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體管的發(fā)明者是誰 晶體管的發(fā)明歷史
晶體管(transistor)是一種固體半導體器件,可以用于檢波、整流、放大、開關、穩(wěn)壓、信號調制和許多其它功能。那么關于晶體管大家了解哪些知識呢?知道是誰發(fā)明的嗎?知道當中的發(fā)明歷史嗎?下面跟隨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晶體管的發(fā)明者以及發(fā)明歷史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制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晶體管。晶體管的問世,是20世紀的一項重大發(fā)明,是微電子革命的先聲。晶體管出現(xiàn)后,人們就能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來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晶體管的發(fā)明又為后來集成電路的降生吹響了號角。
20世紀最初的10年,通信系統(tǒng)已開始應用半導體材料。20世紀上半葉,在無線電愛好者中廣泛流行的礦石收音機,就采用礦石這種半導體材料進行檢波。半導體的電學特性也在電話系統(tǒng)中得到了應用。
晶體管的發(fā)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當時工程師利蓮費爾德就已經取得一種晶體管的專利。但是,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制造這種器件的材料達不到足夠的純度,而使這種晶體管無法制造出來。
由于電子管處理高頻信號的效果不理想,人們就設法改進礦石收音機中所用的礦石觸須式檢波器。在這種檢波器里,有一根與礦石(半導體)表面相接觸的金屬絲(像頭發(fā)一樣細且能形成檢波接點),它既能讓信號電流沿一個方向流動,又能阻止信號電流朝相反方向流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夕,貝爾實驗室在尋找比早期使用的方鉛礦晶體性能更好的檢波材料時,發(fā)現(xiàn)摻有某種極微量雜質的鍺晶體的性能不僅優(yōu)于礦石晶體,而且在某些方面比電子管整流器還要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不少實驗室在有關硅和鍺材料的制造和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績,這就為晶體管的發(fā)明奠定了基礎。
為了克服電子管的局限性,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貝爾實驗室加緊了對固體電子器件的基礎研究。肖克萊等人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制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
1945年秋天,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成員有布拉頓、巴丁等人。布拉頓早在1929年就開始在這個實驗室工作,長期從事半導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和觀察,逐步認識到半導體中電流放大效應產生的原因。布拉頓發(fā)現(xiàn),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并通上電流,然后讓另一根細針盡量靠近它,并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1]
布拉頓等人,還想出有效的辦法,來實現(xiàn)這種放大效應。他們在發(fā)射極和基極之間輸入一個弱信號,在集電極和基極之間的輸出端,就放大為一個強信號了。在現(xiàn)代電子產品中,上述晶體三極管的放大效應得到廣泛的應用。
巴丁和布拉頓最初制成的固體器件的放大倍數(shù)為50左右。不久之后,他們利用兩個靠得很近(相距0.05毫米)的觸須接點,來代替金箔接點,制造了“點接觸型晶體管”。1947年12月,這個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半導體器件終于問世了,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它的外形比火柴棍短,但要粗一些。
在為這種器件命名時,布拉頓想到它的電阻變換特性,即它是靠一種從“低電阻輸入”到“高電阻輸出”的轉移電流來工作的,于是取名為trans-resister(轉換電阻),后來縮寫為transistor,中文譯名就是晶體管。
由于點接觸型晶體管制造工藝復雜,致使許多產品出現(xiàn)故障,它還存在噪聲大、在功率大時難于控制、適用范圍窄等缺點。為了克服這些缺點,肖克萊提出了用一種“整流結”來代替金屬半導體接點的大膽設想。半導體研究小組又提出了這種半導體器件的工作原理。
1950年,第一只“PN結型晶體管”問世了,它的性能與肖克萊原來設想的完全一致。今天的晶體管,大部分仍是這種PN結型晶體管。(所謂PN結就是P型和N型的結合處。P型多空穴。N型多電子。)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頓三人,因發(fā)明晶體管同時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晶體管的意義
晶體管的出現(xiàn),是電子技術之樹上綻開的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
正因為晶體管的性能如此優(yōu)越,晶體管誕生之后,便被廣泛地應用于工農業(yè)生產、國防建設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中。1953年,首批電池式的晶體管收音機一投放市場,就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人們爭相購買這種收音機。接著,各廠家之間又展開了制造短波晶體管的競賽。此后不久,不需要交流電源的袖珍“晶體管收音機”開始在世界各地出售,又引起了一個新的消費熱潮。
由于硅晶體管適合高溫工作,可以抵抗大氣影響,在電子工業(yè)領域是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從1967年以來,電子測量裝置或者電視攝像機如果不是“晶體管化”的,那么就別想賣出去一件。輕便收發(fā)機,甚至車載的大型發(fā)射機也都晶體管化了。
另外,晶體管還特別適合用作開關。它也是第二代計算機的基本元件。人們還常常用硅晶體管制造紅外探測器。就連可將太陽能轉變?yōu)殡娔艿碾姵?mdash;—太陽能電池也都能用晶體管制造。這種電池是遨游于太空的人造衛(wèi)星的必不可少的電源。晶體管這種小型簡便的半導體元件還為縫紉機、電鉆和熒光燈開拓了電子控制的途徑。
從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間,世界主要工業(yè)國家投入了巨額資金,用于研究、開發(fā)與生產晶體管和半導體器件。例如,純凈的鍺或硅半導體,導電性能很差,但加入少量其它元素(稱為雜質)后,導電性能會提高許多。但是要想把定量雜質正確地熔入鍺或硅中,必須在一定的溫度下,通過加熱等方法才能實現(xiàn)。而一旦溫度高于攝氏75度,晶體管就開始失效。為了攻克這一技術難關,美國政府在工業(yè)界投資數(shù)百萬美元,
以開展這項新技術的研制工作。在這樣雄厚的財政資助下,沒過多久,人們便掌握了這種高熔點材料的提純、熔煉和擴散的技術。特別是晶體管在軍事計劃和宇宙航行中的威力日益顯露出來以后,為爭奪電子領域的優(yōu)勢地位,世界各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為實現(xiàn)電子設備的小型化,人們不惜成本,紛紛給電子工業(yè)以巨大的財政資助。
自從1904年弗萊明發(fā)明真空二極管,1906年德福雷斯特發(fā)明真空三極管以來,電子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迅速發(fā)展起來。但是電子學真正突飛猛進的進步,還應該是從晶體管發(fā)明以后開始的。尤其是PN結型晶體管的出現(xiàn),開辟了電子器件的新紀元,引起了一場電子技術的革命。在短短十余年的時間里,新興的晶體管工業(yè)以不可戰(zhàn)勝的雄心和年輕人那樣無所顧忌的氣勢,迅速取代了電子管工業(yè)通過多年奮斗才取得的地位,一躍成為電子技術領域的排頭兵。
關于晶體管的歷史事件
2010年早些時候,三星公司曾宣布完成了30nm制程2Gb密度DDR3內存芯片的開發(fā)工作,他們宣布這款芯片產品已經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據(jù)Intel工程師透露,首款采用22nm制程的CPU預計將在2011年出現(xiàn)。在2009年2月,Intel發(fā)布了新一代采用32nm制程的Westmere核心處理器,也就是第二代Nehalem架構處理器。而到了2010年全新的Sandy Bridge核心將在32nm制程工藝的幫助下實現(xiàn)8核心的設計。
2007年11月,英特爾共發(fā)布了16款Penryn處理器,主要面向服務器和高端PC。這些產品采用了更先進的45納米生產工藝,其中最復雜的一款擁有8.2億個晶體管。英特爾上一代產品主要采用65納米生產工藝,最復雜的一款處理器擁有5.82億個晶體管。
IBM將于12月在舊金山國際電子設備大會上介紹新晶體管設計方案的詳細內容,并于2005~2006年投入生產,其210GHz晶體管已于2001年6月推出,相關芯片在2003年末或2004年初上市。
2005年2月22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扶持薄膜晶體管顯示器產業(yè)發(fā)展稅收優(yōu)惠政策的通知》對液晶顯示器生產企業(yè)實施一系列包括免征部分原材料進口關稅、部分生產設備進口關稅和增值稅、縮短生產性設備的折舊年限在內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
專家認為每個晶體管最低價格底線出現(xiàn)在2003~2005年,從經濟觀點看,沒有必要把晶體管做得更小了。
到2005年,芯片所含晶體管數(shù)將高達幾十億只,頻率也將高達幾千兆赫。
預計在2005年將推出采用全新的TeraHertz晶體管架構的產品。
到2005年芯片上集成2億個晶體管時就會熱得像“核反應堆”進入2010年時芯片的溫度就會達到火箭發(fā)射時高溫氣體噴嘴的溫度水平,而到2015年芯片就會與太陽的表面一樣灼熱。
2005年公司才把研發(fā)重點轉向液晶玻殼,并與鄭州市建設投資總公司共同投資近22億元啟動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玻璃基板生產線項目。
預計至2004年,hitel將可推出在新的直徑為300毫米(約12英寸)的晶圓片(晶圓片尺寸一般十年翻一番)上能夠刻出容納5億個晶體管的芯片。
例如,2004年投入應用的90nm藝,其中半節(jié)距為90nm,而晶體管的物理柵長為37nm
2004年業(yè)界已采用超薄SOI晶圓推出0.1μm1億個晶體管的高速CMOS電路。
夾海來風TFTLCD成為臺灣下一波新產業(yè)投資焦點未來兩年內中國臺灣在大型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FTLCD)產業(yè)的投資將近1000億元(新臺幣)根據(jù)“工研院電子所”估計,到2003年可以創(chuàng)造2000億元年產值,成為繼半導體產業(yè)之后,另一波帶動臺灣經濟成長的重點產業(yè)。
2003年使用的90nm工藝又有了一些變化,同樣除了線長和門長度的縮短以外,應變硅 Strainedsi)被首次引入了晶體管中以解決晶 體管內部電流通路問題。
據(jù)統(tǒng)計,2003年單位芯片的晶體管數(shù)目與1963年相比增加了10億倍。
Barton:在2002年下半年,AMD將會發(fā)布應用SOI(硅連接)晶體管結構的Barton內核處理器。
結果從2002年1月1日起,中國對移動通信基站,移動通信交換機,大、中、小型計算機,噴墨、激光打印機,傳真機,電阻器,電位器,晶體管及集成電路等122個關稅稅目的主要信息技術產品實行零關稅,占中國信息技術產品總稅目(共251個)的49%左右。
2002年以來,日本以外的市場對彩色超向量扭曲薄膜晶體管LCD的需求激增。
根據(jù)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信息技術產品協(xié)議的承諾,2002年中國將對移動通信基站、移動通信交換機、大中小型計算機、噴墨、激光打印機、傳真機、電阻器、電位器、晶體管及集成電路等122個關稅稅目的主要信息技術產品實行零關稅。
2002年9月15日在美國硅谷舉辦的微處理器論壇上,世界芯片業(yè)霸主、美國英特爾公司表示,該公司將在2007年推出集成10億個晶體管和運行速度高達6GHz電腦芯片,讓世界芯片進入10億晶體管時代,同時證明摩爾定律這棵發(fā)明理論之樹常青。
2002年5月,IBM開發(fā)出速度遠超過現(xiàn)在最先進的硅晶體管的碳納米晶體管,實用化進程再次加速。
而在2001年年底到2002年年初的這段時間里,英特爾公司的產品線將全部轉移到0.13微米封裝工藝,所采用的晶體管制造技術為70納米。
2001年9月25日,投資金額14.8億美元的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張江高新科技園區(qū)舉行了“中芯第一芯”投產慶典,慶祝第一片8英寸、0.25微米以下線寬(指芯片上晶體管之間的距離,越短則同一個芯片上可排列的晶體管越多,技術水平越高)的芯片上線生產。
2001年,貝爾實驗室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分子級晶體管,從而成為繼1947年發(fā)明,標志著通信和技術新時代到來的晶體管之后的又一個科學里程碑。
2001年7月18日,青島晶體管實驗所開島城科研院所改制之先河:130名職工出資100萬元將其買斷,斯時,這個實驗所在國有體制下經營了35年。
2001年6月,IBM宣布單個硅鍺晶體管的工作頻率達到210GHz,工作電流1mA,比上一代硅鍺晶體管速度提高了80%,功耗降低了50%。
2001年,Avouris等人利用此法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列碳納米管晶體管1451。
2001年4月,IBM公司宣布世界上第一個碳納米材料晶體管陣列,從而使“分子計算機”的理想開始走向現(xiàn)實。
2000年英特爾公司推出“奔騰4”處理器,運行速度高達1.5GHz,集成的晶體管數(shù)量高達4200萬,每秒運算量高達15億次。
2000年 11月,容納4200萬個晶體管的奔騰4處理器的誕生,其卓越的創(chuàng)新使處理器技術跨入了第7代。
2000年 12月,英特爾公司率先在業(yè)界開發(fā)出柵極長度為30nm的單晶體管;2001年6月,英特爾又將這一紀錄提高到20nm;同年 11月 26日,英特爾宣布已開發(fā)出柵極長度僅為15nm的新型晶體管,同時單個晶體管的實際工作頻率已經能達到2.63THz。
到了2000年,每個設計工程師進行新設計時的生產率為2683個晶體管/周,而采用IP進行設計其生產率約為30000個晶體管/周,效率提高非常明顯,可以說IP重用是重要的生產力要素。
同時,毫米波功率晶體管可能在2000年前后轉到小批量的試制生產。
預計到2000年左右,全球將有1GDRAM和可包含500億只晶體管的單片系統(tǒng)問。
2000年初,美國貝爾實驗室開發(fā)出50 nm向晶體管,該晶體管建在芯片表面,電流垂直流動,在晶體管的兩個相對的面各有一個門,從而提高了運算速度。
例如,2000年中國從馬來西亞進口的28.8億美元的機電產品中,一半以上是顯像管、晶體管和集成電路。
隨著1999年9月第一批(TFT-LCD)彩色液晶顯示器的產出,中國內地不能生產薄膜晶體管彩色液晶顯示器的歷史宣告結束。
早在1999年,富士通投入8億美元在本州島建成了一座可以生產超薄晶體管的工廠,那些平薄如紙的晶體管全部用于制造柔軟的可卷曲的塑料液晶。
1999年初 全國各高空臺站開始使用晶體管回答器。
1998年,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托馬斯·沃特森研究中心的費宗·阿武里斯和荷蘭德爾夫特科技大學的塞斯·德克爾證實,單個碳納米管具有晶體管功用。
自從1998年碳納米管應用于制作室溫下場效應 晶體管以來,對碳納米管制作納米尺度的分子器件的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
據(jù)1998年2月26日《科技日報》的報導,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根據(jù)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制造出量子晶體管樣管,較好地解決了批量生產的工藝問題。
1998年3月 英特爾公司制成包含 7 0 2億個晶體管的集成電路芯片 這表明集成度這一微電子技術的重要指標 在不到 40年內便提高了7000萬倍。
1997年,包含750萬個晶體管的奔騰 處理器面世。
1997年,Intel推出了包含750萬個晶體管的奔騰 處理器,這款新產品集成了IntelMMX媒體增強技術,專門為高效處理視頻、音頻和圖形數(shù)據(jù)而設計。
在1997年,每個設計工程師進行新設計時的生產率為1100個晶體管/周,而采用IP模塊進行設計的生產率為2100個晶體管/周。
我們試制了具有較高輸入阻抗的晶體管放大器,1997年7月29日在主站端試用,結果激活了至周浜站的通道,連續(xù)數(shù)天的通信不中斷。
微處理器技術另一個突破是芯片制造技術的革新,IBM于1997年9月22日宣布了用銅代替鋁制造晶體管的新工藝,使電子線路體積更小,從而速度更快,效能更高。
1997年9月IBM公司宣布研制成功種銅鶩代鋁制作晶體管的新生產工藝。
自1997年起經過各廠家、用戶等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國絕大部分省局已經使用晶體管回答器。
1995年底開鮮的晶體管構造計劃,于1996年6月,第一批產靛經測試是非常成功的。
1995年該廠上了兩臺單倉式晶體管高壓靜電除塵器,用在成品兩臺球磨機上。
1995年11月9日首先對其中一臺晶體管勵磁裝置進行改造。
如索尼公司1995年掌握了晶體管方面的核心專長,生產出第一代晶體管收音機,體積小,每臺標價僅29.95美元,做到了價廉物美,迅速占領了世界市場。
1994年初美國LSI公司研制成功集成度達900萬個晶體管的邏輯芯片,0.5μm3V
日本松下公司最早用SMT制作10nm質量硅量子線,1994年在瑞士召開的國際納米工程會議上,首次展示用STM探針制作的晶體管單元電路。
看過晶體管的發(fā)明者是誰的人會看:
1.鉛筆是誰發(fā)明的 鉛筆的發(fā)明歷史
2.顯微鏡是誰發(fā)明的 顯微鏡的發(fā)明歷史
3.最早的電腦病毒是誰發(fā)明的
4.照相機是誰發(fā)明的 照相機的發(fā)明歷史
5.五子棋是誰發(fā)明的