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藥的發明者是誰 避孕藥的發明歷史
避孕藥全稱口服避孕藥,通常是指一類給女性服用用于生育控制的藥物。關于避孕藥的知識大家了解多少呢?知道是誰發明的嗎?知道當中的發明歷史嗎?下面跟隨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避孕藥的發明者以及發明歷史
避孕歷史
避孕的歷史發展非常奇特,在古代,婦女通過某些劇烈運動使精子能夠排出。Soranus,一位2世紀希臘醫生,建議希臘婦女同房后反復跳躍七次以避孕。歐洲的婦女則采用“更可靠的方法”,醫生鼓勵她們半夜里來回推四次磨。
過去,屏障避孕是最有效的避孕方式,目的是阻止精子與卵子“碰面”。二世紀時出現了陰道栓Pessaries,許多材質被用來做陰道栓,如石榴漿,象或鱷魚糞與蜂蜜或樹膠的混合物。很難想象的是,放置一種所謂陰栓的困難程度,這種方形的木質屏蔽物被雕成凹形,形狀類似門栓;一些數據表明,維多利亞時代(結束于19世紀),這種方式比較受歡迎。直到20世紀30年代,這種裝置才由于對婦女的折磨而受到斥責。避孕套,古代采用動物組織,如羊腸、蛇皮等。有時婦女使用天然海綿避孕,塞入前先將它浸入姜汁、檸檬或煙草汁內。口服避孕藥,在古埃及時代就已存在,婦女服用油、谷物、水果、及其他蔬菜的混合物,有時甚至是尿和其他動物器官。Soranus建議飲用鐵匠用來冷卻金屬的水。4000多年前,中國婦女飲用汞、砒霜、或馬錢子堿來避孕。
IUD的歷史可以回溯到阿拉伯時代,牧民將小鵝卵石塞入駱駝的子宮內,以避免它們在穿越沙漠的長途旅行中懷孕。19世紀末,控制生育的需求增加了,避孕方式發生了很大變革,首先是“現代”宮內節育器的發展,這副圖顯示的是那個時代使用過的不同形狀及尺寸的IUD。
避孕藥
現在,已產生許多不同避孕方式,從傳統的如安全期避孕、性交中斷,到這里所示的更現代更可信的方式。正如我們看到的,口服避孕藥占現代避孕方式的14%。絕育是全球范圍最常用的避孕方式。(資料來源于theUnitedNationsPopulationDivision:WorldContraceptiveUse2001)需要指出的是,這是現代避孕方式一個總的概括,而各個國家之間、各個年齡階段會有所不同(隨年齡增長避孕藥使用率會下降)。
避孕發展史
如今,世界上許多婦女認為避孕藥是最有效的、可逆的、使用方便的避孕方式。當然,科學家仍在繼續尋找新的更好的方法。
任何避孕方式的可靠性可以通過珍珠指數來衡量。它是指100名婦女一年內所可能發生的妊娠率。珍珠指數越低,可靠性越強。若PI為 1,指的是,如果100名婦女使用一種避孕方式一年,有1位發生意外妊娠。此表顯示了不同避孕方式的珍珠指數。Implanon 珍珠指數< 1,與絕育相比,是目前最可靠的、可逆的避孕方式。
許多人認為避孕藥的歷史始于這位先生, Russel Marker。他是一位與眾不同的美國藥劑師,他認為從動物身上獲得黃體酮很不合算,因為要得到1 mg 孕酮,需要2500頭孕豬的卵巢。那時已知道,在某一處吃草的澳大利亞綿羊不容易懷孕,究其因是與一種植物苜蓿clover有關,另外,二戰中吃郁金香莖的荷蘭婦女也不容易懷孕。 根據以上經驗,Russel Marker開始致力于尋找一種可以從植物提取的甾體激素。
20世紀30年代,他終于發現,一種被婦女用來減輕痛經的墨西哥植物,這種植物的根含有高濃度的甾體皂甙(steroid sapogenins)。 當他在墨西哥從這些甾體激素中提取出孕酮時,即成為 避孕藥的一個里程碑。它仍被用作生產孕激素去氧孕烯(desogestrel)的原料。 也有很多人不認為Russel Marker是避孕藥之父,但肯定的是,他的工作對避孕藥的發展是舉足輕重的。
Gregory Pincus是研究口服避孕藥的先驅。他被許多人認為是真正的“避孕藥之父”。20世紀50年代末,他在Puerto Rico做了一項研究,由于他知道他的實驗不能有妊娠的風險,他采用的避孕藥中的雌、孕激素劑量很高。事實上他完成了他的研究并且未發生一例妊娠。1960年,第一粒口服避孕藥丸- Enovid,被介紹到美國,不久, 1961年到歐洲。雖然他的第一粒高劑量的甾體激素(含150 μg雌激素)藥丸有很高的避孕效果,但當時他的研究沒有發現副反應。
避孕藥的歷史分兩個主要趨勢,一方面使雌激素劑量降低,另一方面開發選擇性更高的孕激素制劑以使孕激素劑量降低 ,同時保持其高效性,良好的周期調控,而副反應發生率低。
1)雌激素劑量減低。為了降低副反應,口服避孕藥中雌激素的劑量從最初的每片150 μg逐漸減至 20-35 μg,稱為低劑量避孕藥,最新的甚至只有15μg。原因如下:有提示雌激素劑量與血栓發生有關,已顯示雌激素劑量與凝血機制的改變程度相關,許多不嚴重但卻給使用者帶來不方便的副反應,如惡心、乳房脹痛、嘔吐,主要由雌激素引起。
2) 開發選擇性更高的孕激素。雌激素劑量減少的同時,孕激素的劑量也在減少,高效孕激素的產生使之成為可能。研究發現孕激素劑量與動脈疾病發生率相關,即使是低劑量,這些老一代的孕激素仍對膽固醇LDL、HDL的平衡產生不良影響。以上原因導致更多的研究去開發新的孕激素,從而改善OC對脂代謝的影響。已證實孕激素的雄激素作用越強,對脂代謝的不良影響越大。
所以,避孕藥最初40年的發展主要是在提高安全性方面。降低雌激素、孕激素的量以減少副反應,同時發展新的孕激素制劑以使總的孕激素量減低。減少雌激素劑量的原因:較高劑量的口服避孕藥引起血栓性疾病的危險性增加、凝血系統的改變、及其他的副作用如惡心、乳房脹痛、嘔吐等。開發強孕激素活性及低雄激素活性的孕激素原因:雄激素活性高的避孕藥容易引發動脈疾病。
60年代口服避孕藥問世以來,雌激素劑量逐漸被降低,從150μg到低于50μg,甚至到15μg。已證明,與老一代孕激素配伍,雌激素成分低于30μg則不能達到安全避孕的目的,與高選擇性孕激素去氧孕烯配伍,使減少雌激素劑量成為可能。
資料來自于流行病學研究。研究對象不包括孕婦,妊娠婦女患血栓性疾病的風險是低劑量口服避孕藥的2倍。
研究顯示,不同類型口服避孕藥血栓疾病的風險:· 雌激素劑量越高,風險越高;· 與不同類型孕激素配伍,雌激素劑量相似的避孕藥血栓性疾病的風險類似;· 以上資料極大支持了過去30年來為減少雌激素劑量的研究,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副反應地發生。
隨著新一代孕激素的開發研究,孕激素劑量趨向降低,目標是發現選擇性更高的孕激素。80年代推出選擇性最高的孕激素。
選擇性指數是與孕激素受體結合的親和力與雄激素結合親和力的比值,此比值可反映激素特性的有利性和不利性。臨床上高選擇性反映了低的雄激素不良作用,如痤瘡、多毛,以及對某些與動脈疾病密切相關的脂質參數有更多的有利效果。這里證實了第三代孕激素具有更高的選擇性,而在第三代孕激素中,3-酮-去氧孕烯是選擇性最高的孕激素。
目前避孕藥的發展更多的關注如何使婦女得到最好的個體化的需求。
現代口服避孕藥的使用者得到更多的關于藥物的信息(好處、副反應、額外的好處),并更關注她的自身需求。這些導致了避孕藥的更多需求。
避孕藥的發展已經轉入如何適合婦女個體需求,如改善出血模式、改善皮膚狀況、給不能或不愿意使用雌激素的婦女提供可靠的避孕方式(如哺乳期婦女),改善或促進依從性,以及如何滿足女性對非口服避孕方式的需求。
避孕藥的藥理介紹
1. 女用避孕藥物
研究最基本方法是抗生育實驗,就是在與雄性動物合籠前和合籠交配期間,給雌性動物服藥,觀察藥物對生育的影響。以檢查雌性動物懷孕百分率和每只孕鼠之胚胎數為指標。如果能找到一種藥具有防止受精卵著床的作用或中斷早期妊娠的作用,那就不必天天服藥,而只在需要時服用。這是避孕藥研究工作者多年來的一項設想。常需要作抗著床和抗早孕實驗。
抗著床實驗是將雌鼠與雄鼠合籠,每天上午檢查雌鼠陰道口有無陰栓,于出現陰栓后第1~5天,每日給藥一次,于陰栓出現后第12天處死動物,以胚胎數和懷孕百分率為指標。陰栓是某些嚙齒類動物在交配后,隨即形成的一種白色漿液性物質,堵塞在陰道至子宮頸的腔內,稱為陰栓(Vaginal plug)。是檢查動物已否交配的一種標志,將出現陰栓的當天算為妊娠“零天”。陰栓是由雄鼠精囊腺和凝固腺的分泌物在陰道內凝固而成的產物。小白鼠一般在交配后4~5分鐘內形成。大的陰栓可凸出于陰道口,小的陰道或子宮頸內,需要翻開陰道口才能查見。陰栓一般在交配后一小時起漸漸軟化,經16~24小時后脫落。但也有只存在4~5小時,而最多的可存在48小時以上。小鼠陰栓比較牢固,大鼠的陰栓不牢固,容易脫落,所以檢查大鼠陰栓時,除檢查陰道外,還應在籠底尋找陰栓。亦可用生理鹽水沖洗陰道,在顯微鏡下檢查沖洗液中有無精子,有精子表示已交配。
抗早孕實驗是在著床(出現陰栓后第5天著床)以后給藥,一般于陰栓出現后第6~9天連續給藥4天,第12天處理,以檢查胚胎數和死胎為指標。抗生育、抗著床和抗早孕實驗中最常用的動物為壯年的28~35g的小鼠,也可用體重200~250體重的大鼠。在探討一個避孕藥的作用原理時,有時需要檢查一個藥物有沒有抑制排卵作用。需要進行抗排卵實驗,常選用體重2~3.5kg的雌兔進行實驗。
2.男用避孕藥物研究
長期以來,對男用避孕藥的研究不很重現,進展緩慢。藥物能抑制精子的生成過程,干擾男性生殖活動的激素調節;干擾副性腺和改變精液的理化特性等,均可達到不孕的目的。現在認為,精子形態的成熟是在睪丸,而生理的成熟是在副睪。藥物作用于副性腺,干擾精子成熟或改變精液理化性質所引起的男性不孕似較理想。常選用成年雄性大白鼠作實驗,如觀察藥物對大白鼠生育力的影響;對大白鼠精子數的影響;對大白鼠精子活動力的影響以及對雄性激素的作用等。
避孕藥的主要功能
作用機理
作用機理是多環節和多方面的,且因其所含成分、制劑、劑量和用法的不同而各異。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復方制劑以抑制排卵為主,小劑量孕激素以阻礙受精為主,大劑量孕激素以抗著床為主。以上應用機理的分類是相對的。
以抑制排卵為主的甾體性激素
雌激素和孕激素口服吸收后血藥濃度增高,通過負反饋作用抑制下丘腦促性腺釋放激素的分泌;此外血中性激素對垂體前葉也有直接抑制作用,可使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血中卵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的量均減少,由于FSH分泌受抑制,妨礙卵泡的生長和成熟,沒有成熟的卵泡可供排卵,也取消了排卵前雌激素高峰。由于月經中期的LH峰消失,排卵過程受到抑制。
以阻礙受精為主的甾體性激素
小劑量孕激素口服后,改變宮頸粘液的理化性質,阻礙受精。孕激素能抑制宮頸粘液的分泌,使粘液量減少但粘稠度增高,細胞含量增加,不利于精子穿透,使精子不易通過,達到阻礙受精的效果。在孕激素處于優勢情況下,精子獲能受到抑制,失去受精能力,因而影響受精。在整個月經周期連續服用小劑量孕激素,可阻礙受精,其優點是不含雌激素,副作用較少,但避孕效果較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復方制劑差,且不規則出血的發生率較高。已少用。
人體的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GnRH促進垂體前葉分泌促卵泡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在女性體內,FSH促進卵巢的卵泡生長發育。而在FSH和LH共同作用下,使成熟的卵泡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女性體內的孕激素水平和雌激素水平都是在月經期降到最低。月經結束后,這兩種激素就開始分泌增加。首先是雌激素增加得較快。在排卵前,雌激素水平較高可直接或通過下丘腦促進垂體分泌LH,導致排卵(正反饋)。
而在排卵過后,孕激素含量開始達到峰值(黃體期),這個時候由于血中雌激素、孕激素都高,孕激素就減少了下丘腦GnRH的分泌,從而抑制排卵,并且抑制了女性自身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分泌(負反饋)。因此,在排卵過后,孕激素達到峰值之后,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平和孕激素水平都會開始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是月經。通常所說的“安全期”就包括了黃體期。黃體期時女性體內孕激素水平較高,所以既不會排卵也不會懷孕。
通常所說的長期避孕藥,它在醫學上的名字叫短效口服避孕藥。長期(即短效)避孕藥包括了敏定偶、媽富隆、特居樂,意思是說必須天天吃,長期吃,每吃一片只能管一天。孕激素確實是用來避孕的。長期避孕藥的另一個名字叫短效口服避孕藥。沒辦法。
長期短效口服避孕藥(敏定偶、媽富隆、特居樂)含有孕激素和少量的雌激素。其中的孕激素口服后通過負反饋減少人體下丘腦GnRH的分泌,從而減少了FSH和LH的分泌,從而使女性身體內的卵泡既難以生長發育也不能排卵,從而抑制排卵,而且還抑制了女性身體自身產生孕激素和雌激素的能力。通過抑制排卵,其避孕有效率幾乎為百分之百。通過減少女性自身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分泌,長期短效口服避孕藥所含有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代替了女性自身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在服用長期短效口服避孕藥的情況下,女性身體將只剩下黃體期和月經期,而取消了排卵期。
其實,單純孕激素就能夠達到避孕的目的。而長期短效口服避孕藥之所以除了孕激素還含有少量雌激素,那是為了別讓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降太多。
由于長期短效口服避孕藥的避孕機理是抑制排卵,而只要沒有卵子就不會形成受精卵,所以長期短效口服避孕藥在避孕的同時也能有效避免宮外孕,同時還能一定程度預防卵巢癌。
長期避孕藥除了常見的長期短效口服避孕藥之外,還包括長期長效避孕藥。長期長效避孕藥每個月只需吃兩次。但是請你用笨法想一下:如果長期短效口服避孕藥相當于每天喝兩升水,那么長期長效避孕藥就相當于每個月只喝兩次水,一次喝三十升。
看過避孕藥的發明者是誰的人會看:
1.鉛筆是誰發明的 鉛筆的發明歷史
2.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顯微鏡的發明歷史
3.最早的電腦病毒是誰發明的
4.照相機是誰發明的 照相機的發明歷史
5.五子棋是誰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