五七,過誦萬言。如意中七歲女子,賦《別兄詩》。
這群人中間,有我們熟悉的詩中李杜,有孔夫子的三十二代孫、名學者孔穎達,也有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柳公權。通過閱讀這份記錄,我們可以發現,想要在唐代貼上“神童”這個標簽,有幾個門檻是必須要跨過的:首先,便是要小小年紀就會賦詩寫文章,這基本上是條硬性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上述諸位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天才小作家,處女作的亮相一個比一個早。最早的要屬權德輿與蕭穎士,初露才情時才四歲。
其次,大都要擅長記誦,腦袋里要裝滿錦詞妙句。這個要求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像如今我們碰見鄰家小孩會流利地背上十幾首唐詩,便贊不絕口,直夸聰明。殊不知,唐代這群神童們有的竟然日誦萬言,更有甚者如郗士美,竟然連《史》《漢》都能成誦。這要放在今天,早都被媒體逮住炒成熱門頭條了。最后,得要早早參加科舉,得一個功名,也就是得有個公務員身份,而且是得名越早越出名,如八歲就拜秘書省正字的劉晏,九歲就因明二經而與韓愈同舉禮部的張童子。要知道,這一年韓愈已經二十五歲了。另外,名單中竟然還有位七歲就能賦詩的小才女,大唐才興可見一斑啊!
然而,成為小神童只能算是邁向成功的一個重要臺階,并不能確保以后的人生便會平步青云。因為,如今我們所知道的唐代杰出人物,大多數都不在神童之列。譬如“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二十五歲才考中進士,而張童子九歲就中科舉,與昌黎同年。可是,韓愈后來成為唐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一等一的風云人物,而張童子反倒是寂寂無名。
當然,小小年紀多讀點書,于個人成長來說畢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因此,胡侍在羅列完這份名單后,不由得感慨和寄望道:“今之豚犬,但解覓梨栗耳,述之以勉兒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