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歷史文化
常州市位于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與上海、南京等距相望,常州市與蘇州、無錫聯扶成片,構成蘇錫常都市圈。[1]常州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左右歷史的文化古城。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常州的歷史文化。
常州歷史文化淵源流長,自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分封延陵(常州古稱)至今, 已經是有了25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文化古城(歷史上有“龍城”別稱),同時又是一座充滿現代氣息、經濟發達的新興工業城市。常州市現轄金壇、溧陽兩個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鐘樓、戚墅堰五個區,全市土地面積4375平方公里。
常州古稱延陵、毗陵、蘭陵,隋文帝時定名為常州。自西晉起,常州始終是郡治和府治所在地,向有“三吳重鎮,八邑之都”之譽。常州的手工藝品“宮梳名篦”馳名中外,早在20世紀初,就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另外,始建于唐朝永徽年間(650-655)的天寧寺;唐昭宗年間(889-904)的紅梅閣;以明嘉靖年間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學家唐荊川先生讀書處的名稱命名的陳渡草堂,以及我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淹城。無不蘊涵著常州濃厚的文化色彩。
常州歷史文化的發展,到常州解放前,大致可粗略地分為四個時期,即:文化肇興時期(從古吳文化至南北朝);文化發展時期(從隋唐至明代);文化鼎盛時期(貫穿整個清代);文化延續時期(從清末至民國)。古吳文化,大致可從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殷商末年算起。到了隋唐至明代時期常州出了五位狀元,加上清代的四位,常州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九位狀元,另外,自紅梅公園內的文筆塔建成以后,常州先后出現了15位皇帝,1333名進士,因而文筆塔便成了常州人心目中的筆魂,每次上京趕考前必登塔祈禱,這也體現出常州人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和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到了清代,從順治至宣統,共267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從積淀數千年形成的輝煌,迅速走向衰落并最后滅亡的時期。而這時期卻成為常州的鼎盛時期,這時的常州不斷涌現出具有全國影響的五大學派,即常州學派(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孟河醫派。在文學方面,常州在清代有“詩國”之稱,并出現了兩位頂尖級詩人,一位是黃景仁(仲則);另一位是趙翼。在藝術方面,嘉道年間“常州灘簧”在民間流行,后發展成“常州幫”、“無錫幫”兩種形態,是常錫劇的前身。當時雖屢遭官府禁絕,但禁而不絕,后來發展成常州主要的地方劇種。到了文化延續時期,在常州歷史文化的諸多領域得到了體現,文學、藝術、教育都有了較快而且多元化的發展。城常州,是一個蘊涵濃郁的歷史文化色彩,并充滿著勃勃生機的文明城市。
常州的歷史沿革
常州為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距今6000余年,有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疊壓地層。天寧區青龍鎮潘家塘、奚蔣塘、劉家村一帶的潘家塘聚落遺址于1976年發現,距今5500多年,下層屬于馬家浜文化時期,淺層屬于崧澤文化時期。戚墅堰區丁堰鄉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園遺址于1986年發現,距今5000多年,屬馬家浜文化后期。武進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遺址,距今約4500年,屬良渚文化時期。
自吳太伯從先周一路南奔至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建立句吳,常州作為吳國領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常州武進區的淹城遺址,是中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城市區,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的歷史。淹城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漢朝《越絕書》:“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古代“奄”、“淹”兩字相通。奄國為商殷屬國,今山東曲阜縣東有奄里,即淹里,也即是奄國所在地。周成王初年(約公元前1042年),奄人隨同紂子武康和蒲姑人、東夷人一起反抗周朝。三年,周殺武庚、定奄、滅蒲姑。奄和蒲姑的遺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間,后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稱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時。此外,武進區境內還有春秋時期吳國的闔閭城遺址和胥城遺址等。
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毗陵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并統諸縣,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后僅14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毗陵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張家港西部)、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毗陵驛就設于此。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占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廢止。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于常熟縣置常州,后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于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為望、升路、稱府、立市,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宋常州屬兩浙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晉陵縣、武進縣,領晉陵、武進二縣和宜興、無錫二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長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1953年1月1日,常州市為省轄市。
1958年,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專署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常州市劃歸常州專區領導。
1959年,常州專區改為鎮江專區,專署由常州市仍遷駐鎮江市。常州市劃歸鎮江專區領導。
1960年,鎮江專區的武進縣劃歸常州市領導。
1962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武進縣劃歸鎮江專區領導。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鎮江地區的武進、金壇、溧陽縣劃歸常州市領導。市區設廣化、天寧、鐘樓、戚墅堰、郊區5個市轄區。常州市共轄3縣5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