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爺的歷史秩事
明朝歷史上的王爺們怎么創(chuàng)收?多生孩子能多領俸祿?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明朝王爺的歷史秩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明朝王爺的歷史秩事:
開國不久,還沒來得及大封功臣,他便急不可待地把所有兒子都封為親王,雖然他最小的兒子那一年剛剛一歲。他規(guī)定皇族子孫不受普通法律約束,不歸當地官府管制。諸王的府第、服飾和軍騎,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了都要“伏而拜謁”。朱元璋給大明王朝的官員們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低的工資標準,給自己兒孫們制定的俸祿標準卻唯恐不厚:皇子封為親王后年俸萬石,是最高官員的近七倍,還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各種賞賜。為了讓后代們充分享受幸福,他規(guī)定皇族不必從事任何職業(yè)。每一個皇族后代,所有消費需要都由國家承擔:10歲起開始領工資享受俸祿,結婚時國家發(fā)放房屋、冠服、婚禮費用。死時還有一筆厚厚的喪葬費。這種無微不至的“愛護”,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以至于明人不禁感慨,“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前代矣”。
朱元璋的皇族政策,只有一個漏洞,那就是他幻想著可以通過藩王掌握軍隊來捍衛(wèi)朱家天下的安全,結果自永樂年間起,親王引兵作亂不斷。此狀況導致明朝歷代皇帝不斷致力彌補這個漏洞。皇帝們一方面保證皇族生活的窮奢極欲,另一方面則極力強化對皇族特別是藩王的控制。到明代中后期,這種控制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為了怕王爺們聯(lián)合地方勢力作亂,后代皇帝規(guī)定,親王們終生只能生活在王府里,若想出城遛遛彎,得專門派人千里迢迢向皇帝本人遞出申請。如果沒有皇帝的親自許可,親王連出城掃墓都不行。為了防止親王們有串通的機會,后代皇帝又規(guī)定,親王們終生不得相互見面,這就是著名的“二王不相見”。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王爺們被剝奪了幾乎所有的自由,成了高級囚徒。由于不能從事任何社會職業(yè),他們增加收入只有一個渠道,那就是多生孩子。因為多生一個孩子,國家就按等級多發(fā)放一份俸祿。所謂“宗室年生十歲,即受封支祿。如生一鎮(zhèn)國,即得祿千石。生十,即得祿萬石矣……利祿之厚如此,于是莫不廣收妾媵,以圖則百斯男。”
“利之所在,人爭趨之,如水之就下,不可止也”。在“制度”決定之下,明代中后期開始,皇族們展開了激烈的生殖競賽。各地王爺們在床上拼命播撒種子,為了多生孩子招納妻妾,強搶民女。他們把妻妾們的生理期編列成表,按期臨幸,以求提高效率。在緊鑼密鼓的床笫戰(zhàn)爭中,生育紀錄一次次被刷新……
明朝的社會福利有多好:
雖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律令嚴苛,但是被后人們忽略的是,這個時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福利最好的時期。免費養(yǎng)老院、免費醫(yī)院和免費公墓統(tǒng)統(tǒng)出現(xiàn)了。
在中國歷朝開國皇帝里,朱元璋從來都是個評價不太高的,一是他殺人多,二是他創(chuàng)建的明朝,等級制度極其森嚴,律令極其嚴苛,按照后來明末史學家談遷的話說:“如果我生活在朱元璋統(tǒng)治的時代,想想都會害怕。”
但被后人忽略的是,就是這個讓人想想都會害怕的朝代,卻成了中國古代史上社會福利最好的朝代。
在中國歷代封建社會中,明朝是一個社會福利比較高的時代。這個功勞,首先當感謝朱元璋,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格外重視民間疾苦,從小吃夠了苦的他,也出臺了各種政策,讓老百姓不再吃苦,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別是“養(yǎng)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所謂“養(yǎng)濟院”,就是負責收留城市中的寡孤孤獨的福利院,漏澤園,就是國家公墓,免費埋葬過世死者,惠民藥局,就是國家免費醫(yī)院,可以免費看病和免費領取藥品。朱元璋甚至還規(guī)定,如果城市里發(fā)現(xiàn)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或者是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不能自理且不無人照料的殘疾人,那么地方官就要被追責,輕則撤職查辦,重則下獄問罪。
甚至朱元璋還曾經試驗過“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試點,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盡管這項政策,限于封建時代的經濟條件,未能全國推廣,但可算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除了這些福利機構外,明朝的福利待遇也好的很,以“養(yǎng)濟院”為例,凡是被收留的,每月都會給予大米三斗,庫布一匹。以至于許多生活并不貧困的騙子,也假裝窮人被收留進來,且賴在里面不走。而如果遇到水旱災害等情況,對于因此而無家可歸者,明朝更免費給予稻種耕牛,并賜十五畝田地。到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位時期,明朝更出臺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養(yǎng)老制度——優(yōu)老之禮,即年滿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國家就要賜予爵位,每月給予生活補貼。毫不夸張地說,大明王朝,堪稱當時世界上全民福利的國家。
這種全民福利,也造就了明朝三個世紀的凝聚力。即使在許多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的時代里,明朝的老百姓對待國家,依然體現(xiàn)出了不離不棄的深厚感情,比如土木堡之后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不但明軍三軍用命浴血拼殺,甚至戰(zhàn)前,京城的百姓還自發(fā)捐錢捐物,支援朝廷,而在戰(zhàn)斗打響后,北京周邊百姓還有人跳上城頭,自發(fā)參加戰(zhàn)斗,用石塊做武器投擲瓦剌騎兵。明朝中后期雖然軍備廢弛,但史不絕書的,卻是明朝北方邊境上,經常邊鎮(zhèn)百姓與駐軍合力,死守孤城并擊退強敵的佳話。尤其是在嘉靖年間的右玉保衛(wèi)戰(zhàn)中,當時韃靼大軍圍困,小小右玉,只有幾千士兵百姓,然而右玉百姓卻答,我們世代受國恩,如果今日開城,就要留下萬世的罵名。結果八個月的右玉保衛(wèi)戰(zhàn),令橫掃草原的韃靼阿勒坦可汗碰的頭破血流。鼎盛時期的大明,盡管存在著諸如腐敗等問題,卻是一個具有繁榮經濟和高度凝聚力的強大國家。明朝晚期之所以落得滅亡的下場,武備不振只是表象,真正原因,卻是腐敗的明朝,已經失去了民心,最終慘遭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