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古街漁梁街在哪里
漁梁街是經濟學家王茂蔭,著名畫家漸江、黃賓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 歙縣曾讓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等文人雅士魂縈夢牽,曾孕育了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幫,孕育了徽州文化流派。下面是歷史古街漁梁街在哪里?
地理位置
漁梁街位于中國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公元759年形成街市,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當時徽商外出經商往返的必經之路,也是府衙官員們出門的必經之道,被稱為“徽商之源”。這里因形態似魚而得名。依山傍水,整條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鋪就,恰似魚鱗。兩邊店鋪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廟隨街可見,排列井然,號稱江南第一水街。
漁梁街所在的歙縣,古代為徽州府治所在地,曾孕育了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幫,同時也是中國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國粹京劇就是發源于此。1986年被中國政府授予“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自古繁華
出了歙縣城南門一里,漁梁鎮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練江旁。古時徽州的交通運輸主要沿練江從漁梁啟程,入新安江直達杭州等地,漁梁老街商業繁榮盛極一時。
文化古跡
鵝卵石
漁梁街是一條古街。我們腳下的鵝卵石密而不亂,一塊塊鑲嵌成一條條魚形狀,一路蜿蜒,為行人添了情趣。聽導游介紹,滿街的鵝卵石是防雨防滑的。漁梁街靠著碼頭,在繁華喧鬧的年代,來往穿草鞋的勞動者,一路荷重踩著鵝卵石,腳底有了踏實感。街兩旁的老房子鱗次櫛比,兩扇大門或洞開,或緊閉。大門洞開的人家,是昔日商號店鋪貨棧,粗大的屋梁,陳舊的擱欄,處處留著歲月的斑駁。而緊閉的房屋則靜謐神秘。現在只有兩旁泰源鹽棧、元和堂道地藥材的門額都已依稀難辨,可它們還在細數著來往的腳步,編織著古鎮綿長幽遠的歲月。
巴慰祖故居博物館
漁梁街中段有一座水磨磚雕門樓、黑漆大門的高宅大院,這便是巴慰祖故居博物館。巴慰祖是乾隆年間聲名顯赫的篆刻大師。他年少時就喜歡刻印,對鐘鼎款識、秦漢石刻等“務窮其學,努力鉆研”。其印作構思精巧、典雅工穩,有流暢挺秀、工致細潤的美感。除了精篆刻,巴慰祖還善書畫、工詩詞,被世人譽為詩、書、畫、印“四絕”。巴慰祖故居坐北朝南,二層三進,總面積達1300平方米。高大敞亮的客廳四周掛滿字畫,玻璃柜中陳列著各式名家印章,小小閣樓因為眾多的寶物而光芒四射。巴氏第十三代直系后裔巴雨為了不讓歷經300年風雨的老宅破敗不堪,1998年他和同是徽人的夫人胡麗萍一起投巨資修葺古屋、擴大展廳和充實展覽精品,并成立安徽省首家民辦博物館——巴慰祖故居博物館。修葺古屋時,建筑師傅曾挖到一塊石碑,巴雨順著石碑上文字的記載居然找到一罐價值百萬的巴慰祖印章。據說壇子是巴慰祖孫子輩埋下的,后面幾代人都沒見過,這些印章大大豐富了博物館的館藏。
李白問津亭
漁梁街和練江平行,朝江一面的小巷都通往碼頭,靠江一邊的店鋪往往也是前街后江,可直接到達公共碼頭或私人碼頭。走出漁梁街,漁梁壩上游,一座三角形的小亭挑檐入江,顯得十分孤寂。這便是著名的太白問津處。離三角亭不遠,是白云禪寺。據宋《太平廣記》記載,唐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在洛陽同華傳舍看到許宣平的一首題壁詩:“隱居三十載,筑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閑來飲碧泉。樵人歌垅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被李白驚贊為“真仙人詩也”,于是欣然動身尋訪許宣平。
李白沿新安古道來到漁梁古鎮,登上一翁獨撐的渡船。在船上,李白向老翁打聽許宣平的住址,老翁笑答:“門前一桿竹,便是許翁家。”李白訪仙心切,一時竟沒有悟出話中含義,待下船后才突然想到“門前一桿竹”不就是渡船嗎?原來撐船老翁便是仙人許宣平。回頭再找,老翁和渡船早已不知去向,后人便在此修建了李白問津亭。
紫陽書院
在江對面的紫陽山,介紹山上仍然有紫陽書院的遺址,說朱熹的父親從小在上面讀書。望過去,山間果然煙樹迷茫,讓我們覺得那兒似乎是仙人隱居的場所。
漁梁壩
沿著魚鱗樣的鵝卵石鋪就的小路,從石級順坡而下就到了古老的漁梁壩。現存古壩為1501年建,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街,全選用一兩噸重的整塊花崗巖砌成,石塊之間石鎖環扣。壩上水位落差很大,壩下河床亂石嶙峋,練江由此飛流直下,形同瀑布,浪花如雪,濤聲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