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包頭歷史文化
包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的最大城市,是內蒙古的制造業、工業中心,呼包銀經濟帶、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中國新二線城市,是中國重要的基礎工業基地和全球輕稀土產業中心。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包頭歷史文化。
包頭歷史文化:宗教習俗包頭包頭地區在阿善新石器遺址中就發現了石筑祭壇,在陰山巖畫中也有對圖騰的崇拜,從東漢時候起到遼金時代,佛教已經傳入包頭地區。元代的蒙古族汪古部在草原上建立過____教堂,元代的色目人有的信仰伊斯蘭教,明代的初期的蒙古族信仰薩滿教,而后改信藏傳佛教。包頭地區有五大宗教派別,他們是佛教(漢、藏)、伊斯蘭教、基督____教)、天主教。
現今包頭市的漢傳佛教與民間信仰融合,信徒散布于包頭市各區縣,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主要集中于達茂旗百靈廟和市內五當召等處,主要由蒙古族信仰。廟宇主要有五當召、妙法禪寺、美岱召、昆都侖召等。
伊斯蘭教清代由甘肅、山東傳入,主要由回族、維吾爾族信仰,穆斯林較集中,分布于東河區的回民街道和青山區青昆清真寺附近。清真寺主要有清真大寺、青昆清真寺、清真中寺等。
____分為天主教和基督____,于近代由歐洲傳教士直接傳入,在各族群眾中信仰人數較多,著名教堂有天主教的西門彼得教堂、青山天主教堂等,新教的西門教堂、昆南、昆北教堂等。
包頭歷史文化:地方方言普通話:與官方語言一致(Modern Standard Chinese),通行于市內的絕大部分地區,主要為建國初京津冀地區移民使用。由于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行普通話,使用范圍在逐漸擴大。
包頭話:當地人稱“此地話”,屬于晉語大同包頭片,主要流行在市內東河區、九原區及各下屬旗縣,該語言揉合了晉語、部分蒙、滿語。居民主要為清末山西移民后代,是中國保留入聲的最北地區之一。
東北官話:漢語官話東北方言,當地一部分移民使用,主要流行于昆都侖區,建國后援建包鋼時,從工業基礎不錯的東北移民來包很多東北人,主要來源于遼寧。
蒙古語:官方承認的正式語言之一,在全市機關單位和商店的招牌上均有使用,但民間使用人數很少。
包頭歷史文化:地方飲食小肥羊火鍋:內蒙古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然人做發起人的股份制企業,公司于1999年8月誕生,以小肥羊特色火鍋連鎖為主業。
莜面:莜面是內蒙古地區“三件寶”之一。
稍美(音shāo mài,與南方燒麥不同):該食品歷史悠久。選用錫林郭勒草原鮮羊肉做餡,配以大蔥,優質河套面粉做皮精制而成,上屜蒸熟即可。成品呈石榴狀,可做宴席中的點心,又是民間美餐。德興源稍美以皮薄、餡嫩、味香、形美著稱,在稍美經營中獨占鰲頭。
手扒肉:手扒肉是紅食中的一種。蒙古族人民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顧名思義,“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是牧民們的家常便飯。
鐵鍋燜面:是基于鐵鍋燴菜的基礎上的一道類似農家飯一樣的美食,是西北人民對美食研究制作出的精品。
羊雜碎:羊雜碎集羊內臟于一鍋,形色繁多,肉質各異,味道酸辣兼宜,無腥不膩,湯鮮味美,入口生津,營養豐富,在氣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
烤全羊:蒙古族傳統名菜,為招待貴賓或舉行重大慶典時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選用草原上膘肥、體重40斤左右的綿羊宰殺后,去毛帶皮腹內加蔥、姜、椒、鹽等佐料整體烤制而成。烤完以后,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盤內,色澤金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包頭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包頭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從古至今經歷了數次大規模人口遷徙,從而造就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老包頭主要是東河區。從晉陜冀千辛萬苦走西口奔著的目標就是包頭,從包頭到喀爾喀蒙古及恰克圖等其他地方,這里是聚集處也是集散地,更是孕育500年晉商繁榮的搖籃。包頭對晉商的發展,對匯通天下經濟的發展,對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對文化交融的發展與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無法磨滅的作用,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發展的空間。從而包頭產生了與山西、陜西相關的走西口文化,其中的二人臺、晉商文化,給包頭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
從建國初期到1960年,包頭也出現了一次移民高潮。建國初期,包頭城僅有8萬人口,后來由于國家對地主、富農的政策,使得很多的地主、富農從山西跑過來,成為了包頭人。當時逃到包頭的這些人以府谷、河曲人居多,大部分都住在包頭市東河區的西腦包地區。上世紀50年代,一方面國家為了建設第二個鋼鐵基地——包鋼、內蒙古一機、二機等西部最大的機械制造廠,一大批河北、山東、天津、四川、遼寧等地的軍轉人員被分配到包頭來支援建設,全國各地的所謂“盲流”也來到了包頭,加入到大型企業的建設當中。另一方面,上個世紀50年代末山陜地區連年旱災,一大批饑民也“口里出口外”,來包頭或靠手藝為生,或打工務農定居下來。到1962年的時候,包頭的人口激增到100多萬人。最終形成了,東河區老包頭(山西人后裔)居多,青山區河北人居多,昆都侖區東北人居多的格局,很多如二人轉、京劇、評劇等也給包頭帶來深遠影響。中原文化與北邊文化,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晉陜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里交融、交錯、交流,形成了包頭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移民文化、陰山文化。這一移民文化也是草原文化燦爛的一部分,共同書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輝煌的一篇。
包頭歷史文化:地方節慶中國游牧文化旅游節是以游牧之鄉達茂旗為核心,全面展示游牧民族文化和達茂旗本土特色旅游資源的文化盛事,文化旅游節融自然、人文、休閑、體驗等多種時尚元素為一體,突出“草原本質生態、游牧特色文化、大眾參與體驗、民生人文關懷”主題。中國·白云鄂博國際奇石文化旅游節,歷時40天,活動涉及5大類30項,包括奇石文化類活動、文藝活動、旅游活動、經貿活動、體育賽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