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街之青州昭德古街
青州昭德古街,位于山東省青州市,全國首屆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因街內中段有昭德閣故名。是回族居住最集中的街道之一。接下里帶大家走進歷史文化名街之青州昭德古街。
昭德古街一直是回族聚居區,民族特色濃郁。古街一直保持原有歷史格局,老店鋪、青磚小瓦,古式木質板門,依稀可見當年商賈云集、游人如織的繁華。2009年3月12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推介活動”初評會結束,共有拉薩八廓街、北京國子監街等16條街道初評入圍。接下來,將由公眾和專家從16條初評入圍街道中選出10個,入選首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終評結果將于第三個中國文化遺產日(2009年6月13日)向全社會公布。而青州昭德古街順利進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十六強。
景點特點
青州十里古街位于青州市區。青州有2200年的建城史,城區內先后建過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四座古城。今青州城內,仍保存有明清時期的古街。較為完好的有棋盤街、昭德街、衛街、偶園街、北門街、北關街等,這些街道首尾相連,綿延5公里,被稱為“十里古街”。棋盤街,位于東關,由昭德街、北閣街、糧食街等構成棋盤狀而得名。
兩邊多為老店鋪,青磚小瓦,古式的木質活插板門,依稀可見當年這里商賈云集、游人如織的繁華。與市府大樓接鄰的北門街,是條青石板古街,街旁多為仿古建筑,開設的古式店鋪,內有古玩、字畫等。萬年橋往北,至鎮武廟,便是青州最古老的街道—北關街,兩旁多為原有建筑,古老的店鋪和民房錯落有致。店鋪前有出檐的梁柱和明代特有的彎脖斗拱,古老的窗欞和斑駁陸離的木門,顯出街道的古老和滄桑。
青州昭德古街的歷史典故
青州古城的明清街巷至今仍有蹤跡,棋盤街、昭德街、衛街、偶園街、北門街、北關街等,尚能首尾相連,綿延5公里,稱為“十里古街”。青州的南陽城、東陽城之間隔著南陽河,于是建有南陽橋,南陽橋何年建筑沒有記載,但宋朝時青州“中貫陽水,限為二城”,于是“跨水植柱為橋”,有了一條極具特色的木制虹橋。這座虹橋后來在一個“廢卒”(囚犯)的建議下改進,先用巨石固其岸,再取大木巧妙穿插連接,中間不用橋柱,架為很有氣勢的“飛橋”。
據說,這是我國第一座木結構的獨特虹橋,此后,許多地方效仿此招,木結構虹橋風行一時,宋朝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就是以青州南陽河上的虹橋為藍本的。明朝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青州虹橋為石橋所代替,并更名為萬年橋。 說到《清明上河圖》,又讓人想起青州籍的大畫家李成。李成是唐朝宗室的后裔,其父李瑜在青州做官,李成隨父定居青州。李成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山水畫家,古人常用“營丘”稱指青州,所以,李成也就有了“李營丘”的稱謂。李成的山水畫為宋初之冠,在“文人畫”創作上開宗立派,后人有“古今第一”的贊譽。李成長期生活在青州,對青州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所以多寫煙林清曠之景,青州的晴巒、遠岫、平野、寒林多入他的畫筆。從李成的傳世名作《讀碑窠石圖》、《群峰霽雪圖》里,可以約略讀出古時青州原野山丘的幾許風貌。
相關人物: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字咸熙。原籍長安(今陜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昌樂),故又稱李營丘。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后師造化,自成一家。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卷動的云,后人稱為“卷云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