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在紫禁城內騎馬
紫禁城內騎馬是怎么一回事?誰有資格獲得這種誰能在紫禁城內騎馬的恩賜?誰能在紫禁城內騎馬?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誰能在紫禁城內騎馬,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誰能在紫禁城內騎馬:
“紫禁城內騎馬”,這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皇帝恩賜給某些臣子的特權,也叫“賞朝馬”。那么,哪些臣子有資格獲得這種恩賜呢?
紫禁城,眾所周知,皇帝的宮禁重地,是不允許在里面騎馬的。這樣的規定,即維護了秩序,又體現了皇權的威嚴。清朝之前,幾乎沒有這種恩賜。到了清朝,出現了這種極高的待遇。在清朝,官員都在宣武門外等候進朝,王公大臣皇親國戚由神武門、其余各官員由東華門進宮。神武、東華門外各立有“下馬碑”,到了這個地方,官員必須下馬步行去見皇帝。
清朝初年,皇帝準許過親、郡王等在紫禁城內騎馬。到了康熙年間,康熙是一位仁君,他念及年老且官階等級高的大臣行動不便。于是,特準這類官員在紫禁城內騎馬。這體現了康熙對大臣的恩遇,也是大臣們的一種殊榮,說明自己的地位和資歷已經非常高了。
乾隆朝,乾隆一直效仿這自己的皇祖父康熙帝,也維持了康熙的這種恩賜。但,乾隆又做了新的規定。這一新規主要針對滿清貴族,他準許貝子以上滿族親貴在紫禁城內騎馬。
雖然準許了一些大臣和皇親國戚紫禁城內騎馬,但也是有規定的,不是想騎到哪里就騎到哪里。
按照現在的史料記載:被賜在紫禁城內騎馬的朝臣,只許騎馬不許乘轎。自東華門入紫禁城者,可騎馬至景運門外之箭亭下馬;自西華門而入者,可騎馬至隆宗門外以南之內務府前下馬。
除滿清貴族外,哪些朝臣有資格獲得紫禁城內騎馬的恩賜呢?一品以上不論年歲,侍郎則必須年在六十以上,個別侍郎未滿六十但獲賜紫禁城內騎馬。這屬于一項特例而非制度。并且,每年年終由吏部開列名單奏請皇帝批準。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例,但很少。
到了后期,咸豐和同治帝的時候,軍機大臣及侍郎且在兩書房任差使者,可不論年歲均可獲賜紫禁城內騎馬。
以上就是紫禁城內騎馬的一些具體事項了。除了紫禁城內騎馬的恩賜,還有一種類似的恩賜。上面我們提到只許騎馬不許坐轎,而另一種恩賜就是準許坐轎。這還是乾隆想出的辦法,可見乾隆為了體現自己對大臣的恩遇,真是花了不少的心思。
乾隆還規定,被恩準在紫禁城內騎馬者,若年老有疾,經特準可坐轎(肩輿)或乘車入內。乾隆末年,大臣坐轎入紫禁城已經很多了。準許坐轎,這一點,乾隆帝也是經過研究的。主要因為某些年老的大臣身體太差,腿腳不好或有疾病。他們上馬都困難,何談騎馬呢?萬一摔下來,那損失可就大了。所以,這坐轎比騎馬更加人性化。
既然是一種恩賜,索性惠及更多的朝臣。這樣一來,紫禁城內騎馬的朝臣少了,坐轎的多了。
“紫禁城內騎馬”是一種莫大的榮耀,也成為了某些勢弱的皇帝拉攏朝中重臣的一種手段。
紫禁城內騎馬也好,坐轎也罷。這其實是對年老且官階等級高的朝臣的一種恩賜,也是皇恩浩蕩的一種體現,更是皇權的體現,還是一種籠絡人心的手段。
紫禁城是誰設計的:
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那么紫禁城是誰設計的?
據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故宮的設計者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師,姓蒯(讀“kuǎi”)名祥。他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卒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香山人。
當時,進京的工匠中有一個香山幫,都是吳縣香山人或其門徒。他們往往擅長木工,其中又不乏出色的泥水匠、漆匠、石匠、堆灰匠、雕塑匠、彩繪匠。蒯祥是香山幫匠人的頭領。
民間一直流傳著他的一個故事。據說建造皇宮時,緬甸國向明朝進貢了一塊巨木,朱棣下令把它做成大殿的門檻,但一個木匠不留神鋸錯了,短了一尺多。木匠嚇得臉色煞白,慌忙報告蒯祥。蒯祥看了,讓那個木匠再鋸短一尺多,大家都很驚愕。之后,蒯祥就在門檻的兩端雕琢了兩個龍頭,再在邊上各鑲上一顆珠子,還搞了創新,讓門檻可以裝卸。皇帝見了十分高興,大加贊賞。這就是俗稱的“金剛腿”(活門檻)。
蒯祥很聰明,營建宮殿樓閣時,他只需略加計算,便能畫出設計圖來,待施工完畢后,建筑與圖樣大小尺寸分毫不差。蒯祥的建筑造詣,得到極高評價,皇帝“每每以蒯魯班稱之”。
1420年,故宮建成,僅僅9個月后,就因雷擊而失火,三大殿全被燒光。這里面也有個傳說。據說蓋好宮殿后朱棣志得意滿,找來一位會占卜的官員,讓他算了一卦。官員說:“明年四月初八宮殿會發生火災。”朱棣大怒。沒想到第二年的這一天,天氣驟變,雷鳴電閃,三大殿真的被雷火擊中了。直到正統(明英宗年號,1436年—1449年)年間,朝廷才重新修繕,此次負責的仍是蒯祥。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一幅明代宮城圖中,承天門(相當于今天的天安門)下所繪的人物據說就是蒯祥。 網站
蒯祥后來擔任了工部左侍郎。在工部這個富得流油的衙門也是個不小的官職,但是他非常謙遜、儉樸。到了晚年,雖然辭官歸隱,但每當有人向他請教營造工程的問題時,他都非常熱心地給予指點。過去北京曾有一條蒯侍郎胡同,據說他就曾在那里住過。蒯祥的后代大多繼承了他的技藝,直到晚清,仍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說法。
設計者也許另有其人
歷史浩如煙海,湮沒了多少秘密。關于蒯祥是故宮設計者之說,也有很多讓人懷疑的地方。曾任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的于倬云先生認為,年紀輕輕的蒯祥進京時,宮殿的修建已是熱火朝天的關鍵時刻,不可能這個時候才開始設計。真正的設計者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故宮博物院古建部的研究員李燮平也質疑說,1417年故宮初建時,蒯祥只有不到20歲,無論從年齡還是資歷來看,都難以勝任設計整個工程。蒯祥的貢獻應主要體現在正統那次的重建工作。
于倬云提到的蔡信,是南直隸武進(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人,其生辰年月如今已無法考證,但民間流傳下一個他參與故宮設計的故事。據說,當時朱棣將建造宮殿的任務交給了工部尚書宋禮。建皇宮得先有圖紙,宋禮就找到了蔡信,讓他設計。那蔡信也有兩下子,很快交出了答卷。宋禮一看設計圖,非常滿意!新皇城比元朝時略向南遷;各大宮殿,依中軸線,左祖右社,十分規整;又開鑿南海,堆砌景山。整個設計方方正正,穩穩當當,象征大明長治久安。宋禮不放心,還親自實地考察了一番,確定這個設計創意十足,且操作不難,于是報呈皇帝。朱棣也不懂設計,只是一聽說新皇宮里有九重宮闕、9999間半房屋,頓時心花怒放。傳說天宮才有1萬間房屋。皇宮比天宮只少半間,既表明了皇權的威嚴,又顯示著人間帝王的謙虛。于是痛痛快快地批準了蔡信的設計方案。1973年,專家們還為此專門做過統計,結果發現故宮實有8707間房。
另有專家提出,故宮的設計人應該是楊青。但他留下的資料更少,只知道是一名瓦工,據說連楊青這個名字都是朱棣賜的。
還有人綜合以上幾種說法,認為在故宮初建時,蔡信、楊青都起了很大作用。但當時二人年事已高,所以在蒯祥進京以后,由于他年輕力壯,參與過南京宮殿的設計與建造,又善于計算和繪畫,故而主要的設計與建造工作由他來完成,其地位和作用也就由此凸顯出來了。
李燮平研究員認為,宮殿的建造歸根到底還是由朝廷官員來把關、決策,無論是蒯祥,還是蔡信、楊青,其實只是負責木、石、繪等具體工種而已。
故宮是中國古代宮殿藝術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宮殿建筑群之一。大批工匠、百姓為此付出了極大心血,甚至犧牲了無數人的生命,可惜都湮沒無聞了。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故宮更像是幾百年前建筑家們的一次“集體匯報演出”,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