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文化簡述
三國文化狹義上指人們對三國時期的基本情況進行研究所得到的知識與經(jīng)驗,廣義上也值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三國為原本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歷史簡述
“三國時代”有兩個定義,狹義的三國時代是220年——280年。但狹義的三國時期用于排三國大事年表,或考試。曹操、關羽、龐統(tǒng)、周瑜、呂蒙不在狹義的三國時代之列。而《三國演義》《三國志》中的三國時代是廣義上。廣義上的三國時代可以理解為劉氏集團、曹氏集團、孫氏集團及與其相關的漢末軍閥的集團斗爭的時代。廣義上的三國才是三國文化的研究主體。
基本介紹
1. 魏吳兩國政府設置太史這一官職,記載了魏吳兩國的歷史。蜀國可能未設置史官。
2. 在晉朝統(tǒng)一后,史學家陳壽根據(jù)魏吳兩國史書的記載,根據(jù)自己收集的大量資料把這段歷史編成《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合稱《三國志》,這是“三國”第一次作為專有名詞出現(xiàn)。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tǒng)。陳壽敘事簡略,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嚴慎,這就導致了,《三國志》雖然比較真實,但不夠完整。
3. 東晉習鑿齒作《漢晉春秋》,《漢晉春秋》也是一本很好的寫三國歷史的史書。
4. 南朝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裴松之為之作補注。這是有關三國的資料已經(jīng)很多了。為了注釋《三國志》,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數(shù)約超過《三國志》的三倍。裴松之認為不可靠的材料只列出來而不評說,認為可靠說明道理。所以后人讀《三國志》必讀裴注。
5. 南朝宋時期上層人事劉義慶作《世說新語》,著重記載魏晉名公士族的言談軼事。
6. 隋煬帝時已有曹瞞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等水上雜戲。
7. 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以看到,當時已用三國人物作為笑謔的材料。
8. 評書的前身叫做說話,在宋朝出現(xiàn),當時說三分是比較流行的。說三分的藝人掙得應該比別的說話藝人掙得多。
9. 元朝時出現(xiàn)了一些著名的三國的話本《三國志平話》《三分事略》,同時出現(xiàn)了很多很多有關三國的劇本。
10. 元末明初中國非常偉大的文學家羅貫中在上述史書、雜記和平話、戲曲的基礎上寫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受百姓歡迎的著作——《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出現(xiàn)以來人們對三國文化的研究不斷重視,深入。
11. 在當代三國游戲(硬盤游戲如《三國志》系列《三國群英傳》系列,網(wǎng)絡游戲如《QQ三國》《三國策》)、三國惡搞作品(包括文學作品如《水煮三國》,動漫影視作品如《Q版三國》)不斷更新?lián)Q代。易中天教授也由于品三國而倍受關注。當然,現(xiàn)在是市場經(jīng)濟社會,文化經(jīng)常由于服務于商業(yè)而遭到破壞。
東漢十三部州(三國行政區(qū)域) 司隸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陽市東) 轄區(qū) 今陜中部,秦西南部及豫西部。稱為“司州”。
豫州:治所 譙(皖亳縣) 轄區(qū) 今豫南部、東部、皖北部、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兗州:治所 昌邑(今魯金鄉(xiāng)縣西北) 轄區(qū) 今山東西南部,豫東部和蘇西北角。
徐州:治所 郯(魯郯城縣西南) 轄區(qū) 今魯東南部,蘇北部及皖東北角。
青州:治所 臨錙 轄區(qū) 今魯北部及冀東南西角。
涼州:治所 隴(甘清水縣北) 轄區(qū) 今甘東東部。
并州:治所 晉陽(太原市西)今陜北部,秦大部及內蒙之一部。
冀州:治所 鎬(hao)(冀柏鄉(xiāng)縣北) 轄區(qū) 今冀西南部。
幽州:治所 薊(北京城西南)。轄區(qū) 今冀北部,遼、吉各一部。
揚州:治所 歷陽(皖和縣,后遷壽春) 轄區(qū) 今蘇南部、皖中南部,浙、閩、贛三省。
荊州:治所 漢壽 (湘常德市東) 轄區(qū) 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粵三省邊緣。
益州:治所 雒(川廣漢市,后綿竹,再成都) 轄區(qū)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陜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治所 廣信(桂梧州市)
魏國經(jīng)濟
曹操迎獻帝于許昌后,以「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為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結果「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因此,操設置田官于各州郡內,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廣,以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境況。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變成「農(nóng)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wěn)定,終達至「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蜀國經(jīng)濟
蜀自古以來已有天府之國的美名,漢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質豐厚為根本。 東漢末年,劉焉父子先后擔任益州牧,用以寬制寬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強壟斷土地及山澤資源,因而減低稅收。 自劉備占領益州后,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擊豪強,并曾采用閉關息民,務農(nóng)殖谷。又在都江堰設堰官,管理農(nóng)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以恢復和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此外。亮及法正對冶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yè),實行公營,并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以上一連串措施,使國家稅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條件。 后來關羽失荊州,備討伐吳敗亡,使蜀面臨崩潰邊沿,故亮在經(jīng)濟方面擴大手工業(yè)官營范圍,提高蜀綿生產(chǎn)量,以助加快恢復國力之步伐。
吳國經(jīng)濟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連年征戰(zhàn),地方殘破,北方人民攜家渡江以避難。 北方難民不乏富商大賈,他們由北方走難到江南同時,帶備了生產(chǎn)技術與文化,為當時貧困的江南帶來新血。 原本吳農(nóng)耕技術十分落后,尚未懂得牛耕。及后生產(chǎn)技術注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逐漸提高,人口亦因此漸漸增加,一改以往地廣人稀的境況。孫氏三代:孫堅、孫策、孫權之統(tǒng)治領地漸大,軍隊亦因此變得龐大,故此糧草軍需耗費成為國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為減輕負擔,逐實行屯田制,并設置典農(nóng)校尉和典農(nóng)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為屯田客。吳位于長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興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資源和作軍事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