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解讀清末李鴻章
合肥宰相李鴻章用其一生盡忠于最后的大清朝,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真實解讀清末李鴻章,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真實解讀清末李鴻章:
有人說晚清的官都是不稱職的因為他們那時候唯一的目的就是瘋狂的斂財,沒有一個是真正關心民眾的,包括人民中口碑一直較好李鴻章也成了貪官。說到李鴻章作者真要跟你們介紹一下。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謚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某方面而言,淮軍也是新式陸軍北洋軍的濫觴。李鴻章的先祖本姓許,從江西湖口遷至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李鴻章的八世祖許迎溪將次子慎所過繼給姻親李心莊。李家到李鴻章高祖時,終于勤儉致富,有田二頃。到父親李文安(1801年—1855年),苦讀多年,終于在1838年與曾國藩同年考取同榜進士,使李氏家族成為當?shù)孛T望族。1823年2月15日(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李鴻章出生于合肥縣東鄉(xiāng)。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來也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1835年—1873年),后來也都非富即貴。
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yōu)貢。時任京宮的父親望子成龍,函催鴻章入北京,準備來年順天府的鄉(xiāng)試。鴻章謹遵父命,毅然北上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國藩宅邸受曾補習教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yè)曾國藩門下,講求經(jīng)世之學。三年后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翰林院編修。
李鴻章軍功顯赫,累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終于在1870年繼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后又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籌辦洋務,成為同治、光緒兩朝的地方重臣。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權,統(tǒng)領一方。
1863年盤踞安慶的兩江總督曾國藩“擬設立鐵廠”,特派從美國留學歸來、懷有用西方科技文明改造中國愿望的容閎赴美購買“制器之器”。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遵示撥款萬兩,“交令速往”,并復函曾國藩說:“西人制器之器,實為精巧。醇甫此行,當可購到。海疆自強,權輿于是。”當時李鴻章與上海道丁日昌彼此講求御侮之策、制器之方。1865年,李鴻章讓丁日昌訪求數(shù)月,購得設在上海虹口的美商旗昌鐵廠,合并原由丁日昌、韓殿甲主持的兩個炮局,于9月奏準成立江南制造總局。1867年該局遷至上海城南高昌廟,建造機器廠、洋槍樓、汽爐廠、木工廠、鑄銅鐵廠、熟鐵廠、輪船廠等,開始制造兵輪。
后來,該局于1868年—1870年間,陸續(xù)設立翻譯館、汽錘廠、槍廠,并在龍華鎮(zhèn)建廠制造洋槍細藥及銅帽炮引,使之逐漸成為一個以生產(chǎn)槍炮彈藥為主、輔之以修造船艦的綜合性新式軍用企業(yè)。其實這個李鴻章干過最出名的事無疑是簽訂《馬關條約》。他曾說過和珅一輩子壞事沒少干,可是再多的壞事也不如我李鴻章簽訂那項條約的后果要嚴重。
1894年甲午一役,北洋艦隊覆沒,淮軍亦蒙受重創(chuàng)。戰(zhàn)爭中,李鴻章重用了陸軍統(tǒng)帥葉志超和水師提督丁汝昌。在陸地上,清軍武器裝備并不弱于日軍,平壤一戰(zhàn),當時駐守的清軍三十五營共一萬七千人,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人數(shù)相當。左寶貴料知葉志超貪生怕死,故以下犯上派人監(jiān)視葉志超控制局面,但左寶貴戰(zhàn)死后葉志超臨陣脫逃,致使入朝清軍潰敗,而葉志超逃跑當時清軍的傷亡小于日軍。在海洋上,丁汝昌“只識弓馬”,不懂海軍建設和海戰(zhàn),致使北洋艦隊喪師黃海,一敗涂地。馬關交涉期間遇刺負傷,最后訂定《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及遼東半島并賠償二萬萬兩白銀,因此背上賣國罪名。
李鴻章的故事:李鴻章辦洋務
慈禧上臺以后,清王朝同西方列強的關系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清朝統(tǒng)治者由排洋、恐洋轉變?yōu)槊难?外國侵略者也認識到清政府可以作為他們奴役剝削中國老百姓的馴服工具,因而將對華政策由打轉向了拉。清朝官員從西方引進軍事工業(yè),用以鎮(zhèn)壓國內(nèi)民眾起義,這就是最初的洋務運動。公元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設立“內(nèi)軍械所”,制造洋槍洋炮,揭開了洋務運動的序幕。而主持洋務活動最久的人物,則數(shù)李鴻章。
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曾做過曾國藩的幕僚。慈禧上臺后,曾國藩保舉他出任江蘇巡撫,并讓他按湘軍的模式組織淮軍。李鴻章在上海購買洋槍洋炮,又請英國人馬格里在松江訓練洋槍隊,在血腥鎮(zhèn)壓太平軍的作戰(zhàn)中起了作用,使他嘗到了使用西方先進武器的甜頭。淮軍在這一期間不斷擴充,在絞殺太平天國革命后又赴河南鎮(zhèn)壓了捻軍起義,逐漸發(fā)展為同湘軍平起平坐的軍閥力量。
李鴻章因為鎮(zhèn)壓有功,升任兩江總督。當時的兩江總督,還兼任南洋通商大臣,掌管長江流域和山東以南各海口的通商事務。李鴻章就在公元1865年收購了上海虹口的一座美商機器鐵廠,同上海制炮局、蘇州制炮局合并,成立了上海江南制造總局。曾國藩也把派容閎(hóng)赴美采購的機器運到上海,交付李鴻章使用。兩年后又遷移到上海城南高昌廟鎮(zhèn),擴充了生產(chǎn)規(guī)模。江南制造總局招募中外技工兩千多人,還附有譯介西方科技書籍的翻譯館,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軍工企業(yè),以制造槍炮、子彈為主,還造出過一艘六十米長的大輪船。與此同時,李鴻章又在南京雨花臺建造了生產(chǎn)洋炮的金陵機器局。
當時進口的機器是第一流的,但制造的卻是過時的槍炮。生產(chǎn)的大炮沒有炮車,只能由士兵抬著走。金陵機器局為大沽炮臺制造的重炮還發(fā)生過爆炸,致使全廠只得改為生產(chǎn)抬槍。這些落后的軍工產(chǎn)品盡管起不了抵御外侮的作用,對付鎮(zhèn)壓手無寸鐵或僅有大刀長矛的起義群眾仍是綽綽有余,所以李鴻章還是不惜年年投入大量的國庫銀兩,總數(shù)達兩千萬兩之多。
洋務派在興辦軍事工業(yè)的過程中深感經(jīng)費嚴重不足,于是開始從“自強”轉向“求富”。李鴻章看到西方國家雖然國土狹小,但從礦山、鐵路、工業(yè)、郵政等方面可獲得驚人的稅收和利潤。中國有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開辦企業(yè),制成商品就地傾銷,可以大開財源。于是從公元1870年起,他開始把目光轉向民用工業(yè)。這時他已升任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重權在握,所以興辦過程十分順利。
李鴻章開辦的第一個大型民用企業(yè)是輪船招商局,從事沿海和內(nèi)河航運。三年之間,所轄輪船從三艘擴大到三十多艘,并在同外國輪船公司的價格戰(zhàn)中取得了勝利,為清政府贏利一千三百萬兩。盡管它開辟遠洋航線的計劃因西方列強的阻撓未能實現(xiàn),但李鴻章仍認為這是開辦洋務以來最得意的事情。他接著又興辦了開平礦務局、上海織布局、漠河金礦、天津電報總局等,為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這是洋務運動的第二個階段。
公元1874年起,洋務運動逐漸轉入創(chuàng)建新式海軍的第三階段。經(jīng)過十年苦心經(jīng)營,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其中屬李鴻章控制的北洋水師實力最強,擁有七千噸鐵甲艦二艘、三千噸巡洋艦七艘等共二十二艘戰(zhàn)船,全部從國外購買,海軍兵力因此上升到世界前五名以內(nèi)。但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chǎn)。李鴻章既是這一運動的倡導者,又成了它的送葬者。
洋務運動是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混合產(chǎn)物,它一旦威脅到帝國主義列強的利益,仍然會遭到他們的打擊報復。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鼓吹的“同治中興”,被歷史證明只是一場幻想。隨著在華利益的重行爭奪,西方列強又開始了宰割中國的新一輪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